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曾经失去过精神港湾

2014-09-26 09:31郭涛
妇女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爷姥姥爷爷

郭涛

人在青春期、在年少困惑阶段,都在寻找一个精神上可以指引我们的人,而最有可能成为这个角色的就是父亲。然而爸爸从小没能在他父亲身边生活,这种家庭环境在他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烙印,例如性情比较暴躁和带有女性化的处事方式,但这种时代原因造就的家庭缺失,谁有能力改变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走散的这家人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找家人,我们整个家的主心骨都围绕着:爷爷跑到哪里去了?还活着没有?

通过当时在铁路的各种关系,终于找到我爷爷了。原来爷爷顺着陇海铁道线,一直往西边走,就到西北那边发展了。1942年河南闹大饥荒,爷爷从河南又逃到了西安附近,还是没有离开铁路这方面的工作关系。但在那个时候,一方面逃荒逃得他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家人的生死,并且是一点消息也无从得知,所以在我们找到我爷爷的时候,他已经又娶了另外一位奶奶生活。从1937年到1949年,这中间经历了12年。 之前,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只允许一夫一妻。爷爷不能丢下两个奶奶不管,但也不能三个人住在一起生活,最后爷爷选择和我的二奶奶生活在一起,回北京后就回到老郭家的祖籍卢沟桥那边。而我的亲奶奶,选择跟我的二大爷——她的二儿子,生活在一起。

在当时尴尬的情况下,唯有这样,没有别的办法。亲奶奶为什么不跟我爸爸生活在一起呢?因为当时爸爸离开北京了,那也是后话。

有时候我想,所谓一个家族的传承,就是父亲的父亲传给父亲,父亲传给我的,现在都变成了我打算传给自己孩子的。我老跟我妈开玩笑说,自己现在就是家里的指导思想,我说往哪边走,大家就往哪边走。

生存面前必须强悍

我生长在一个破碎家庭。从小我父母的感情就不太好,可以说,我们家庭的氛围和我们家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大。这些问题对我之后的成长经历影响也特别大。

先来讲讲我父母那辈的家庭组成:我妈妈家在陕西,祖籍在甘肃。我姥姥是一位小学校长,姥爷在一个大工厂做总会计师,在当时这都是很不错的工作。

妈妈在家排行老大,虽然整个家庭里孩子很多,但是男孩特别少,姥姥一直生到第五个孩子,家里才终于有了男孩。所以在我妈妈的整个家庭里,女性占主导地位,是一个母权的家庭。这点对我妈妈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姥姥对妈妈的影响尤为深重。不过因为姥姥是小学校长,所以家里总体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

而我父亲家的情况和母亲家截然不同,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铁道工人,虽然在当时爷爷的职务是负责管理铁路扳道工,不用亲自干重活儿,但也还是工人阶级。在一个看重家庭成分的时代,这对一个家庭来说特别重要。我的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爷爷奶奶总共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儿子。老大因为参军打日本人牺牲了,剩下哥俩,我爸在家中排行最小。

老郭家特别有意思,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儿子多。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家人在逃难中走散了。爷爷一直往西边走,这一跑就跑到了西北。我奶奶带着这三个孩子,逃来逃去还是选择留在了北京附近,因为老郭家的祖籍在那边呀,所以就没跑太远。老大作为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一员,不敢暴露身份,从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就再也没回来。奶奶说,是打日本鬼子牺牲了,之后就剩下我爸爸和我二大爷,他们哥俩与奶奶相依为命。

现在想想,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没文化的女人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实在不易。特别是当时两个孩子的年纪都不是很大,爸爸当年六七岁,而我二大爷也就十岁,还都是孩子,全靠我奶奶一人抚养。

在那样的家庭里,每个孩子都得有自己的分工。我二大爷年长一些,所以多承担了一些体力活。

而在那个没有女孩的家庭里,爸爸就承担起了女性家庭成员的职责,比如一些家庭工作,像洗菜、洗碗、收拾衣服,包括缝纫,这些本来应该是女孩子做的活儿,都落在了爸爸身上,因为家里唯一的女性——我的奶奶,要出去糊口,去讨一口饭吃。我一直觉得,这种家庭分工对我爸爸个性的影响很大。虽然有一些东西我也没真实看见,但我可以理解他的成长道路中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那时候兵荒马乱,家里没有钱,爷爷也下落不明,奶奶的生活压力很大,所以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甚至奶奶老了之后,我二大爷和我爸去伺候她养老,包括她见到我们晚辈的时候,脾气依然很暴躁。但我理解她,那种情况下的农村,如果她不强悍的话,一家人恐怕连生存都是问题。编辑/豆角

猜你喜欢
大爷姥姥爷爷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酒大爷
雪姥姥
冬爷爷
八旬姥姥活得美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