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4-10-11 18:29刘淑玲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初中生

刘淑玲

〔关键词〕 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22—01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学生的同情和辩护。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是了解其成因,其次是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1. 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心明显增强,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因素。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心理和物质上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这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因素。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后进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后进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后进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1.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2.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效果。

3.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4.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如,中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怒心理,教师应该对学生以诚相待、坦诚相见,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发其自信奋发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成因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