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2014-10-17 00:35田飞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时事答题题目

田飞飞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政治课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政治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一些较为大型的政治考试中,考查学生政治素养的题目如材料分析题的分值比例明显增加。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学生来说,材料分析题往往成为他们“失分”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着“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为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在教学当中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一、传授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不同于一般的简答题,并不是学生熟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能“一举突破”的。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要点在于围绕材料进行解答,但又必须“有理有据”,即所说内容一定要和课本相关联。而大部分学生不会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原因就在于不会从材料当中提取出与课本知识相呼应的有效信息。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展开训练。

1.捕捉材料有效信息

很多学生一看到材料分析题就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无法概括材料所要表达的重点。为此,笔者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提取有效信息的技巧。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入了图表、文字等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例如,笔者在课堂上就以“2013年某市的经济产业图”为例对学生展开训练,让他们先审标题,明确这一材料与“经济产业”有关。然后再看注释,明确图表每一项内容,找出一、二、三产业各自所代表的图例。接着引导学生审内容,对图表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出该市的产业结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再对图表材料心生畏惧,反而在解题过程中游刃有余。

2.规范答题模式和方法

事实上,不同题型的材料分析题会有一些常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因此,笔者也会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例如对于材料设问为“上述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的题目,笔者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材料本身反映了什么,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其进入深入挖掘。例如,材料反映了某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破坏得十分厉害,学生就不能只回答表象,还要说出对该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再比如有关“建议类”的题目,即根据材料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对这类题目笔者引导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要有针对性,二要多角度提建议。例如,根据材料为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对这类题,学生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国家、个人等诸多角度审视材料提出合理建议。类似“认识类”的题目,笔者鼓励学生不仅要表明观点,还要说明原因和启示。学生只有掌握类似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模式,答题的时候才不会毫无头绪。

二、培养分析能力

笔者深刻地意识到,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方面材料类型多种多样,内涵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从根本上缺乏材料分析能力,既无法对材料进行概括,也无法提取出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因此,还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材料分析能力。为此笔者在班上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1.开设新闻时事课

笔者在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下,每节课抽出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近期发生的“大事件”,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看完新闻以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发表自己的感想,笔者从旁引导。例如播放了某品牌奶粉不合格的新闻,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对该新闻进行点评。学生很快就能联系到有关维护消费者权益、市场经济盲目性及国家宏观调控等经济生活内容,以及政府职能、和谐社会构建等政治生活内容对该新闻进行点评。

2.开辟“时事论坛”

“时事论坛”的内容基本和新闻时事课相同,区别在于“时事论坛”完全由学生去组织和开展,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学生在课后围绕最近所学的知识收集资料,与班上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然后每个学生都做一份交流的记录报告上交给老师。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可以让学生围绕“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颁布了哪些政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最终完成交流记录报告。除此之外,学生还对“中美关系”“中日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众多时事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且得出了相当丰富的感想和评价。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笔者通过技巧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之所以对材料分析题如此重视并不仅仅因为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大,还因为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时事答题题目
时事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时事出版社等提供884种可供书目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