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10-11 12:53康文荣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审美观白杨树赞美

康文荣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文

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103—01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尤其是艺术美的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它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有着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审美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那是不可思议的。”审美教育不单是音乐、美术、体育、政治的任务,也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责无旁贷。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不但因为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更由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赞美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师根据各篇课文的美点所在,把审美教育与音乐、图画、幻灯、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如,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把江南美景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体会这首诗音韵铿锵、动听悦耳的语言美和色彩绚丽、爽目动人的图画美,使学生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自己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教学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如,课文《一厘米》中的母亲,她是不完美的、平凡的、普通的,她为了儿子所做的一切,折射出了一个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善良的、自尊的伟大母亲的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让学生体谅父母、热爱父母,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情趣。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培养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坚强不屈、助人为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与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中的感情,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与作者一同感受。如,散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坚韧的生存意识和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精神。石缝间的生命,就是伟大而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其高扬的生命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由此,我们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告诫学生:人,一辈子要经历多少苦难,又要经历多少坎坷,今天虽好好的,但也许明天要经历种种灾难,我们都无法预测。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强,如《石缝间的生命》里的三个生命那样坚韧不屈、百折不挠。

同时,美应该是形象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塑造学生的心灵。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的甘苦,能为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散步》中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的父亲;《风雨中的万寿菊》中的小乞丐;《七根火柴》中的用生命保护火柴的无名战士;《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这些都是课文分析欣赏的关键。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观白杨树赞美
听故事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远离否定式赞美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会唱歌的树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