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慢读 深挖巧用

2014-10-09 23:44陈春雨
中小学德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起点差异细节

陈春雨

摘 要:充分利用课前调查单,对于提高品德教学效果作用极大。利用课前调查单,能了解学生现状,把握教学方向;挖掘细节,激活品德课堂;提炼差异,实现价值建构。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课前调查单;起点;差异;细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44-03

品德课前,很多老师都会利用课前调查单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但实践中,教师多关注调查单的设计与调查前的指导,而对调查单上的信息却没能细细解读、充分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用好课前调查单,充分发挥其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了解现状,探明方向

品德教科书图文并茂,这让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拿捏不准。其实,课前调查单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如果教师能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从中探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就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1. 探明现实起点

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按品德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进度,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情感、能力等。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学生进行了如下课前调查:

通过调查单,我了解了学生职业观的基本情况:对“职业”的概念不清楚,认为小偷、学生都是职业;对职业的名称不清楚,尽管能准确地说出老师、警察、司机、医生、厨师等常见的职业名称,但调查单上也出现了做衣服的、开店的、造房子的等不规范的名称;对职业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错误地认为警察、律师、医生、设计师等职业比较轻松,受人尊敬,因此成为很多学生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而清洁工、建筑工人等很少有人问津。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职业”这个话题,基于此,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知道什么是职业,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了解其特点;通过合作,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各行各业都为人们的生活付出了劳动和智慧,要珍惜并尊重劳动成果。

这样,通过课前调查单,在把握逻辑起点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设计的教学就能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同时通过适时点拨个别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

2. 探准学习趣点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童心和童趣。我们只有在课前就走进童心世界,找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投其所好,顺势施教。例如,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调查单:

课前,我统计了调查单,发现孩子收集的资料相对集中。其中收集美食的有15人,收集游乐天堂的13人,收集购物天堂的3人,收集金融中心的1人,收集航运中心的5人。可见,孩子比较关注香港的美食和游乐。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成为“香港通”。于是,我在不脱离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把这堂课的重点集中在美食和游乐两项上。由于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上课时,他们就在期待中深入了解香港,本课目标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细看“介绍要点”,又会有新的发现。香港好玩的地方很多,如铜锣湾、尖沙咀等。但从调查单中可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是迪斯尼和海洋公园。这是多么宝贵的信息呀!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就能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就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 探求学习增长点

40分钟的课堂里,孩子到底该学些什么?抓准了,就能四两拨千斤;抓不准,怎么努力都徒劳。抓手从何而来?除了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学生的调查单也能给我们一条“明路”。

如《进厨房》一课,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一位老师就从学生的调查表中找到了教学的增长点,指导了学生的生活。教师在前一天让孩子写下“我家晚餐的食谱”,并写写最爱吃的是什么,最不爱吃的是什么。结果发现,好几个孩子都在不爱吃一栏中写上了苦瓜、鱼。苦瓜和鱼营养价值很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不爱吃呢?经过了解才发现,不爱吃苦瓜是因为味道不好,不爱吃鱼是因为有鱼刺,吃起来比较麻烦。于是,这位老师就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不爱吃苦瓜和鱼的生活实际设计了“难吃学着吃”的教学环节。

4. 探悉教学盲点

驾车者的视界总有盲区,教师的视野也有盲区。驾车的盲区可以通过慢行多看规避,而教学的盲区则可以从学生的调查单中获悉。

例如,上《红绿灯》一课前,我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看到过的交通标志,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并选其中的两个画在纸上。第二天检查学生收集的交通标志时,我发现有个孩子的纸上画了一个“限速5码”的交通标志。

对此,我很疑惑,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限速5码的标志。但学生告诉我,这个标志就在学校大门进来的水泥路旁边,还带我实地查看。这样一个为保护学生安全而专门设置的标志却没有进入我的视线,反而是学生的调查单帮我发现了这个盲点,真让人汗颜!由此,之后的课堂上,由于扫除了盲点,学生不但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懂得了交通安全的确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只有深钻,才能得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生的课前调查单读好,就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建构。

二、挖掘细节,激活课堂

巧妙地晒出调查单上的细节,也能成为课堂中的精彩一笔。

1. 先演绎后归纳

上浙教版四上《漫话邮政》一课前,我让学生作了如下调查:

邮局的服务很多,你或你的家人享受过哪些服务?请打“√”(这请和父母一起完成张调查单)。

教学邮政服务板块时,我先出示空表让学生了解现代邮政服务不仅是传递信件,还有很多其他的服务。然后让学生交流:你或者你的家人享受过哪些服务?接着依次出示了全班享受邮政服务最多和最少的调查单。学生通过这两张有代表性的调查单懂得了,各个家庭都得到了邮政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如此,最后我还晒出了全班调查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邮政服务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样,这种呈现方式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双休日上网时间的调查、《红绿灯》中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中都有运用。这种方式用事实说话,以数据服人,强调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激发了探究性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 一表三用,层层剖析

仍以《进厨房》一课的调查单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一用再用,使这张调查单成为整堂课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的“推手”。

第一次:学生拿出自己的调查单,交流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并伺机点评,让学生懂得,要荤素搭配,人多菜也多。

第二次:教师借助调查单来了个现场调查:在昨天的晚餐中,请你在喜欢吃的菜后面打“√”,不喜欢吃或者只吃了一点点的菜后面打“○”。

接着进行反馈,问打“○”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平时还有不喜欢吃的菜吗?问题充分暴露后顺势让学生了解苦瓜、鱼等食物中的营养,激发学生想试试看的欲望。然后让喜欢吃的孩子现身说法,说说自己家的苦瓜是怎么做的,自己是怎么吃鱼的,引导学生“难吃学着吃”。

第三次:再让学生看调查单,对全打“√”的孩子进行了“好吃不多吃”的引导。

如此教学,不仅呈现了调查单上的显性信息,还对调查单进行了现场加工、重构,巧妙地利用其中隐藏着的隐性信息,层层剥开,深入剖析,使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并指导生活。

3. 理性数据,感性表达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前,学生对校园里老师的汽车作了调查,了解学校里停放的汽车所属的车系,并在调查单上记录了相关的数据。如果课堂上仅将调查单上的数据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显然会很枯燥。于是,教师让调查小组将调查到的数据写成一段调查报告,一边汇报调查结果,一边出示调查时拍摄的汽车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外国商品的身影。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转化调查数据,使得调查单上的数据有了灵魂,从而激活了品德课堂。

三、提炼差异,引领价值

虽然调查单是统一的,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其调查方式、结果、感受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调查单上的各种差异,使品德课堂不再单调、沉寂,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1. 利用信息差,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亲身参与的调查活动往往让其印象深刻。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灵就一定会被有效触动。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师在教学前,设计了亲情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完成一份关于对方的调查单,完成的时候严格保密,然后装入信封以备上课时用。设计这样的调查单,目的是测试父母和儿女彼此的了解程度。可以想见,父母对儿女的了解当然多于儿女对父母的了解。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平时多去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情感。

2. 利用起点差,引领同伴教育

学生的学习起点必然存在差异。组织教学时,我们可将高起点学生的知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储备、生活经验,通过归纳、交流等活动,在生生互动中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品德与社会五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在探讨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时,班中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我们学会理解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就能与父母成为朋友。尽管这些孩子的认识很到位,但不能代表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全体学生探讨怎样去理解父母,怎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让那些与父母成为朋友的孩子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这样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思考、启发,从而受到有效的教育。

3. 利用正反事例,实现价值引导

当代社会充满着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儿童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而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能力。当学生的调查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可以把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是多面的相关事例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思辨,实现价值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民风民俗知多少》时,抛出了“春节放鞭炮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话题。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反两组,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辩论。整堂课正反双方观点清晰、辩论有理有据,使得价值观在思辨中逐渐明晰。

方寸之中有旖旎风光。用好课前调查单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进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10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同样,这种呈现方式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双休日上网时间的调查、《红绿灯》中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中都有运用。这种方式用事实说话,以数据服人,强调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激发了探究性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 一表三用,层层剖析

仍以《进厨房》一课的调查单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一用再用,使这张调查单成为整堂课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的“推手”。

第一次:学生拿出自己的调查单,交流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并伺机点评,让学生懂得,要荤素搭配,人多菜也多。

第二次:教师借助调查单来了个现场调查:在昨天的晚餐中,请你在喜欢吃的菜后面打“√”,不喜欢吃或者只吃了一点点的菜后面打“○”。

接着进行反馈,问打“○”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平时还有不喜欢吃的菜吗?问题充分暴露后顺势让学生了解苦瓜、鱼等食物中的营养,激发学生想试试看的欲望。然后让喜欢吃的孩子现身说法,说说自己家的苦瓜是怎么做的,自己是怎么吃鱼的,引导学生“难吃学着吃”。

第三次:再让学生看调查单,对全打“√”的孩子进行了“好吃不多吃”的引导。

如此教学,不仅呈现了调查单上的显性信息,还对调查单进行了现场加工、重构,巧妙地利用其中隐藏着的隐性信息,层层剥开,深入剖析,使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并指导生活。

3. 理性数据,感性表达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前,学生对校园里老师的汽车作了调查,了解学校里停放的汽车所属的车系,并在调查单上记录了相关的数据。如果课堂上仅将调查单上的数据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显然会很枯燥。于是,教师让调查小组将调查到的数据写成一段调查报告,一边汇报调查结果,一边出示调查时拍摄的汽车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外国商品的身影。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转化调查数据,使得调查单上的数据有了灵魂,从而激活了品德课堂。

三、提炼差异,引领价值

虽然调查单是统一的,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其调查方式、结果、感受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调查单上的各种差异,使品德课堂不再单调、沉寂,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1. 利用信息差,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亲身参与的调查活动往往让其印象深刻。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灵就一定会被有效触动。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师在教学前,设计了亲情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完成一份关于对方的调查单,完成的时候严格保密,然后装入信封以备上课时用。设计这样的调查单,目的是测试父母和儿女彼此的了解程度。可以想见,父母对儿女的了解当然多于儿女对父母的了解。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平时多去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情感。

2. 利用起点差,引领同伴教育

学生的学习起点必然存在差异。组织教学时,我们可将高起点学生的知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储备、生活经验,通过归纳、交流等活动,在生生互动中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品德与社会五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在探讨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时,班中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我们学会理解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就能与父母成为朋友。尽管这些孩子的认识很到位,但不能代表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全体学生探讨怎样去理解父母,怎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让那些与父母成为朋友的孩子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这样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思考、启发,从而受到有效的教育。

3. 利用正反事例,实现价值引导

当代社会充满着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儿童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而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能力。当学生的调查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可以把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是多面的相关事例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思辨,实现价值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民风民俗知多少》时,抛出了“春节放鞭炮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话题。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反两组,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辩论。整堂课正反双方观点清晰、辩论有理有据,使得价值观在思辨中逐渐明晰。

方寸之中有旖旎风光。用好课前调查单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进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10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同样,这种呈现方式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双休日上网时间的调查、《红绿灯》中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中都有运用。这种方式用事实说话,以数据服人,强调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激发了探究性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 一表三用,层层剖析

仍以《进厨房》一课的调查单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一用再用,使这张调查单成为整堂课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的“推手”。

第一次:学生拿出自己的调查单,交流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并伺机点评,让学生懂得,要荤素搭配,人多菜也多。

第二次:教师借助调查单来了个现场调查:在昨天的晚餐中,请你在喜欢吃的菜后面打“√”,不喜欢吃或者只吃了一点点的菜后面打“○”。

接着进行反馈,问打“○”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平时还有不喜欢吃的菜吗?问题充分暴露后顺势让学生了解苦瓜、鱼等食物中的营养,激发学生想试试看的欲望。然后让喜欢吃的孩子现身说法,说说自己家的苦瓜是怎么做的,自己是怎么吃鱼的,引导学生“难吃学着吃”。

第三次:再让学生看调查单,对全打“√”的孩子进行了“好吃不多吃”的引导。

如此教学,不仅呈现了调查单上的显性信息,还对调查单进行了现场加工、重构,巧妙地利用其中隐藏着的隐性信息,层层剥开,深入剖析,使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并指导生活。

3. 理性数据,感性表达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前,学生对校园里老师的汽车作了调查,了解学校里停放的汽车所属的车系,并在调查单上记录了相关的数据。如果课堂上仅将调查单上的数据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显然会很枯燥。于是,教师让调查小组将调查到的数据写成一段调查报告,一边汇报调查结果,一边出示调查时拍摄的汽车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外国商品的身影。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转化调查数据,使得调查单上的数据有了灵魂,从而激活了品德课堂。

三、提炼差异,引领价值

虽然调查单是统一的,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其调查方式、结果、感受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调查单上的各种差异,使品德课堂不再单调、沉寂,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1. 利用信息差,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亲身参与的调查活动往往让其印象深刻。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灵就一定会被有效触动。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师在教学前,设计了亲情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完成一份关于对方的调查单,完成的时候严格保密,然后装入信封以备上课时用。设计这样的调查单,目的是测试父母和儿女彼此的了解程度。可以想见,父母对儿女的了解当然多于儿女对父母的了解。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平时多去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情感。

2. 利用起点差,引领同伴教育

学生的学习起点必然存在差异。组织教学时,我们可将高起点学生的知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储备、生活经验,通过归纳、交流等活动,在生生互动中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品德与社会五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在探讨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时,班中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我们学会理解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就能与父母成为朋友。尽管这些孩子的认识很到位,但不能代表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全体学生探讨怎样去理解父母,怎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让那些与父母成为朋友的孩子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这样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思考、启发,从而受到有效的教育。

3. 利用正反事例,实现价值引导

当代社会充满着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儿童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而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能力。当学生的调查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可以把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是多面的相关事例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思辨,实现价值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民风民俗知多少》时,抛出了“春节放鞭炮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话题。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反两组,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辩论。整堂课正反双方观点清晰、辩论有理有据,使得价值观在思辨中逐渐明晰。

方寸之中有旖旎风光。用好课前调查单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进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10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起点差异细节
相似与差异
六月·起点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疯狂迷宫大作战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