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及对策

2014-10-09 07:05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中意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吴中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日益健全,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和趋势,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证,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不少公司都在内部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一、内部审计定义

2013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风险定义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得出错误的审计结果的行为。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是错误的以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均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的不足或者主观判断的错误所导致的。实际上,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由于其他客观原因而导致的。因此如何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内部审计风险所具有的特征

内部审计的风险相对于其他的风险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其客观存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但是在审计过程中正是由于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往往对于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较为熟悉,能够较为准确的进行重点项目的审计,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

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范围更加广泛。现阶段的审计大多是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加以审查,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参与了企业内部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其风险存在的范围也远远大于一般的审计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时间更长。在进行企业的外部审计时,仅仅会对于企业的相关财务状况加以核查,得出报告以后便会结束审计工作,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在得出审计结果以后还需要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整理,并要求企业加以整改,督促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维持到整改的结束,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时间也就更加长了。

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风险一样,都存在着隐蔽性。尽管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其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更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其同样存在着隐蔽性,很多的问题在发生之前仅仅通过观察与计算是很难得出的,只有待其发生以后才能够根据其具体状况加以处理。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仅仅是存在的一种风险,其并不一定会发生,也不一定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尽管不能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关键环节加以控制,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对于审计行业而言其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是独立的,国际上一些相关文件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须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这就表明审计工作在进行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企业的相关领导应当在各个方面给予其一定的权限,并且要求各个部门对其工作予以配合。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独立的,一些领导甚至直接干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给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质量。

(二)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企业的体制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国有体制逐渐被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新的企业形式取代。目前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不同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也在不断的发生,这些都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目前的审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审计,而扩展到了对于企业管理、绩效、职权以及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审计,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审计方法、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及时更新

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向被审计单位索要制度、凭证、账簿、报表来发现问题,单凭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随机抽查资料,从而对被审计单位做出评价,不仅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内部审计业务操作的软件系统,无法与目前主流的财务系统、管理系统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审计项目质量和效率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很难适应当前企业业务发展的要求。

(四)内审机构人员较少,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受制于企业的成本考虑,有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偏小或虚拟设立,内部审计人员由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力量薄弱,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内审工作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往往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也较大。我国企业内审机构规模一般偏小,审计人员较少,不能完成一定数目的审计项目,无法对企业实行全面的监控,增大可能存在差错、漏洞而未被审计人员发现的审计风险。

(五)内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专业的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为会计专业,专业比较单一、后续教育不足、知识机构不合理。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还有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这些都将导致一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五、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独立的,要想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首要的就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企业的各级人员都应当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一定的审计权限,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

对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有效的进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就一定要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必定具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机制。

改变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式,引进审计软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合理的、科学的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部门在审计项目上的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才能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职工人数的数量,独立核算机构的数量和职权的分解程度,设置相应规模的内部审计部门。适当扩大审计人员规模,加强审计力量,降低审计风险。

一要根据审计规划和计划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二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律法规,适应组织业务和管理发展的需要;三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交流,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审计队伍。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于企业其他环节的工作,但是其又是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的,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并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于审计的每一个环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审计手段的改变、内控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使得企业能够健康长期的发展。

[1]叶陈云.公司内部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时现.内部审计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