人 “鬼”之间:美孚黎道公的流派类别及其传承

2014-09-25 02:35谢东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法事美孚黎族

谢东莉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黎族是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岛,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分布地区和方言等的不同,其内部形成了5个方言支系,即哈方言 (侾黎)、杞方言 (杞黎)、润方言 (润黎)、美孚方言 (美孚黎)、赛方言 (或者称为 “加茂方言”,赛黎)。美孚黎人口6万多,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市江边乡至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沟村近100公里的昌化江两岸,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由于其僻居山区,人数不多,自古对其很少报导,而把其划入哈黎人中,直到清末才见于史志①在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著的《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佛山市机关印刷厂,2004年)一书中,有如此的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后经人类学者考察,才明确称其为美孚黎。作为黎族支系之一的美孚黎,千百年来,与生活在岛上的其他支系黎族一样,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为主的 “热带海岛型的原始农业”[1]一直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小传统的 “生态环境”,使得黎族民间的 “传统文化长期处于封闭和胶着状态,其宗教信仰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循环生存至今”[2]17。

一、黎族的宗教信仰与道公的产生

黎族的宗教信仰仍然停留在原始宗教阶段,信奉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3]515,个别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这些崇拜对象多以 “鬼”(黎语称 “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还没有神一类的概念,一切都称为鬼、魂”[4]。黎族“鬼”的种类非常繁多,有人统计说有100多种,如祖先鬼、天鬼、地鬼、水鬼、火鬼、山鬼、雷鬼、天狗鬼、猴子鬼、门鬼、灶鬼等。大致可以归纳为天鬼、地鬼、人鬼三大类别②徐华龙在其《中国鬼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中也持此观点。宋兆麟在《黎族的鬼魂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3年第2期)中认为如果按种类划分,可分为四种:一种是祖先鬼,即指与信仰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死者的鬼魂;一种是自然鬼,指各种各样自然天象;三是动植物的鬼魂;四是凶鬼,指本血缘成员死于非命者和外氏族的鬼魂。王献军在《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中认为,黎族古代信仰的鬼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祖先鬼,二是自然鬼,三是凶鬼。。

天鬼,在此是个总称,指风雨雷电、日月星云等天体现象都有不灭的灵性,触犯了它们会使人的生活不安宁。地鬼,顾名思义就是指地上万物,一切有实体性的生命物或非生命物的鬼灵,如土地公、水鬼、石鬼、灶鬼、山鬼、树鬼等。人鬼有两种,即死人鬼和活人鬼。死人鬼是指人过世后其灵魂变成的一种比阳间的人强大得多的神秘力量,在此主要指祖先鬼;另外还包括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神秘力量,如 “安鬼”“打胎鬼”。活人鬼是指黎族中拥有致厄法术的 “禁”者,即 “禁公”和 “禁母”。长期以来,黎族人对 “禁”十分畏惧,举凡疾病、灾厄、丧亲等,几乎无不归于 “禁”者的巫术。在 《黎族社会调查》中,22个调查点都有 “禁”的问题,黎族人相信它比相信其他神鬼还要厉害[5]103。在现代黎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提到 “禁”,但人们对其的惧怕和诅咒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烟消云散,人们依然恨恨地称 “禁”者为 “活人鬼”(访谈WM,女,48岁,西方村美孚黎,访谈时间:2012年2月),把他看成是制造不幸的最大祸患和可怖对象。

王养民和马姿燕在 《黎族文化初探》一书中对黎族人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时认为,黎族人 “一直在寻找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和探求事物或现象的原因”[6]15。我们对此深表赞同,如某人吃饭不香、身体消瘦、无故生病、家畜突然死亡等,在黎族人看来,这种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很可能与某种鬼的设计、陷害有关系。但人鬼不能直接交流,这就使 “社会需要一个能沟通人与鬼 (神)的使者,以便人与鬼 (神)之间筑起联系的桥梁,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祭祀人员便应运而生了”[7]8。长期以来,这个活跃在黎族社会中的非专业宗教人士——“道公”①道公在此是通称,指所有传统黎族社会沿袭下来从事宗教祭祀活动、为民众做好事的宗教信仰活动主持者。便应运而生,一方面满足黎族民众的信仰诉求,另一方面,也是 “本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8]222。他们负责沟通人鬼两界,上祀天神,下镇鬼妖,中兴人宅,通过神谕和巫术仪式以抵御 “鬼”的伤害,为生者除病、为死者安葬、为幼者驱鬼。有些道公还懂一些民间草药,每次在为病人举行宗教仪式后,都会以巫和医相结合的方式,先从心理上给予病人战胜病魔的力量和勇气,再配给草药进行治疗,法器和祭品多用竹器、草藤、山鸡毛、糯米酒、稻米等,颇具海南地方色彩,这样往往使一些病人的病痛得到一定的缓解和医治。因此,在黎族社会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当一种风俗习惯、技艺或观点充分地传播开来的时候,一些不利的因素正在增长,它可能长期地影响到这些习俗或者技艺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从一代继续传到下一代。它们像巨流一样,一旦为自己冲开一道河床,就成世纪地连续不断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9]74

二、基于田野调查的美孚黎道公流派类别

坐落在海南省西部东方市的西方村,是一个非常符合传统黎族文化中村落选址习惯的黎族大村落②黎族人民多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原则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势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净”,即野兽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干线。其地质表层多为砂质粘土层,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土质一般均属良好,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村落多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着。。面积266.44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72.32公顷。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有772户,3 283人,除十几户侾黎外,余皆为美孚黎,全部姓符。村内8个小队,实为6个公派,属于6个不同的祖公,按照20世纪50年代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编写的 《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一书,他们分别属于符学昭祖公、符有珍祖公、符世贵祖公、符庆贤祖公、符志攀祖公、符其生祖公[10]400。用当地人的黎语称呼分别是 “wo peng(音译为窝蓬)”“beng nie(音译为蹦涅)”“wo hen(音译为窝痕)”“beng ya(音译为蹦呀)”“nan de(音译为南的)”“ne fu(音译为呢夫)”,每个公派都有自己的祠堂 (当地人称 “鬼屋”),内部不能通婚,但公派之间可以通婚③至今,符学昭与符其生公派还没有通婚的先例,因为符其生家族祖公有一代是从符学昭家族过继过去的,这样两个公派后代是实际上的兄弟关系,所以至今不婚。。在村子的入口处,有一座四大村公庙,村内6个公派各有一个 “鬼屋”,另外还有一座矮小的土地庙,因常年无人修复很是破落。

西方村的 “道公”可分为三种流派类别:汉道公、黎道公、百蹦④美孚黎语称呼,即人们通常说的娘母。有关黎族宗教主持人的不同名称和称谓,可参见林日举、高泽强《在当代社会中延续的黎族宗教信仰活动主持人——黎族宗教信仰田野调查之一》,载《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12月。。

汉道公,黎话称为 “革魃魅”,在其主持宗教仪式的过程中,用汉人的军话⑤当地汉族方言。念经。汉道公中的红袍由公派推举出来,而绿袍是自己愿意学习经文,参与宗教仪式活动并得到红袍认可的宗教人士。另外还有书生,帮助汉道公进行宗教仪式的抄写工作,也是通过举行宗教仪式自愿加入,得到红袍和蓝袍认可的宗教人士。

黎道公,黎语称为 “革魃赛”,是用黎语唱经的宗教活动主持者,也由公派推举出来。道友和黑手都是自愿加入并需要得到黎道公的认可。

在西方村,这两类道公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一般来说,在家的祭祀活动由黎道公负责,在 “鬼屋”的祭祀活动则由汉道公负责。这两类道公都由各个公派推举出来,然后本公派人家集资钱粮供其学习,学成后终身义务为本村的村民服务,不收报酬。西方村现在有6个红袍汉道公,4个黎道公,他们共同负责全村的宗教仪式活动。在丧葬活动中,两类道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安抚亡灵、抚慰家人的重任。除主持献祭仪式外,这两类道公还主持招魂、禳灾、驱鬼、合婚、占卜等宗教活动。不管是汉道公或是黎道公,他们主要负责 “做鬼”等法事活动,不管 “查鬼”,同时也没有什么报酬,往往只是喝一顿酒、吃一顿饭。

百蹦主要是给人 “查鬼”,也懂 “做鬼”,但一般情况下,只负责 “查鬼”,带有巫医的性质。他们一般被认为具有某种超自然力,这种超自然力或出于神圣传统的禀赋,或在某种特殊的经历中由神赐予。百蹦往往借助于这种神奇的超自然力,上达民意,下传神旨,沟通人界和鬼界,从而达到预测、治病、驱鬼、献祭等目的。

表1 西方村道公类别系列及其活动范围

三、美孚黎道公各类别系列的传承

(一)汉道公系的传承

汉道公系的宗教人士与明末清初道教大量传入黎族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道教的鬼神观念、神仙不死、治病驱邪思想与黎族社会的万物有灵、用巫术治病消灾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相似相通之处,所以,自明代中后期,道教在黎族地区迅速地传播开来,并 “与黎族原始崇拜相结合,成为黎族地区的主流宗教”[11]。道教的法器如令旗、令牌和法剑也传入黎族地区,道公用以指挥 “天兵天将”“闪电雷霆”和斩妖除鬼。道教做法的道场、斋蘸、经文、符咒等也随之传入,成为汉道公 “做鬼”或者祭祖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这些黎族 “本土化”的汉道公,他们修习念诵汉文经书,通过科仪、斋、醮、符箓、禁咒等方式除祸求福、役使鬼怪,帮助人们对付恶鬼疾病、凶魔祸害。有时候,道与巫结合起来从事宗教活动,如有人患病,先请百蹦 “查鬼”,然后请道公 “做鬼”。

1.红袍道公。根据 《黎族社会调查》,西方村汉道公由北黎传入,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传到第五代[12]426。红袍汉道公的传承是公派推荐,再根据家族和个人意愿选定,被选者祖上一般有人曾做过道公,因为做道公是终身制,除非是年老体衰或者是过世,公派才考虑推选新一辈的道公,所以其传承一般是爷爷辈传孙子辈。

做汉道公不能是家中的独子,要有兄弟,且父母健在,办事沉稳,诚实可靠,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前,村头最近的田地是分给道公的,这是方便村民找道公做事的时候可以随叫随到。选道公要先看其生辰八字,算其命看是否适合当道公,合就当,不合就不当;被选中做道公的青年,其家人、亲属一般都不会拒绝,因为家中有人做道公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连鬼都要对其惧让三分。

学习道经首先要从学习汉文化入手,认识汉字,学写毛笔字,抄写经文,学习军话①汉道公唱经用的是军话。,另外还要学习法事活动的操作、符咒的书写等。道公做法唱经用的众多经文都要自己抄写一份,以备所需②红袍道公符世进原来并不识字,当选为道公后,他从识字、写字、念经、唱经、做法等基本功学起,终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汉道公,这对于一个世代操持黎话的黎族村民来说是极其不易的。。道公平常不能随便杀生,不能打人,别人也不能打他,如果不小心被外人打伤就要买鸡祭祖。在 “封印”以后不能吃荤,禁食蛇、狗、老鼠等动物。尽管汉道公主持丧葬仪式,但禁止见尸体,即使是自己的父母过世,道公也要避免与其谋面。亡者临终前的穿衣、化妆、清洗、入棺等工作都由黑公或者是黎道公完成,直到尸体装入棺材,汉道公才可以做丧葬法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经济效益,汉道公的推选还是遭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传承人选挑选的困难。因为道公尽管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义务为民众服务,日常的法事活动会耽搁自家许多的时间和工作,这与讲求经济回报的当今社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抵牾。

2.蓝袍汉道公和书生。蓝袍汉道公和书生都是红袍汉道公的帮手,多是出于自身命运的考虑,如生病、没有男孩、生活不顺利等,自愿做蓝袍汉道公或者书生为村民服务。与红袍汉道公一样,蓝袍汉道公也有自己的印,年底在自家 “封印”后就不再吃荤。

与红袍汉道公一样,蓝袍汉道公与书生也没有法事活动的收入或报酬,只要村中有法事,都是义务帮助,为此也耽误了自家的不少工作,所以一般人是不愿意当的,而当了以后就不能退出。做蓝袍汉道公要自己花钱请老师学习斋事及经文,学成以后需得到红袍道公的认可,方能参与法事,成为正式的助手。蓝袍道公有经书、筊杯和一条蓝袍,平日放在红袍道公那里,在需要时再拿出。蓝袍道公、红袍道公的区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有,代代相传。书生只负责法事活动的抄写工作,不需要学习斋蘸事宜。

(二)黎道公系的传承

1.黎道公。黎道公在黎族社会由来已久,是其传统的宗教神职人员。黎道公也由公派推举,公派在推举黎道公时,除其生辰八字适合做道公、品行端正、老实听话外,还要求其口齿伶俐,声音洪亮,能唱经,且博闻强记。同时,本家族最少要有两户人家能给其做名誉担保人,保证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认真诚恳、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服务。为此,被推选之家以及做担保的人家要举行隆重的 “献牲祭天”仪式,请天地为证。

黎道公初期的学习前后要三年时间,具体的学习一般是在晚上,新当选的黎道公带点酒菜到师傅①跟汉道公的传承相似,黎道公也只能在年事已高的时候才能收徒,这个新徒也就是各个公派推举出来的新黎道公。由于新黎道公进师门的时间有先后之别,所以不论新黎道公本人的年龄大小,谁先进师门谁就是师兄。新入门黎道公的学习或者跟着师傅或者跟着师兄,如果老师傅过世了,可以跟着师兄学习,就这样代代传承。所以,在这个黎道公神职系列中,后进师门的师弟一般都比较尊重比自己早进师门的师兄。家里去,或者老师备好酒菜②黎道公学唱经要有酒有菜才能学习,没有东西是不能唱的,特别是酒是必需的,可以没有菜,这样才能学习。这里的菜指的是鸡、猪、腊肉等,鱼和白菜不能算菜。。老师先唱,新道公跟着一句一句学习,学会一段就接着学唱下一段。唱经的语言都是过去的黎语,初学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不懂其中的意思,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时间长了,才慢慢地领悟其内容。由于黎道公唱经没有文字记录,其传承也只能是口耳相沿。黎道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家练习唱经不能出声,只有在师傅或者是师兄家里对着酒菜时才可以唱出声来。村中有人家做法事,师傅或者师兄带新黎道公过去,在现场学习具体的仪式操作,如需要用多少个碗,怎么样摆放,用什么样的供物,唱什么样的经文等。

在三年的学习中,新黎道公要举行8个重要仪式,献祭各路神灵,这既是新黎道公的 “入门见证礼”,同时也是让新黎道公学习、掌握各种各样的法事活动的操作流程。仪式的举行没有固定的时间,根据外在客观条件和自身的主观想法按照次序不定期的举行。在学习结束后,举行毕业典礼仪式,仪式由师傅主持,众黎道公以及新黎道公同公派人都参与,举行仪式所需的一切器具如凳子、筷子等都要两个人抬着送到举行仪式的现场。先在自家门前搭上两个祭坛架子献祭,然后到田里举行 “七头”仪式③即要杀牛、猪、羊、狗、鸡等七条家畜。。据黎道公介绍说,这个毕业典礼,把各种仪式所要唱的经都包含进去了,这是成为一个黎道公的基本功。仪式的花销由新黎道公同公派人家均摊。

在这个毕业典礼上有个就职宣誓,即师傅问新黎道公:“你懂不懂?不要让人家的饭冷,有事就过去,不论你自己有没有空,谁叫都过去,特别是那些寡妇和老人,你能不能做到?”④这是西方村黎道公符贡相给我翻译出来的汉语,原话用的是黎语,其话语意思是说事主家饭做好了,猪也杀好了,就等道公去拜祭,按照习俗,拜祭过后事主家才能开饭。如果道公迟迟未到,事主家的法事道场就无法正常举行,特别是那些寡妇和年事已高的人家,本来办事就不易,如果让其一趟趟来请黎道公,更是为难她们,所以,在这个宣誓仪式上,要特别提到这些人家,使新上任的黎道公能恪守职责,更好地为民众服务。新黎道公当着众人的面郑重地宣誓,其大意是 “以后要尽心尽责为大家服务,做到随叫随到,不让事主家里的饭冷,对于那些寡妇和老人,更要勤快周到的服务,只要公派有法事,自己的工停下来也要去 ‘搞鬼’,等等”。一个黎道公即使在三年出师以后,一般还会有许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法事活动中继续不断地向师傅或者是师兄请教学习。

2.道友和黑公。由于西方村人口多,法事繁忙,黎道公难以应对,所以,村中还有一些没有 “营业执照”⑤即那些自己学习唱经的人,因为不是大家的公推,纯属个人爱好,所以被人们戏称为“没有营业执照”的黎道公。的黎道公,人们称其为道友。在没有黎道公的情况下,道友可以做一些小法事,如过年拜公、做小鬼等,而大的法事如招魂、赶鬼、丧葬等,都必须由黎道公主持。据61岁的道友符文春 (西方村美孚黎,1950年生,采访时间:2012年7月)介绍说,有时候小孩子经常啼哭、生病等,有人也会请其去 “做鬼”,根据 “百蹦”查出的鬼,他会设祭坛唱经 “做鬼”。

黑公是黎道公系的另类群体,他们自称为 “黑人”,道公称其为 “黑手”,在本文称其为黑公,专门帮助村民办丧事。他们多是因为命运不好如家人生病、自己生病、家中不平安等,经占卜师算卦适合做此类工作,以求为自己或者家庭积福转运。人生比较顺利的人是不做这样的事情的,还有一些人尽管加入了黑公群体,但家里依然不平安,也会放弃这类义工。目前在西方村有9名黑公,最年长者已经90岁了。作为黎道公的助手,在黑公入队的时候,要在家里杀鸡请其他黑公和黎道公过去吃酒,只有黎道公参与才算承认其入队,以后才可以参与本村的丧事工作。如在人去世的第1天主要是砍木、抬棺、给亡者梳洗、化妆、装棺等;第7天酿酒,用做13天 “同望”仪式的祭拜;第13天的“同望”仪式上的排坛、挂猪头等工作。美孚黎人凶死外面,黑公去帮助收尸。如果有小孩夭折,也要黑公去处理。他们做事辛苦但不计报酬,所以,丧家在丧事结束的时候,会请他们吃顿饭表示感谢,丧家亲戚也会按照惯例在此时 “凑份子”给他们买点烟酒。

(三)百蹦的传承

“百蹦”是美孚方言中对 “娘母”的称谓, “原先全为女性,后来男性也可以担任,只不过在举行祭祀仪式时要穿上 ‘娘母’(即女性)的服装”[13]8。百蹦 “懂得念咒语,能用巫术查各种‘恶鬼’,并从病人身上取出 ‘恶鬼包’(又称 ‘禁包’),招回 ‘人魂’,解除病痛”[14]115。

在黎族社会中,“百蹦”自行产生,其程序比较特别,“但都与久病未愈者有关”。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百蹦”都是在经过病痛折磨以后才能通灵 “查鬼”,成为道公,其 “查鬼”“做法”都要收取一定的报酬。

在2012年2月的田野调查中,我曾遇到的 “百蹦”XY,女,53岁,侾黎,西方村人。在2001年前后,当时43岁的XY,在这一两年她经常肚子疼或生病发烧,去医院也治不好,找佳头村的 “百蹦”占卜,“百蹦”告诉她说这是她要做 “百蹦”的征兆,于是XY就请 “百蹦”老师到家中,杀2头猪,1只鸡,祭拜行业神,然后跟着老师开始学习做 “百蹦”的技能。拜祭的道场设在XY家的正屋内,老师与其各用13个碗摆设道场,老师这边的供物是1头猪和1只鸡,XY这边道场的供物是1头猪。拜祭从下午的五、六点开始,XY跟着老师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学习,掌握了做“百蹦”的法术和技能,早上六、七点,家人另外杀鸡宰猪招待老师以及同公派的人过来吃饭喝酒,然后送别老师。自此,XY就可以自己通灵 “查鬼”了。刚开始她对于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 “百蹦”还没有把握,当她试着给本村第一个找她 “查鬼”的人除去病痛之后,大家公认了她的法术。现在村中及周边的很多人都慕名找她 “查鬼”(访谈对象:FC,54岁,西方村人,侾黎,XY的丈夫。访谈时间:2012年2月)。

在一个村子中,有多少个 “百蹦”是不受限制的,这主要取决于其 “查鬼”治病的灵验与否。如果 “查鬼”不准,时间久了自然会被人淡忘,如果“查鬼”准确,自然是声名远扬,前来问卜的人就多。

四、结语

在黎族的不同方言地区,“道公”有不同的称谓名称,如娘母、娘公、鬼公、老人、三父公等,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责和神职范围逐渐地固定,主导着黎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黎族社会中这些类型多样的道公,在没有确立身份、地位之前,他们与普通民众没有任何的区别。成为 “道公”需要有 “命运”,同时还需要跟老师学习法术和公众对其身份的认可。道公在黎族社会中的存在主要是为民众服务,为民众排忧解难,应对生活中的灾难和不幸。尽管有着法力和巫术,但在社会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与普通民众一样,他们并不脱离生产劳动。但是作为沟通人鬼之间的媒介,他们在黎族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意义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意义。

[1]陈光良.海南原始农业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2]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尧.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宋兆麟.黎族的鬼魂信仰[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3(2).

[5]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6]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7][12][14]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8]林日举,高泽强.在当代社会中延续的黎族宗教信仰活动主持人——黎族宗教信仰田野调查之一.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2.

[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0]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下卷[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1]符和积.道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与民族化[J].中国道教,2006(3).

[13]王国全.黎族风情[C].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5.

猜你喜欢
法事美孚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苗族东部方言民间信仰“巴狄扎”研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建
美孚®黑霸王®傲超及长效系列新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日本“网购法事”受欢迎
苗族“巴岱”吃猪祀
校内做法事如何教育学生
海南岛黎族人民的白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