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

2014-10-10 09:06王晓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成果

王晓华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办公室,上海 200235)

【王晓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办公室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与评价研究】

一、引言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终身学习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并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作为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试点。随后,学分银行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然而,几年过去了,学分银行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遇到不少困惑和问题。第一,学分银行与学分制是什么关系,学分银行是否一定是学分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否可以基于现有学分制的基础上构建学分银行。第二,学分银行的主体含糊,即学分银行到底由谁来主办,比如,受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开放大学于2012年就成立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者在开放大学内和其他国民教育系列学习而取得的学分,在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都可以得到认可,但开放大学学习的学分却难以被其他国民教育系列所承认。这种单通道的学分互认,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银行。第三,学分银行如何进行学分的换算,学分要进行互换,就必须等值,在两个学校取得的不同学分,即使是同一门课,如何进行等值计算;这种等值又如何确保具有公信力和科学性。第四,学分银行如何给予学习者最大的实惠,从而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学分银行的生命力就在于给予学习者学习上的最大实惠和便利,服务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促进人才培养和成长渠道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不问年龄,只唯贤能”。否则,学分银行的建设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第五,学分银行如何打破校际学分互认壁垒,实现不同层级的学校学分互认。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并结合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未来需求,制定学分银行的建设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服务于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在任何时候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不可偏离。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学分银行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只靠教育部门一家就能建成的,而是要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以及社会一起联动,要分阶段逐步实施完成。在不同的阶段,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和功能定位可能会有些变化,这取决于现实条件,包括认识水平、学校配套的改革以及行业发展的现状等。

二、审视学分银行中“学分”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有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已经对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做了诸多的研究和描述,例如,有研究指出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制度设计,它模拟和借鉴银行的部分功能,将学习者个人不同来源、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和程序认证为学分,长期存储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中,并在达到一定条件要求时可以兑换成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和证书。这个描述使学习者马上就明白了什么是学分银行,学分银行有什么作用。

然而,对于实施学分银行建设的人来说,这样的研究和描述是不够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学分银行中认证、存储、累计和兑换的都是学分,那么学分是什么?如何计量?如何确定其价值以方便之后的等值兑换?学分在何种条件下才可以兑换?学分银行中的“学分”与学分制中的“学分”是不是一回事?可不可以将学分制中的学分直接拿来作为存储在学分银行中的学分?纵观现有的研究,对学分银行中“学分”的内涵和意义研究甚少。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缺乏直接导致学分银行建设和运行中存在困惑和问题。

在我国的学分制中,学分是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来计量的,例如,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分计量是以每16或18个课时计1学分,课时是指全日制学校教师的教学课时。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中学分计量是以传统全日制学生的学习量和学习时间为基础,获得1个学分,学生所花费的学习量对应为25-30学时,它反映的是所有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这个平均时间包括所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时间。上述两种学分制的学分计量方式,易于操作,便于计算,在同一个学校内部有利于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计划。但它只强调了学习的投入,忽视了学习的产出成果。而终身学习强调人人皆可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对于某一知识、能力或技能,成人学习者可能是在社会交往中学到的,也可能是在工作中学到的,还有可能是在思考后领悟得到的。这就难以准确统计成人的学习投入。另外,基于工作量或学习量的学分计量方法,在不同的学校之间缺乏可比性,难以作为校际沟通的桥梁,因而这两种学分的计量方法自然不适合学分银行使用。

因此,学分银行必须采用新的学分计量方式。这种学分计量方式不但要反映学习的本质,还要具有可比性,比较容易进行等值,以方便互换。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学习,但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学习成果,以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或技能。学习成果作为学分计量的方式,既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又为学习成果的互认奠定了价值基础。例如,两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时间获得同一技能,学分银行认证后,就可以赋予相同的学分,即学分等值。正所谓在终身学习时代,学习者只要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就可以申请学分银行评价,达到标准,就可认定为相应的学分,而不管学习者是何时、在何地、因何而获得学习成果的。

由此可知,学分银行中的学分与学分制中的学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欧洲委员会正是看到传统学分制中学分存在的不足,才对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中的学分计量方法进行了修订,将学分与学习成果联系起来。他们将学习成果定义为当一段学习经历结束后,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以及会做什么,它往往用知识、技能和能力来描述。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正是以学习成果来进行层级划分,建立欧洲学习资格框架。学习成果关注学习的产出,注重结果和能力,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符合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因而,我国的学分银行也应当以学习成果来划分层级,认定学分。同时,传统的学校学分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学分的计量突出学习成果,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符合现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

三、现阶段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

毫无疑问,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的存储和累积、学分的转换和兑换。学分银行通过这三个核心功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起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立交桥驶向理想的学习目标。

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实际上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鉴定其含金量,并根据学习成果的等级来认定学分。当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经鉴定达到最低等级以上时,学分银行就可以将其认定为相应的学分。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应当具有权威性,并具有效度和信度,符合心理测量的科学性要求。学分的存储和累积是学分银行将学习者认定的学分进行存储,并累积起来,以备学习者将来使用。学分的转换和兑换是指当学习者的学分组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习者提取自己取得的学分,转换或兑换成某项资格或证书。

从学分银行的功能来看,学分银行的主体由一个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来承担比较理想。如果学分银行交由同是利益方的学校或办学机构来承办,则其公平性和权威性恐怕会受到质疑,而且不利于不同层级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低层级学校承认高层级学校的学分会比较容易,但高层级学校承认低层级学校的学分恐非易事,因为这很容易使人们担心会因此而降低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分银行作为沟通各类教育、行业和社会培训的立交桥,其主体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借鉴目前高考的模式。高考是由受政府委托的专业考试机构组织实施的,考试机构组织全国统一高考,其实质就是对考生学习成果进行权威评价和认证,考生获得各高校均认可的高考成绩,并存储在考试机构。然后,考试机构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和高校的招生名额,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到各高校,再由各高校按照事先制定的招生章程择优录取。学分银行的运作与考试机构的招生录取有异曲同工之处。学分银行组织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权威评价和认证,而不管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学习成果的,经认证后的学习成果,只要达到相应的等级,就可以认定为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经学分银行不断认证,学分也不断积累。当学分数量和组合积累到一定程度,满足某种资格或证书的要求,学习者就可以向学分银行申请,提取自己积累的学分,向资格或证书的颁发机构(高校、行业等)兑换证书或资格。只有这样,学分银行制度才能通过独立运行的公共服务机构落到实处,并加以推进,又能够比较容易地打破学校、办学机构和行业社会培训之间的学分互认壁垒。

由此可见,学分银行三大核心功能的基础就是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认证,后两个功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对学习成果认证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学习成果认证是否具有公平性、权威性、科学性,是否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这关系到学分银行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终身教育的质量。

另外,学分银行没有发放学历和证书的功能,它只是沟通各类教育和培训的立交桥。如果非要把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兑换的资格或证书和直接在学校、办学机构或行业培训学习的学习者加以区分,可以仿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有模式,在资格或证书上加盖学分银行标志的印章。就像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习者毕业时,毕业证上除了有高校的印章,还加盖了省级自学考试委员会的印章一样。

四、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

既然在学分银行的三大核心功能中,学习成果评价和认证是基础,那么,学分银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成果评价和认证,并使得其具有公平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能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呢?

要做到这一点,学习成果评价和认证还需要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即建立我国学习成果认证(人才培养)的标准,也就是国外所说的资历架构。只有建立了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银行才能依据标准开展学习成果的认证,认定的学分才能被相关学校和行业机构认可。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应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以及会做什么,描述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者应当在知识、技能或能力上表现出的等级和程度。

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又要着眼于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学习成果认证标准需要考查和确定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等级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来描述从业者应当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表现出何种等级和程度,从而形成相应的标准。根据等级要求,还可以尽量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或技能学习单元,每个单元要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比如,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可分开进行划分,分别进行描述。在认证的时候,针对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可采取各自合适的评价方法。学习者也只有在知识、技能这两类单元都获得认证学分,才可以兑换相应等级的证书或资格。

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在我国其实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制定,而是可以借鉴目前各高校、办学机构和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和要求。将它们进行梳理、整合、补充和完善,用学习成果的描述语言加以重新阐述,明确每个等级在知识、技能或能力上应当具有的表现标准。比如,我国各类高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于是可以根据每类院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形成各自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另外,按照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我国共有45个行业,4700个工种。职业有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五个等级。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已经开发出93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只要将这些资源加以分析、梳理、整合、补充和完善,形成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统一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并不是件难事。

各类教育、行业培训机构共同要求的部分可以整合为一个或若干个学习成果单元,这些单元就可以构成在这类教育、行业培训机构中学习者学分互换或兑换的基础。而不同的、个性化的部分,则可以将其划分为独立的单元。学分银行对每一个学习成果单元都可以进行单独的学习成果评价和认证,以体现学习者学习成果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学分银行根据学习成果单元所描述的标准进行认证,而学习者通过了学分银行的认证,则不管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是如何获得的,都应该认定为相应的学分。

总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应当在职业教育、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上形成统一的接口,这样才能使学分银行真正发挥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作用。

五、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1.学分银行建设的策略设计

学分银行的建设涉及各类各级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转变,受多种现实条件等因素的约束,注定不是直线推进的,而是围绕现状到目标形成的主轴线螺旋式推进。为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设计了图1所示的旋进策略。

图1表示的旋进策略基本特征可描述如下:(1)将学分银行的现实状况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2)对目前的差距进行评估得出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难度,该难度与现实能力进行对比。(3)当难度可控时,则选取领导支持、人力支持、经费支持、教育支持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寻求相对的优化,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当难度不可控时,即当前现实能力不足以克服当前发展中的困难,则维持现状,积蓄力量。(4)如此反复,不断反馈循环进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螺旋式向前发展。

图1 学分银行建设的旋进策略设计

2.学分银行建设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学分银行的建设中既要注重和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两者的合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互联互通的学习立交桥,必然要打破旧的封闭的教育体制机制,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些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改革的勇气,是无法完成的。在发挥政府强力推动和改革作用的同时,应当注意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新的潜在、甚至是被压制的教育需求,引导学习者和社会民间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学分银行的建设中得到实惠,逐步形成政府和社会在推动学分银行建设上的合力。在学分银行的建设中,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得好的,政府就退出,以监管和规范为主。凡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市场解决不好的,政府就要着力解决。

学分银行的建设一定要确保学习的质量,并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要求学分银行是独立运行的公共服务机构,这个机构应当具有权威性,带有政府授权的信用。它所开展的学习成果评价和认定应当公平、公正,在科学上具有信度和效度,社会是信服的、认可的。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学分银行如果不能严把质量关,将导致很大的负面影响。公开透明是指学分银行的工作程序、学习成果认定的标准等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均应当及时公布,让社会广为了解,并及时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学分银行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表研究报告,以研究的证据支持其工作程序以及学习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供社会监督和检验。

六、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传统学分制中的学分并不适合作为学分银行中的学分,学分银行中的学分应以学习成果来计量,这样才有利于学分的等值和互换;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的存储和累积、学分的转换和兑换。其中,学习成果认定是基础。学分银行的主体由一个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来承担比较理想,这样有利于发挥学分银行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发挥互联互通的立交桥作用;学分银行建设中必须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搭建起各类各级教育互通的接口;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应采取旋进策略,螺旋式发展。学分银行建设中既要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两者的合力。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一定要确保学习的质量、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并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1]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2]吴 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

[3]赵 艳,胡乡峰.我国终身教育的现状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葛喜艳.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政策分析视角[J].成人教育,2013(8).

[5]袁松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

[6]刘永权.资历架构对中国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启示——2013年香港资历架构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

[7]王海东.从自学考试制度到学分银行制度[J].中国考试,2013(3).

[8]汤诗华,等,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9]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

[10]杨 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工大成果
学分美食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