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抢钱”,你“捡便宜”?

2014-10-08 06:16
新晨 2013年8期
关键词:钱荒理财产品收益率

自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

受近期银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场资金面紧张的“钱荒”等因素影响,银行季末揽储压力陡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愈发走高,创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扎堆上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捡便宜”的机会。

只不过,“捡便宜”的同时,也要睁大眼睛,选择保本保收益类产品,才是王道。

银行上演“抢钱”戏

最近一周,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飙升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高收益产品为30天左右,无1至3个月及6个月以上品种,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也未曾见过。

近期市场受到钱荒的影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攀升。

今年年中对于银行来说压力又陡增,由于银行间资金面紧张局势已历史罕见地持续了将近20日,银行季末揽储压力也愈发增大,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创下新高。

据统计,新发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58%,较前期上升19基点,较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额度还是发售频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从不足5%一路飙升至6.8%左右,有些银行的产品甚至高达7%。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见过,当时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银行目前面临资金紧张局面及季末揽储的双重压力,对手握现金的民众和企业而言则是一次“捡便宜”机会。

目前,不少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如平安银行一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达到6%,委托期仅31天。招商银行一款30天的理财产品起点30万收益率为7%,100万起更可以达到10%。

据统计,截至6月27日,本月总共有57款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发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发行,投资对象也主要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最高的为泉州银行24日发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2013040期),收益高达7%,期限为31天。

不过,目前收益率有明显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而1至3个月以及6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收益率没有给出积极响应。

为何“抢钱”

自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

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中国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发生“钱荒”的结论。

既然宏观和微观都未表现出需要大量资金的迹象,金融市场为何会产生资金紧张的局面,到底是谁缺钱呢?其实是金融机构自己缺钱。

近年来,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就造成了目前的“钱荒”。

简单来说,大量资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也就应运而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业经过此次流动性极度紧缩的教训后,相信会明白保持流动性资金充沛的重要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预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收敛。

当然,对银行报以乐观情绪的人会认为,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银行业出大事,如今的风险也许两三年以后就可能会被包容过去。但实体经济在这期间将遭受巨大的冲击,这样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

6月2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目前,银行流动性紧张问题已开始缓解,总体看,市场流动性并不存在紧张。他介绍说,截至6月28日,各银行的备付金达到1.5万亿元,超过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准备金也在20%左右。

“银行的便宜”不好捡

多数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受近期银行间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不少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行短期、超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但随着银行资金面紧张、“冲时点”等因素消退,目前这种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短期产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会改变,超高预期收益率难以持续。近期升幅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届时预期收益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资深投资人士提醒,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大,建议普通投资者选购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预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至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至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至20%的区间内浮动。银行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较高。

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建议,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账日。近期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是为了应对6月30日的银行年中考核,很多产品跨月发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资金在存款账户内,都可以算作银行的存款额。但是对投资者而言,募集期过长,将拉低资金的实际收益率水平。

据了解,目前1个月以内超短期产品以及3至6个月期限的品种在最高预期收益率上,银行均给出收益率溢价,高于往月水平,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然而,1至3个月期限以及6个月以上品种在收益率方面均较前几个月没有明显优势,不推荐投资者购买。

银行抢钱,险企受伤

资金市场利率走高,银行体系闹起“钱荒”。部分银行近期推出了预期收益率高达7%的短期理财产品,对以走银保渠道销售为主的分红险、万能险形成不小冲击。

“银行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险产品在销售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银保渠道。基于目前银行业‘钱荒、揽储的形势,银行往往会优先推荐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推销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险公司战略部总经理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税需求的客户选择保险产品。”中国银行某营业网点的一位客户经理说,但总体来看,多数客户还是更看重单纯的投资回报。

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认为,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对保险产品销售存在负面影响,但这种冲击是短期的,冲击效果如何目前还难以判断。

而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的负责人也认为,冲击只是暂时的,随着6月30日这一半年存款考核时点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会下降,而保险产品仍将按照正常节奏销售。

事实上,今年银保渠道一直没有走出低谷。根据一份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市场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寿和太平人寿依托激进产品保持年累计规模保费持续增长势头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计规模保费增长均为负值。但银保系保险公司渠道优势仍然十分明显,中邮人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和农银人寿前5个月年累计规模保费分别增长123%、2564%、39%和74%。■

(据《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等相关资料整合) 受近期银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场资金面紧张的“钱荒”等因素影响,银行季末揽储压力陡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愈发走高,创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扎堆上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捡便宜”的机会。

只不过,“捡便宜”的同时,也要睁大眼睛,选择保本保收益类产品,才是王道。

银行上演“抢钱”戏

最近一周,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飙升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高收益产品为30天左右,无1至3个月及6个月以上品种,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也未曾见过。

近期市场受到钱荒的影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攀升。

今年年中对于银行来说压力又陡增,由于银行间资金面紧张局势已历史罕见地持续了将近20日,银行季末揽储压力也愈发增大,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创下新高。

据统计,新发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58%,较前期上升19基点,较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额度还是发售频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从不足5%一路飙升至6.8%左右,有些银行的产品甚至高达7%。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见过,当时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银行目前面临资金紧张局面及季末揽储的双重压力,对手握现金的民众和企业而言则是一次“捡便宜”机会。

目前,不少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如平安银行一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达到6%,委托期仅31天。招商银行一款30天的理财产品起点30万收益率为7%,100万起更可以达到10%。

据统计,截至6月27日,本月总共有57款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发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发行,投资对象也主要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最高的为泉州银行24日发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2013040期),收益高达7%,期限为31天。

不过,目前收益率有明显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而1至3个月以及6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收益率没有给出积极响应。

为何“抢钱”

自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

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中国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发生“钱荒”的结论。

既然宏观和微观都未表现出需要大量资金的迹象,金融市场为何会产生资金紧张的局面,到底是谁缺钱呢?其实是金融机构自己缺钱。

近年来,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就造成了目前的“钱荒”。

简单来说,大量资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也就应运而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业经过此次流动性极度紧缩的教训后,相信会明白保持流动性资金充沛的重要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预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收敛。

当然,对银行报以乐观情绪的人会认为,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银行业出大事,如今的风险也许两三年以后就可能会被包容过去。但实体经济在这期间将遭受巨大的冲击,这样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

6月2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目前,银行流动性紧张问题已开始缓解,总体看,市场流动性并不存在紧张。他介绍说,截至6月28日,各银行的备付金达到1.5万亿元,超过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准备金也在20%左右。

“银行的便宜”不好捡

多数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受近期银行间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不少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行短期、超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但随着银行资金面紧张、“冲时点”等因素消退,目前这种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短期产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会改变,超高预期收益率难以持续。近期升幅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届时预期收益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资深投资人士提醒,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大,建议普通投资者选购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预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至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至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至20%的区间内浮动。银行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较高。

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建议,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账日。近期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是为了应对6月30日的银行年中考核,很多产品跨月发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资金在存款账户内,都可以算作银行的存款额。但是对投资者而言,募集期过长,将拉低资金的实际收益率水平。

据了解,目前1个月以内超短期产品以及3至6个月期限的品种在最高预期收益率上,银行均给出收益率溢价,高于往月水平,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然而,1至3个月期限以及6个月以上品种在收益率方面均较前几个月没有明显优势,不推荐投资者购买。

银行抢钱,险企受伤

资金市场利率走高,银行体系闹起“钱荒”。部分银行近期推出了预期收益率高达7%的短期理财产品,对以走银保渠道销售为主的分红险、万能险形成不小冲击。

“银行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险产品在销售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银保渠道。基于目前银行业‘钱荒、揽储的形势,银行往往会优先推荐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推销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险公司战略部总经理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税需求的客户选择保险产品。”中国银行某营业网点的一位客户经理说,但总体来看,多数客户还是更看重单纯的投资回报。

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认为,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对保险产品销售存在负面影响,但这种冲击是短期的,冲击效果如何目前还难以判断。

而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的负责人也认为,冲击只是暂时的,随着6月30日这一半年存款考核时点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会下降,而保险产品仍将按照正常节奏销售。

事实上,今年银保渠道一直没有走出低谷。根据一份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市场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寿和太平人寿依托激进产品保持年累计规模保费持续增长势头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计规模保费增长均为负值。但银保系保险公司渠道优势仍然十分明显,中邮人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和农银人寿前5个月年累计规模保费分别增长123%、2564%、39%和74%。■

受近期银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场资金面紧张的“钱荒”等因素影响,银行季末揽储压力陡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愈发走高,创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扎堆上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捡便宜”的机会。

只不过,“捡便宜”的同时,也要睁大眼睛,选择保本保收益类产品,才是王道。

银行上演“抢钱”戏

最近一周,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飙升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高收益产品为30天左右,无1至3个月及6个月以上品种,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也未曾见过。

近期市场受到钱荒的影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攀升。

今年年中对于银行来说压力又陡增,由于银行间资金面紧张局势已历史罕见地持续了将近20日,银行季末揽储压力也愈发增大,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创下新高。

据统计,新发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58%,较前期上升19基点,较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额度还是发售频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从不足5%一路飙升至6.8%左右,有些银行的产品甚至高达7%。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财产品井喷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见过,当时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银行目前面临资金紧张局面及季末揽储的双重压力,对手握现金的民众和企业而言则是一次“捡便宜”机会。

目前,不少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如平安银行一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达到6%,委托期仅31天。招商银行一款30天的理财产品起点30万收益率为7%,100万起更可以达到10%。

据统计,截至6月27日,本月总共有57款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发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发行,投资对象也主要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最高的为泉州银行24日发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2013040期),收益高达7%,期限为31天。

不过,目前收益率有明显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而1至3个月以及6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收益率没有给出积极响应。

为何“抢钱”

自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

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中国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发生“钱荒”的结论。

既然宏观和微观都未表现出需要大量资金的迹象,金融市场为何会产生资金紧张的局面,到底是谁缺钱呢?其实是金融机构自己缺钱。

近年来,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就造成了目前的“钱荒”。

简单来说,大量资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也就应运而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业经过此次流动性极度紧缩的教训后,相信会明白保持流动性资金充沛的重要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预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收敛。

当然,对银行报以乐观情绪的人会认为,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银行业出大事,如今的风险也许两三年以后就可能会被包容过去。但实体经济在这期间将遭受巨大的冲击,这样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

6月2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目前,银行流动性紧张问题已开始缓解,总体看,市场流动性并不存在紧张。他介绍说,截至6月28日,各银行的备付金达到1.5万亿元,超过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准备金也在20%左右。

“银行的便宜”不好捡

多数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受近期银行间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不少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行短期、超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但随着银行资金面紧张、“冲时点”等因素消退,目前这种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短期产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会改变,超高预期收益率难以持续。近期升幅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届时预期收益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资深投资人士提醒,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大,建议普通投资者选购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预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至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至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至20%的区间内浮动。银行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较高。

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建议,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账日。近期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是为了应对6月30日的银行年中考核,很多产品跨月发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资金在存款账户内,都可以算作银行的存款额。但是对投资者而言,募集期过长,将拉低资金的实际收益率水平。

据了解,目前1个月以内超短期产品以及3至6个月期限的品种在最高预期收益率上,银行均给出收益率溢价,高于往月水平,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然而,1至3个月期限以及6个月以上品种在收益率方面均较前几个月没有明显优势,不推荐投资者购买。

银行抢钱,险企受伤

资金市场利率走高,银行体系闹起“钱荒”。部分银行近期推出了预期收益率高达7%的短期理财产品,对以走银保渠道销售为主的分红险、万能险形成不小冲击。

“银行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险产品在销售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银保渠道。基于目前银行业‘钱荒、揽储的形势,银行往往会优先推荐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推销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险公司战略部总经理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税需求的客户选择保险产品。”中国银行某营业网点的一位客户经理说,但总体来看,多数客户还是更看重单纯的投资回报。

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认为,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对保险产品销售存在负面影响,但这种冲击是短期的,冲击效果如何目前还难以判断。

而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的负责人也认为,冲击只是暂时的,随着6月30日这一半年存款考核时点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会下降,而保险产品仍将按照正常节奏销售。

事实上,今年银保渠道一直没有走出低谷。根据一份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市场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寿和太平人寿依托激进产品保持年累计规模保费持续增长势头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计规模保费增长均为负值。但银保系保险公司渠道优势仍然十分明显,中邮人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和农银人寿前5个月年累计规模保费分别增长123%、2564%、39%和74%。

猜你喜欢
钱荒理财产品收益率
“古代货币的演进”教学研究
廖仲恺因“钱荒”被迫向军阀要钱
2016年10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