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高考方案:直面四大问题

2014-10-17 08:30王蔚
新民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方案

王蔚

9月19日中午,沪版高考方案刚一落地,记者便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告知了上海行知实验中学高一(1)班的周冬莹同学。女孩说,早在几周前全国方案公布后,师生和家长们都议论开了,现在终于听到了上海的方案,更觉得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按新方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全面发展。比如,英语可以考两次,相信并不会怎么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考出更好的成绩。还比如,我虽然将来想报考理科专业,但同时又可在高考时选考感兴趣的历史和地理学科,这也会有利于自己拓展知识面。”周冬莹说。

坊间的反响十分热烈,上海的教育部门也终于为方案的顺利出台长舒了一口气。记者在采访上海市教委多位副主任时,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压力,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等,绝非口号,而是必须化解为改革方案中的有待实践的每一条措施。

问题1:回应高考模式存废之争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紧接着,上海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着手启动编制新的上海版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14年9月4日,国家版方案率先公布,9月19日,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省市也同时公布了自己的地方版方案。

从中央《决定》到全国及试点地区推出一整套的新方案,历时不到一年,应该说速度极快、效率极高。其实,对于高考改革的呼声,早在三中全会前就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议话题,焦点主要集中于原有的高考模式是保留还是摈弃,抑或是做一次折中式的“修补”。这是此次高考改革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更是一个方向性和纲领性的问题。

记者曾追问上海市教委,为了此次改革,上海到底开过多少次论证会,得到的答案是“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了”。围绕此次新的招考改革方案,约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有的高校领导、所有的高中校长以及相关教育专家等各界人士举行的“诸葛亮会”达上百次,其中,由上海市政府出面组织的座谈会、论证会就不下几十次。

必须承认,社会所熟悉的现有高考模式已经延续了30多年,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百姓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现有高考制度的不足日益凸显。比如,考试科目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选择性不够;单一总分的录取方式,造成“分分计较”。因此,迫切需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深层次改革,使将来的高校招生录取,变“招一个个冷冰冰的分数”为“招一个个有特长、有个性的鲜活的人”。

问题2:公平性科学性能否兼顾

体现公平性、增强科学性,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根本价值导向。制订方案时经历的权衡、筛选、审慎、抉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在方案酝酿过程中,专家们较为集中的一个意见是,如何通过高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入学通道。经过集思广益,最终方案确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未来的上海高考,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分类考试模式,实行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升学通道。同时,本市春季考试的招生范围由历届生扩大到高中应届毕业生,并且在春季考试中推行一名学生可以被两所高校同时录取的招生办法,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这一改革理念得到诸多专家赞同。

“科学”与“公平”的平衡,是在多场论证会中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中学生水平等级考的成绩为什么不以原始分计入?为什么还要分成若干个级差?在论证会上,曾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经过反复论证、权衡比较,大家达成共识:如果将等级考的原始分直接计入高考总分,那就可能出现有些科目试题容易,有些科目试题难的情况,如果不能保证等级考6门科目考试的难度一样,那么,选择相对容易的试卷的这部分学生就划算,这就会给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带来困难。而采用等级制,按学生原始成绩在整体考生中的排名比例划定等级,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的相对成绩,并将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细化为11级,相邻两级的分差为3分,可以较好地兼顾公平性和科学性。

“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此次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方案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高等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但是,如何在“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之间找到一种科学的平衡关系,也是方案论证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据记者了解,起初在方案酝酿过程中,只是想把考试区分度拉大,综合素质只做参考。这样的话,教师和学生的精力肯定还会放在考试上。然而,按照现在出台的方案,今后高校在录取中将逐步增加综合素质的权重,而且还要看高中能提供多少值得高校参考的内容。如果这个愿景真能达成的话,才算真正做到了多元标准录取,才算真正跳出了唯分数录取的窠臼。

问题3:如何合理减轻学生负担

原先上海的高考科目总分是由“3+1”构成的,现在变成了“3+3”,这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学生负担必然会加重?其实,这样的担忧,不仅坊间有,就是在方案编制阶段,上海市教委也一直在思考中。如何通过高考综合改革,合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说始终是政策制定者们重点考量的大问题。endprint

一般而言,学业负担主要来自考试次数、考试内容和难度以及考试带来的心理负担。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说,上海市教委在“减负”上作了精心考虑。

“减负”首先体现在考试次数上。在新高考方案推出前,高中阶段全市层面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考试,主要由10门学业水平考试加上四门“3+1”考试构成,一共14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6门合格性考试加上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再加上语文、数学以及最多可考两次的外语科目,考试总数为12-13门。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学生参加统一考试的次数。

“减负”其次体现在不同科目的考试方式上。譬如,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上海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学生不用为考试而突击。

“减负”还体现在对考试内容和难度的合理控制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合格性考试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顺利通过不成问题,而等级性考试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难度会得到有效控制,也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为了让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更加“接地气”,上海教育部门专门召开座谈会,倾听中学生的心声。绝大多数中学生坦言,在“3+1”高考模式下,“+1”科目一旦没考好,对整个高考总分影响较大,现在可以选择3门,万一有1门科目没考好,还有2门科目可以“拉分”。相比于以前,现在的高考改革新方案,无疑降低了考生发挥失常的风险,心理压力可以减轻。此外,6门可选3门,而且可以横跨文理,能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高中学业水平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成为制定政策过程中广受赞同的举措。“随教随考随清”,意味着学校可以把考试和整个教学的安排贴得更紧密,避免那些简单而无意义的反复机械操练,尽可能地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伴随着减负问题的迎刃而解,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质量”与“学习保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也占据着方案编制者的心。在之前的一些改革当中,学生在“学习”上是不断受到侵蚀。比如,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问题是——学业等级考试到底什么时候考——因为没有时间保证的学习是很难保证质量的。以外语为例,方案把外语考试的时间从高二下学期移到了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放到了高三的6月份。方案所要传递的一个强烈信号是,高中教学一定要保证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在尽可能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问题4:探索改变高职招生办法

新方案中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专科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吸引力。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在上海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据了解,在酝酿沪版方案时,改革高职招生办法,也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比如,有专家提出:“如今,不少人有这样的思维定式:‘上高职院校的,都是那些考不上本科学生的无奈选择。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后的新方案,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今后,高职院校的春季招生将会成为入学的主渠道。大部分有志于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深造的学生,可以在春季通过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招生途径,自信地迈入高校大门,而不用再因为秋考失意而有挫败感。同时,将来秋招时仍然会保留一部分高职招生计划,原因是万一有个别学生发挥失常,还是需要“托个底”。这样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即“三校生”,他们将来的高考如何考、考什么,也是新方案所力求突破的。据悉,今后上海还将为中职校学生建立适合于他们的升学就读高等教教育的途径。除了考查和他们相适应的文化课学习内容外,很大一块内容是职业技能。这两部分将来都会作为升学的依据,而且比重和高中生相比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比如,拿语文考试来说,普通高中生语文高考要考古文阅读和解释,但是对中职生来说,是否一定要考古文呢?将来他们的工作当中,接触得比较多的可能是说明书。另外,普通高中生要考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的写作,但对中职生来说是否应该以写应用文为主?再拿数学来说,对将来要走学术性道路的普通高中生来说,很多证明技巧很重要,可是对于走职业教育之路的中职生,计算能力或许就更重要些。

总之,按照新高考方案的愿景,就是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使得高职招生和普通高考招生相对分开,又在招生录取评判的环节上,能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使一批更适合将来成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学生脱颖而出,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稳中取胜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