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

2014-10-08 03:26蒋文俊祝辉
百年潮 2014年8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军魂根据地

蒋文俊+祝辉

吴焕先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早在1926年,他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参与领导了黄(安)麻(城)武装起义。他还曾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吴焕先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红二十五军重建后,任军政治委员,是红二十五军公认的领袖,为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11月,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部长征,并于1935年9月15日率先到达陕北。

火种播撒鄂豫边

1907年7月31日,吴焕先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他的父辈有兄弟3人,靠耕种祖辈传下的一点儿土地并兼营一家杂货店过活。吴焕先兄弟5人,童年的吴焕先刻苦好学,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1923年,吴焕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在共产党员、麻城县教育局局长王幼安的影响下,麻城蚕业学校成了传播马列主义最活跃的地点之一,吴焕先在这里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1924年寒假,他特地购买一幅马克思像带回家。过年时,他把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贴在供桌上方,父亲不知他什么用意,申斥他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贴个大胡子老头干什么?”吴焕先说:“你要知道,这大胡子老头可是个好老头啊,他名叫马克思。是我们穷人闹革命的导师,按照他的办法干,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社会来。”在武汉中学读书的共产党员戴季伦,是吴焕先的好友,在他的帮助下,吴焕先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立志投身革命。1925年,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夏,吴焕先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父亲让他出门谋事,他说:“我做事要做大事,绝不做贪官污吏,落个臭名声。”他利用参加劳动的机会向群众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及统治阶级卖国求荣,镇压人民革命的罪行,他说:“现在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中国有亡国的危险。我们不起来卫国自己就出不了头,当长工的人就要受一辈子苦。”有人问他:“国家无主,民不聊生,怎样爱国?”他说:“将来我们自己当家作主,不靠皇帝。宣统3岁继位,有什么用?”他还把本村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排,下分3个班,为他们做了军帽、木枪、木刀,利用夜晚时间习操练武,指导他们学习打仗,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机智勇敢的性格。在吴焕先的发动、组织和带领下,青少年们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进行操练,四角曹门村热闹起来了。一些思想保守的老人嚷道:“你们造反了!要练,到河滩上练去!”吴焕先说:“我们就要造反,不造反我们子子孙孙都要当奴隶。”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在武汉读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戴克敏、戴季伦、曹学楷、陈定侯、郑位三等人暑假回到家乡。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思想,并准备发展一批优秀工农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吴焕先和戴克敏、戴季伦是姑表兄弟,互相了解,志同道合,成了他们发展党员的首批对象。他们经过秘密串联,以“歇伏”为名,挑着干粮,到天台山开会,畅谈革命理想。吴焕先看到奇峰突兀、气势壮观的天台山,心情非常激动,满怀豪情吟诗一首:

四望众山低,

昂然独出奇,

白云分左右,

独与占一齐。

他借歌颂山势的雄伟抒发自己崇高的感情。1926年初,由戴克敏、戴季伦介绍,吴焕先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上级党组织派他以读书的名义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革命理论。1926年夏季结业后,吴焕先同曹学楷、陈定侯、戴克敏等,回到箭厂河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他回到家乡四角曹门以后,剃光了头,脚穿草鞋,身着长衫,深入到贫苦农民中间,与他们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秘密串联发动,为在箭厂河一带建立、发展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鄂豫皖根据地的优秀领导人

1926年夏,湖南、广东两省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此形势下,大别山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吴焕先不失时机地在四角曹门建立了箭厂河乡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他的带领下,至1926年底,仅箭厂河一个乡,农协组织就发展到49个,拥有会员3430人。吴焕先任箭厂河地区农民协会的总负责人。与此同时,吴焕先开始在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农协会员骨干中发展党员。1926年下半年,他先后发展了吴先筹、詹以贤、周业臣等十几名党员。1927年1月,他在四角曹门建立起当地第一个党支部。吴焕先任支部书记,不久又任紫云区委书记。

吴焕先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土豪劣绅的极端仇视。1926年冬天,恶霸地主吴惠存勾结土匪武装,杀害了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嫂子等5口人。吴焕先闻讯回家后,看见母亲和弟弟在亲人的遗体旁痛哭,不禁热泪长流。他扶起母亲,对她说:“这血海深仇我们一定要报!只有打倒地主阶级,咱们才会有家,才会有活路!”吴焕先利用“红枪会”这一群众武装形式,分别在四角曹门、詹家湾、郑家边创办起三堂革命红学,并担任三堂红学的总负责人。随后,他又组建箭厂河农民义勇队,使箭厂河的农民武装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这支农民武装成为鄂豫皖边区早期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吴焕先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指挥的箭厂河革命红学和义勇队又是攻城的主力,担任攻打黄安城北门的任务。战斗中,他率领攻城突击队攻入北门后,直捣县府,生擒了反动县长贺守忠,接着又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群众。11月18日,黄安工农民主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宣告成立。12月,反动武装进行疯狂反扑。黄安城失守后,吴焕先为表达革命到底的决心,写下两首诗:“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1928年春,吴焕先等转移到光山南部的柴山保一带活动。8月,第七军进驻柴山保,随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9年7月1日,在鄂东特委领导下,吴焕先率领箭厂河的农民武装,同柴山保、官堰保的农民一起,在红三十一师的配合下,一举攻占白沙关。第二天,在白沙关召开了有万人参加的暴动大会。吴焕先、曹学楷、徐向前等出席了大会。白沙关暴动的胜利,使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向北推进了几十公里。1929年12月,鄂豫边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今新县陈店召开,产生了鄂豫边最高革命政权领导机关——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曹学楷当选为主席,吴焕先当选为土地委员会主席。

吴焕先在任土地委员会主席期间,和徐朋人等一起,主持制定了《临时土地政纲》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又亲笔起草了贯彻《细则》的计划。1930年,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吴焕先任特委委员。

1931年4月,正当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巩固之际,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根据中央指示,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吴焕先担任红二十五军政委,不久,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鄂豫皖省委成立后,他又当选为省委常委。

在此期间,吴焕先着力加强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主持领导下,部队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地方工作、战前动员、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部队每到一地,他都要求将打土豪得到的东西,除军需品交部队外,其余均分给贫苦农民。吴焕先随时了解情况,选拔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帮助新区建立政权机构。他让宣传队帮助战士学文化,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他十分注意群众纪律,在部队出发前夕,都要检查各部队执行纪律情况,发现铺草没有打扫,东西没有还,都要求部队清扫以后再走。

吴焕先与徐向前、徐朋人、曹学楷、陈定侯等同张国焘在军事、政治、经济路线上作过多次斗争。张国焘一到鄂豫皖,就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并在新集召开强令贯彻他的土地分配政策的会议。吴焕先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说:“地主不分田,叫他们搞什么?”回到箭厂河以后,他没有贯彻这一错误政策。在肃反问题上,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和慎重的态度,坚决反对“肃反”扩大化。有一次,在部队突围的途中,他发现一个被绳子绑着的红军战士跟着部队从敌人的包围圈中冲了出来。当他得知这人是前几天“肃反”抓出来的“反革命”时,气愤地质问:“哪有这样的反革命?”立即亲自给这位同志松了绑。曾担任过鄂豫皖省委组织部长和皖西北特委书记的郭述申,因为反对杀害两个师级干部,被张国焘定为“右倾”,撤了职,接着又被打成“反革命”,并将要遭到处决。这时,负责“肃反”的人找到吴焕先,逼他表态,他当即给顶了回去。在他和徐海东的坚决反对之下,郭述申才幸免于难。

重建红二十五军

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10月,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后至川陕。鄂豫皖根据地遭到敌人的残酷“清剿”。在此严重的形势下,鄂豫皖地区急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急需有一支强大有力的红军坚持斗争。正担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挺身而出,他找到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省委把留在根据地的5个主力团尽快集中起来,重新组建一支主力红军,独立坚持武装斗争。

沈泽民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表示“应当重新组建一支坚强有力的主力红军”。吴焕先说:“敌人四处造谣,说红二十五军被他们消灭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红二十五军的番号恢复起来,把红二十五军的旗帜重新打出来。”沈泽民说:“组建红二十五军,最重要的还是军长。所以得从省委成员中选一个。你不是任过七十三师的第一任政委吗?我看这军长的人选,非你莫属。”

沈泽民提议吴焕先任军长,是由于吴焕先是打游击出身的,虽未学过军事,但领兵打仗多年,有实战经验。在当时省委的领导成员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吴焕先在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两个多月里,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2年10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吴焕先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被任命为鄂东北游击司令。他号召根据地军民“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救自己”。同时,着手健全各级党政组织,整顿地方武装。鄂东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吴焕先命令将所有埋藏的武器弹药拿出来武装各县、区、乡的赤卫队,在鄂东北包括豫南地区先后组建了两个独立师、六路游击师,地方武装很快就发展到5000多人,从而使全地区的斗争局势变得稳定而向前发展,对以后红二十五军坚持根据地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1932年11月29日,省委在檀树岗召开了军事会议,正式决定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全军共7000余人。红二十五军下辖两个师:原二十七师改编为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原七十五师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红二十五军成立后,吴焕先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了部队建设上。他一方面继续扩充兵员,筹备给养,积蓄力量;一方面抓紧时间进行思想整顿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吴焕先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军部和两个师、五个团、两个特务营全部组建起来。他亲自深入到各师团,到各个连队去给干部、战士讲话。吴焕先号召大家:“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我们绝不能丢!我们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战则存,不战则亡,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胜利!”

由于吴焕先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迅速结束了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之后,根据地力量分散、思想混乱的局面,开始了为保卫鄂豫皖根据地而斗争的新时期。

1933年2月初,正是过元宵节的时候,吴焕先忽然得到一个情报:原驻信阳地区铁路沿线的国民党三十五师马鸿逵部,调至光山县新集(今河南新县)驻防。3月4日,该师进驻郭家河。吴焕先马上找到省委领导,认真分析了敌我兵力情况,决心乘敌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际,集中全军主力消灭该敌。省委当即同意了他提出的建议,并要求红二十五军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3月5日夜,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红二十五军迅速集结到了野鸡笼。出发之前,吴焕先对全军进行了战前动员。他铿锵有力的语言极大地感染了战士们,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斗志。吴焕先说:“敌一○四旅盘踞郭家河,企图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的分区‘清剿。现在,我们要趁敌军立足未稳,地形不熟,来一个先发制人,给敌人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红二十五军的铁拳头是什么滋味!”

部队冒着细雨,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后,于下半夜到达郭家河。吴焕先命令部队在一条山岭上停下来。山岭上有一处古寨,人称古石寨,残垣颓壁,依稀可见。吴焕先和几个师指挥员借着手电光查看地图,研究敌情。警卫员们怕露出手电光暴露目标,每人拿件雨衣,在指挥员周围又围了一层。

吴焕先向师指挥员们部署说:“七十五师兵力分两路,以一个团的兵力迂回到敌军右侧,抢占敌军背后的西山制高点。七十四师从正面进攻,直取敌旅部,只要打掉敌指挥部,敌人就会全盘大乱,我们就可将其一举歼灭!”3月6日拂晓,以徐海东指挥的七十四师为主攻的郭家河战斗打响了。红军一鼓作气冲向郭家河街头,将敌分割开来,就地予以围歼。郭家河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战斗一打响,各处的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便在四周山头上呐喊,使敌人不寒而栗。红军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将敌两个团全部歼灭,毙伤敌数百人,俘敌团长马鸣池以下官兵2000余人,红二十五军首战告捷!

战斗结束以后,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拥来,街道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不少群众怒不可遏地闯入俘虏群里,要敌人赔偿损失。原来,敌三十五师每到一地,都大肆宰食老百姓的耕牛,郭家河的河边上,到处都是敌人扔掉的牛犄角、牛蹄子和牛下水。吴焕先让部队把牛犄角、蹄子等全部从河边捡回来,堆在一起,然后向俘虏大声讲道:“三十五师的官兵们,你们才开来两天,就杀掉二三十头耕牛,长此下去,还有老百姓的活路吗?老百姓痛恨你们,都是因为你们没有一点儿人性,造孽太深!老百姓叫你们赔偿损失,完全是应该的。今天,若不是红军纪律严明,老百姓会把你们砸成肉泥!”吴焕先接着说,你们三十五师是从西北宁夏开来的,你们能够开出潼关,为什么不去山海关打日本,偏又开到大别山攻打红军?你们捂着胸口想想,还有没有中国人的良心!讲到这里,他不由得把双手叉在腰间,提高了嗓门:“我警告你们,从今往后,不要再为蒋介石卖命,哪个胆敢继续作恶,与红军为敌,绝没有好下场!”

第二天,省委在郭家河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祝捷大会。除了王平章、郭述申在皖西以外,沈泽民、徐宝珊、成仿吾、郑位三、戴季英、高敬亭、吴焕先等省委领导都参加了大会,沈泽民代表省委讲话,对红二十五军的作战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郭家河战斗后,吴焕先指挥红二十五军又接连取得了潘家河、杨泗寨两次战斗的胜利。通过三战三捷,全军迅速发展到1.3万多人,军威大振。

红二十五军的不断胜利,使根据地局势开始好转。红军越打越壮大,根据地也相应地得到恢复和巩固。群众踊跃地参加游击战,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红二十五军这支重建不久的部队,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新的主力红军。

喋血长征路

1934年11月4日,吴焕先收到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派人送来的信。信的大意是:由中央根据地派来的程子华同志,带来了重要指示,你们接信后火速率部来鄂东。第二天,吴焕先和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葛藤山出发,沿途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0日傍晚到达宣化店以北殷家湾。在沉沉暮霭中,吴焕先和在村头伫立等候良久的郑位三、程子华会合了。

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连夜在花山寨召开会议,讨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程子华介绍了全国的革命形势,传达了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中央军委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分析了鄂豫皖根据地两年来斗争形势的演变,认真讨论了今后的行动计划。省委决定:(1)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根据地而斗争;(2)以京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3)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4)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同时决定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任政治委员。

为迅速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西移至罗山殷家冲、何家冲一带,加紧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省委决定,撤销了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全军2980余人。

转移前夕,少数干部战士听说要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思想上一时想不通,有人甚至想离开部队去干便衣队。战士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吴焕先的心里又何尝不是这样。从在家乡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到创办三堂红学,从黄麻起义到重建红二十五军,大别山的沟沟坳坳都深深地印着他的足迹。然而,作为省委和全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必须总揽全局,率领红二十五军摆脱眼前的困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于是,吴焕先亲自到各团、连讲话,解释省委决定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终于使全军上下统一了思想。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在省委和程子华、吴焕先等军首长的率领下,从罗山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漫漫征途。11月底,红二十五军到达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从七里岗通过许南公路,进入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这时正遇寒潮,风雨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敌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抢先到达,封锁了公路,把红军四面包围起来。军部的一个参谋主任贪生怕死,骑着骡子边逃跑边叫道:“我们被包围了,过不去了,各自逃命吧!”一时间,少数人思想出现了混乱。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吴焕先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站在公路上振臂高呼:“冲上去顶住敌人,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随后,他举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率领战士冲上去和敌人展开白刃战。红军战士在政委带领下,奋勇向敌人冲去。就连没有武器的脚夫也拿着扁担参加了战斗。经过血战,红二十五军打退了敌人的阻击,杀出重围,绕道通过许南公路,胜利进入伏牛山区。这次战斗过后,吴焕先表彰了作战英勇的同志,痛斥了那个参谋主任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对其执行了枪决。

进入伏牛山区以后,省委看到该区反动围寨很多,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决定率领部队继续向陕南挺进。在过拐河时,吴焕先指定韩先楚部抢占河边的一个寨子。此时,敌人也从另一条路上奔袭而来。红军手榴弹、长短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狼狈逃窜,全军安全过河。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危险的一步,虽然全军上下已疲惫不堪,但由于吴焕先的深谋远虑,指挥得当,才化险为夷。

12月初,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程子华率领下,粉碎了敌人4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从铁锁关胜利地进入陕南地区。尾追的敌人全部被甩在后边。在行军途中,吴焕先骑在马上不是看报就是读书,到达宿营地就察看地形,布置警戒。他和各级政治工作人员不断地鼓舞部队的士气,对于部队从罗山到陕南的胜利转移,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进入陕南后,红二十五军先后与阻拦的国民党军多次激战,粉碎了“围剿”,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吴焕先先后任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等职。在此期间,吴焕先十分关心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行踪。他说:消灭敌人两个团也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听到中央的指示了。打出终南山以后,红二十五军从缴获的报纸上和交通员带来的信息中,获悉红一、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的动向。吴焕先和省委其他同志认真研究了斗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召开了鄂豫陕边区省委会议,决定带领红二十五军向甘肃方向挺进,策应党中央与主力红军北上。同时决定红二十五军北上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同志,继续坚持陕南地区的斗争,巩固和发展这块新建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抵达甘肃省泾川县境时,敌人一个团突袭而来。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红军先头部队过河后难以回援,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吴焕先见情势危急,高声喊道:“同志们,绝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压住敌人就是胜利!”亲自带领100余人攀登陡崖,插入敌人侧后,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一个团1000余人全部被歼。战斗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成为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部队。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吴焕先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他胸怀全局,无私无畏,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总是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身先士卒,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风范。正如红二十五军的领导人程子华、郭述申评价的那样:焕先同志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政治远见,是全军指战员公认的领导核心,卓越的决策人。他能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造就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指挥艺术,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他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错误和挫折面前坚持原则,胜不骄,败不馁,表现出共产党人应有的坚定信念、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吴焕先同志是名副其实的红二十五军“军魂”。

(编辑 潘 鹏)

(作者是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军魂根据地
以诗魂壮军魂
不朽的军魂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以激扬文字铸不朽军魂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军魂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