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25 18:00卢滔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问题高职对策

卢滔

【摘 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自我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本位能力。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1-02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扩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异。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生、中职生。中职生在校接受了少量的非计算机课程,而高中生虽然也接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但由于高中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比中职生要差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来自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水平。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受条件制约,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要比城市学生差。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会上网的人数逐年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已经获得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考试一级证书。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可喜的是这部分人数在逐年下降。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是计算机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但近年来这部分人数也在快速下降。然而,由上述问题带来的另一影响是,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另一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本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感到深奥难懂。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好方法。

(二)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作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但是一些老教师和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方法授课,即“黑板+粉笔”或教师“一站到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甚至比计算机教师高,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由于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针对以上现象,计算机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逐年增多,教学时数逐年减少,学生操作能力不一。操作系统从2003年的Windows XP到现在的Windows 7,办公软件也从Office 2003改到了2010版本,其他方面如网络等更新较快。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相反的是课时量则越来越少,广西区内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90~100学时降到了现在只有50~70学时(含上机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无形中变大不少。压缩课时、减少学习时间,使得高职学生在课时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四)教材内容滞后,实践性不强,缺少高职特色。软件版本的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变动大,想要找到相对稳定教材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尽快改革教材,旧教材就会滞后于社会对计算机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点编写的高职普遍适用教材,通用性较强,专业性不足,实用性较差,缺乏与专业相近的具体的实例,更是缺少高职特色。

(五)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判。多年来,国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都是统一参加全区甚至全国统考,有很多学校仍然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率先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判,但由于所使用的考试系统自身设计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或者说很难在其他院校进行推广与普及。另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做法不一,配置差异较大,学生学习的资源分配不均匀。

二、对策

目前,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改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它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有不足之处,如各校财力所限,教师思想观念的滞后与学生的差异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本文以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改革与实践,力求在同行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进一步的深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知的两次大飞跃,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应用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实践性,它的特点就是应用性、操作性、实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时就将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联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精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实践型人才。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近年来,广西通过“职教攻坚”,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教学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各院校的计算机实训水平和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增加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需做到几点:一是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到深入、直观、易懂的效果;二是利用计算机实训教学开展互动式的网络教学;三是通过实践性、案例性课程教授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功能;四是经常性地实施开展学生软件操作竞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分层式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均有提高。根据学生入学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同等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将学生分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班不同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分层的能力测试、培养以及教师有侧重的辅导,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三)顺应时代要求,促进本学科与专业的整合。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有效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内容增多、课时数减少、教材滞后等问题,老师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加强本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的力度,以适应行业的需求。首先,计算机教师根据本校其他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原教材进行修订,制定出适合其他专业使用的校本教材。其次,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作为其他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不再以单独一门课来计算课时。最后,通过学科与专业整合,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行业需求、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参加技能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通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兴趣、开阔计算机领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大赛,让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从而在学生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能力和特点的竞赛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系统原理与功能、软件操作及应用、理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帮助,不失视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同时,参加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情景教学”的今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践性教学为引线,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阐述,为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养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袁良凤.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

[3]张雪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湖南农机,2011(7)

[4]袁良凤.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2(5)

【作者简介】卢 滔(1981-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助教。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问题高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