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民工”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

2014-09-27 17:59徐瑞矫
现代企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农民工毕业生大学

徐瑞矫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大学生农民工”,它是一个群体概念,广义上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毕业生,因为主客观原因,目前以农民工身份外出务工就业的劳动力群体。

一、“大学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1.就业难且薪资待遇普遍偏低。随着逐年的大学生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11年甚至达到了650万,这样,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有的大学生无奈逃离北上广,有人坚定勇闯国考独木桥,也有人当螃蟹自主创业突围,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难”。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

当这一批一批80后从校园走出,跨入社会,才知道生存的困难。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难”考验。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普遍都在1000—2000元之间,除去租房子、吃饭、交通费这些基本费用,所剩无几。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大学毕业生已经供过于求,而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难和薪资低迷的情况相信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所以“大学生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难以很快解决,注定他们还要继续在彷徨中挣扎拼搏。

2.生活水平不高同时面临着多重压力。“大学生农民工”收入不高,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基本食物消费,导致恩格尔系数较高,几乎都是“月光族”,一旦发生重大事情,根本就没有应对风险的能力。现在“大学生农民工”的生活压力特别大,尤其是男性,成家立业是必然的,但是一个月微薄的工资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谈论这些,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出现时,相应的单身一族也多起来,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越来越重,大学生农民工只得慢慢在城市中摸爬滚打。

3.逐渐发展成为一类新的流动人口。“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与以往的流动人口最大的不同点是:高学历高素质。他们知道现在社会的法律、文化和政策,知道城市里的很多东西,但是他们的根在农村,所以当他们拼命想挤进大城市里时,发现一切都那么困难。大部分人上大学时就将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城市了,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的大学毕业生们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等都会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当他们在一个城市无法生存或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时,他们往往会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因为“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类流动人口的稳定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而且他们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多放在他们身上一些,让这一群体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做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大学生农民工”的形成原因

1.教育体制改革导致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20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是残酷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却不足。中央根据经济学家汤敏的建议,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这项政策适合当时中国社会,但随着劳动转型及大学生供大于求,且技术型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了高价活没人干,低价活争着干的情形。“大学生农民工”只学到了高校的理论知识,但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却没有学到,所以如何生存是他们在毕业之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当数百万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考上大学,走进象牙塔时,才发现大学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各大高校不知为什么设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专业,学了四年死知识,当走上社会时才发现,自己学的一点都没用,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何还会出现“大学生农民工”现象?这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虽然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断转变,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明显转变。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无法与社会需求接轨。且技术开发、创新产业、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发展,世界闻名的“中国制造”并不能为中国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这就是教育培养的问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人才培养并没有据此设置,所以导致学业与就业不对口,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职业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农民工”迅速壮大的重要原因。

2.就业观念不合理。从自身来说,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学习改变命运”。很多还未走出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形成了眼高手低的倾向,总是觉得自己很有抱负很有价值,想一展宏图,所以在刚开始应聘时就把自己放在楼顶,等着企业去摘,但到头来,没有几个企业会费劲去摘。当他们走出校门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学以致用根本是一句空谈时,从心理上他们不愿接受这一事实。某些时候,这种不合理就业观念,是导致其自暴自弃不愿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从而融入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的职业类别很是宽泛,每天都会诞生新职业,大学生如果转变下就业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或许“大学生农民工”就不会成为这么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三、“大学生农民工”现象的解决策略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2004年起就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至今,这一现象甚至蔓延到了传统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其中技术工人的招工难问题尤为突显。目前,正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强调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我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制造业产业工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其实单就这些制造业中就有3000多万的“制造业白领”就业岗位亟待开发。但因为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对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等缺乏了解,导致大学生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1)国家应从政策、资金、公共服务等方面,落实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其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2)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就业服务政策,让大学生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3)政府应鼓励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对于优先招收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

2.打破现有教育体制,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农民工”成为制造业白领。(1)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双元的职业教育,增加中小学技能类课程设置;扩大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调整其课程内容,并大力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性高校的转型。(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3)适度缩小高校扩招规模,并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

3.大学生应响应政府号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起全新的就业观念。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16%以上来自农村,总数约有100万人,这事实上是个巨大的人才宝库。如果能够引导部分大学生看到回乡创业的远大前景,使其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以弥补农村经济建设总人才资源的短缺。更重要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能为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所以我国应促进大学生回乡创业,我国相关单位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保障体系:(1)加大大学生“返乡”宣传力度。通过网站、刊物、讲座等使大学生放平心态端正就业观念,冲破传统择业的思维定势,树立起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2)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站,帮扶创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大学生发挥其理论优势,开拓创业视角、完善运营模式。服务站可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尽可能减轻其贷款风险。(3)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文、科技、体育等项目,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利用假期时间,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以后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农民工”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业观;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若能及时审时度势,寻求解决良策,对人才培养采取正确的方式,必然会使这一群体发展成为社会高校发展的强效推力。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农民工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