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模式

2014-10-17 02:58李锦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二语形容词语义

李锦艳

一心理词汇

心理词汇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怎样理解词语的意义,这些过程都和心理有关,故称心理词汇。Carroll (2000:102)将心理词汇称作内在词汇并称之为储存在永久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在大脑中存储的词汇知识与一本大词典载有的信息相似,但词义的心理表征等似乎更为复杂,其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词在心理词汇中到底是怎么储存和相互联结的。心理词汇研究各种词汇信息(形、音、义)在大脑中的表征和提取,也可理解为语言能力中所反映出的词汇及与其对应单位的知识系统,同时又是与语言单位及超语言知识(百科知识)表征结构相关的复杂功能系统。关于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构成成素,Aitchison(2003), Garman(1996)认为心理词汇存储包含整体词汇,由两大组成成素或模块进行表征:词目(lemmas)(储存语义和词类)和词形(语音)。Aitchison(2003)认为每个模块可被看作是一个密集分布且多层级的网络;两大模块中的信息虽然分别存储但互有联系。两大模块又与另一负责建立新词的第三个词形构成模块相关联。

对于二语心理词汇,专家接受母语心理词汇两大模块有所区别的概念:词目和存储的词形,他们也认同,在二语心理词汇中也有两个不同层次的表征形式:语义表征和词形表征。二语心理词汇也分布在网络里,概念则由各种层次网络联系起来。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运作方式极为相似,即二语心理词汇处理的早期阶段与一语相同,主要涉及语音操作,其次涉及语义操作。本研究力图通过不同语言水平层面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英语)词汇联想测试解答二语心理词汇联想是否更多语义操作?二语学习者其心理词汇表征呈现何种网络特征?

二心理词汇测试

由于二语心理词汇无法直观、且心理词汇本身反映许多言语行为特征,研究者采用各种办法来假设和推论其内在结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就是词汇联想测试。Mayer等(1901)使用了内省法来做自由联想实验。针对此研究方法虽有各种争议,但此后的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并未放弃此方法,还是沿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词汇联想测试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词汇联想任务,还可以根据受试的语言水平采用听-写、写-写等实验方式。本研究中要求受试在限定时间内看到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最初出现的反应词。词汇测试反映出的联想结果可以了解心理词汇的基本组织构建模式。因此联想测试方法被心理语言学家们屡次应用于各类心理语言学研究当中。

(1)Aitchson (1994)归纳英语词汇所有语域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考虑到实际应用,选择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多词性的测试词按常用词性列出。

(2)学习过程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越容易被学习者熟悉认知,在心理词汇的组织构建中越能形成较强的联结和较丰富的语义联系网络。所以高频词从以往研究中的测试词、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表(2012)中的词选出并依据中国实际筛选。低频词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参考词汇表(2007)中选出,虽具有一定难度但须是受试不陌生的词汇,以免影响实验的结果。

(3)从意义上看,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词可以指称人、事、物、时、地或简称实体(名词);确定发生的行为或运动(动词);可感知的特征描述(形容词)。抽象词常指命名概念、性质、状态(名词)、心理活动或状态(动词)、无法直接感知的属性(形容词)。不选派生和屈折词,少于3个字母的超短和多余12个字母的超长词汇也不挑选。根据以上原则从六类词中各挑选10个词组成本研究中的刺激词。请英语专业任课教师测试审阅。经过测试调整最终选出实验所用刺激词60个。

三研究设计

1受试

本研究中受试分为两大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人数各为30人至35人,年龄为19~21岁。所有受试的母语均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均有约为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没有去过英语国家的经历。在对二语者进行的词汇联想测试中,各班有3-5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测试而取消数据录入。最终各专业的有效受试人数确定为30人。

2英语词汇联想测试

该课题收集的主要参考数据包括:

(1)受试的背景信息(性别、年龄、专业选取等)

(2)受试二语表现的样本:词汇联想测试获得。正式实验前先进行例词演练,给出三个例词让受试了解实验步骤,研究者用汉语进行解释和问答,确定受试真正熟悉实验过程,避免失误,提高测试卷结果的有效性。实验中在多媒体教室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一呈现刺激词,要求受试在看到测试词后尽可能快地在30秒内写出联想到的3个反应词。不能进行修改,如有修改,不计入结果。

3联想反应分类依据

词汇联想测试结果一般分为两大类:非语义联结(non-semantically-related)和语义联结(semantically-related)。依据传统语义学又可将语义联结分为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类。有学者认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戚雨村,1985:173)。有学者认为用语义-语用联结(semantical-pragmaticallyrelated)而不是仅用语义联结来概括横组合和纵聚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更准确(Singleton,1999)。在语义联结下又分为横组合、纵聚合和规化三类。规化反应是指对同一刺激词做出的同一反应,如NIGHT—dark。事实上,语义反应(纵聚合反应、横组合反应)和非语义反应共同构成了语言学家们广泛认可的语音-语义二分法。

4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收集完成后把原始数据输入Excel进行校对。之后要依据一定原则对数据进行净化处理。联想测试词联想反应的分类方法依据次级类型对音形反应、语义反应(横组合反应、纵聚合反应)进行归类。

四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

1词类要素影响词汇联想模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联想模式按从高到低出现几率排序是:(1)范畴联想,这是名词联想中最重要的关系结构;如computer→keyboard;(2)语音联想,即与名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如clash→crash。(3)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achievement→failure;(4)解构联想,如cliff→sheer,在联想中对名词的性质、特征、数量、构成等进行分析解构。(5)情景联想,即与名词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onvenience→facilities;(6)搭配联想,如exception→withoutexception。

形容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大致为:(1)范畴联想或者同义联想,这是对形容词最重要的认同,如delicious→tasty;(2)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cold→warm;(3)语音联想,即与形容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如fair→fire;(4)所指联想,如delicious→food,在联想中对所指物的性、数起决定作用。(5)映射联想,由刺激形容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如smooth→comfortable;与形容词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old→sweater。

动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主要是:(1)横组合联想,这是动词联想反应最常见的形式;(2)非语义联想中的词缀、与动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等,如attract→attractive;(3)纵聚合联想中的范畴或同义联想,如attempt→try to do;(4)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oppose→agree;(5)映射联想,由刺激动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如climb→tired;与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harge→restaurant。

2词的具体性程度致其联想的反应模式不同

具体程度较高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比相对抽象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要高出很多,其横纵聚合联结程度则较为平衡。

3二语词的词频也影响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

言语知识结构不是被动储存信息的地方,而是通过言语经验加工过程同该类经验产物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我组织的动态功能系统。因而高频词的语义反应比例远高于低频词,其横组合的反应也更多;反之亦然。

4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与联想模式

词汇联想测试发现,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而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550以上),绝大多数受试呈现的反应词与刺激词具有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也就是说词汇的内部连接和操作过程本质上都是语义-语用的,这些词汇都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他们的心理词汇中,融入了先前内化词汇的语义网络中。

总之,词汇联想本身具有许多语言行为特征,心理语言学家把它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他们认为对词汇联想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词汇表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5,123.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75.

[3]张萍.对单词联想测试选词和反应分类标准的再思考[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41-44.

[4]Aitchison,J.Wordsinthe Mind:AnIntroductionto the Mental Lexic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4.

猜你喜欢
二语形容词语义
认识形容词
语言与语义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形容词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