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理念,走出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困境

2014-10-09 23:46牛立强
中小学德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品德与社会策略

牛立强

摘 要:农村品德课教学应立足于现实,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发扬优势,让乡村德育更接地气;转移话题,活用教材满盘皆活;转移视线,原来风景这边独好;热点关注,乡下孩子很幸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学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47-03

在我国农村地区,无论是家庭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城区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品德教学绝非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家庭,发挥家长、社会、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的功能,在实践中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分析现状,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见识,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判断、建构道德体系。而这一切都与家庭、社会等的有力支持分不开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品德老师诸多的烦恼和尴尬。

面对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怨天尤人无助于教育现状的改变。作为农村教师,首先只有从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做起,才能有所作为。

一、发扬优势,让乡村德育更接地气

身教胜于言传,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的农村人,具有质朴、勤劳、善良等多种优良品质,对于孩子来说,或是爸爸妈妈,或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隔壁邻居,他们对孩子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品德课老师,尤其要重视发挥这些积极因素的正面引导作用,让品德教育真正扎根于乡村生活的肥沃土壤。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伸出我的手》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这些教育资源。请看教学片断: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过你的家人、邻居、亲戚伸出援手帮助别人的事例吗?请交流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生:前天下雨,妈妈不在家,隔壁大妈就帮我们把晾晒在绳子上的衣服收回家了。

生:我们庄上每次有人去世,全村人都会主动去帮忙料理后事。

生:我们家插秧,总会有两三个阿姨来帮忙,我妈妈也会帮他们插秧。这样就快多了,人也不会很累!

……

显然,农村很少有向灾区捐款或捐助办希望小学等“搬得上台面”的义举,但也极少有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尴尬。他们在生活中的互相帮助都是出自人的本性,少了很多功利因素,因而更质朴、更感人,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二、转移话题,活用教材满盘皆活

毋庸讳言,教材中的很多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很远,让他们感到很陌生。如果我们生硬地就教材讲教材,生搬硬套孩子们不熟悉的生活事例,不但违背了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也会因为太过陌生而索然无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面对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巧妙处理教材,从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父母的难处时》,由于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大部分学生很难在家中与父母进行正常沟通,了解父母的难处,更不用说把父母请到课堂上来了。但我在观察中发现,农村孩子跟爷爷奶奶接触更多:给孩子做早饭的是爷爷奶奶,开家长会是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也是爷爷奶奶。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如果把家庭生活仅仅局限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那就显得狭隘了。于是,我果断改变话题,将“父母的难处”改为“爷爷奶奶的难处”。课前,我布置学生跟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深入交流;放晚学,我让学生扮演小记者,现场采访来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课堂上,我们邀请部分爷爷奶奶来到课堂,谈谈他们在和孙子(孙女)相处时的快乐与烦恼。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都在与爷爷奶奶的交流中,深深为自己的任性而自责,都感到了爷爷奶奶其实比自己的父母更不容易。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尤其强烈。

再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来做市长》的教学。对于远离城区的乡村孩子来说,市政府太遥远了!教师当然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等途径,引导孩子对政府进行必要的了解,但“做市长”这样的话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却不切实际。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处理:

1. 调整话题的关注点:如果我做市长,我将会如何关注农村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时代精神的话题,毕竟,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基层,农村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尽管不可能对农村的大政方针提出真知灼见,但他们对农村生活最了解,也是最有话可说的。

讨论中,很多孩子都提到了“在村里建新华书店”“河塘定期清淤”“建现代化的学校”等建议,这些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问题,因此讨论十分投入。

2. 转变话题:如果我做村长……

如果说做市长太过遥远,那么,做村长就直接涉及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了。村长是孩子们可见可感的人物,他们愿意也敢于表达自己对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不满。如此,学生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参与讨论的兴趣更加强烈,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转移视线,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农村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靠近蓝天,更扎根土地,所以,很多教育资源唾手可得。比如关注环境问题,感受绿色生活,等等。这些看似时尚的话题,其实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发言权。

笔者执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时,就根据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看看“冰”的厚度: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们年轻的时候,池塘里的冰有多厚?

当孩子们听说大人们小时候经常在冬天下池塘溜真正的“冰”时,那种惊讶是可想而知的。心中自然对以往那种持续的低温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今天寒冷天气的“浅尝辄止”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感性地触摸到地球在“发低烧”的问题。

2. 了解钓鱼的困惑:问问长辈,他们年轻时候池塘里的鱼儿成群的情境,是怎样的?看看现在,要找一个有鱼的野鱼塘是多么困难!之后探讨:“这些鱼儿哪儿去了?”引导孩子们在交流中明白,现代农业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3. 没有了水花生真好:最近全市上下全面开展了河塘清淤工程,原先“绿满池塘”的现象消失了。让孩子们通过进行前后对比,一能感受外来物种入侵的恶果,二是对农村环保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看这些设计,我们的农村是不是教育资源无比丰富?

四、热点关注,乡下孩子很幸福

品德课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学生的关注点局限在农村“小我”的视野中,“帮助孩子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做现代合格的公民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事实上,社会在发展,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也从星星点火变为燎原之势。甚至在许多方面,农村人正享受着城里人无法领略的幸福生活——吃绿色蔬菜,呼吸新鲜空气,田间劳作练就一身好体魄……我们品德教师应在引导孩子关注农村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关注当今乡村土地上那些既时尚,又具有科学性和现代元素的新动态、新成果,以此激励孩子融入现代科学生活,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一单元有三课,分别是《绿色环保小卫士》《我们的民风民俗》和《家乡的变化》。这些教学内容无与家乡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联系在一起。

我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前,首先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学校附近的福临山庄。该山庄是集绿色种植、绿色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在观摩和聆听了山庄技术人员的讲解后,孩子们渐渐对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对农产品种所包含的现代科技要素充满了惊奇。

课上,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绿色农业话题入手:“家住市区的阿姨每次来到农村老家,回城时都不嫌麻烦,大包小包地背了很多老家的各种蔬菜,你知道为什么吗?”

接着,从“草鸡”和“草鸡蛋”说起,让大家聊聊“乡下孩子的小幸福”这个话题。在孩子们的议论中,慢慢地,乡村生活不但不再是落后单调的象征,而成了当代人理想生活的天堂。孩子们根据自己搜集的绿色食品的资料,结合在福临山庄的所见所闻,畅谈自己对餐桌污染和生态农业的认识。这样,孩子们不仅对生活在农村可以吃上绿色产品而产生了自豪感,对今后发展生态农业也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

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面对扎根农村的孩子,我们对其生活现状应该有深刻的理解,要看到农村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农村品德课教学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以积极的心态和崭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生发点。如此,我们乡村小学的品德课堂同样会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仪征市张集小学

江苏扬州 2114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品德与社会策略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