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抽提针法辅助治疗偏瘫恢复期患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评价

2014-10-20 01:53张风林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8期
关键词:头皮患侧痉挛

张风林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卒中属于较为严重的脑血管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留的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困难、一侧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1]。对于偏瘫患者治疗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效果并不理想,祖国医学对于偏瘫理解较深,提出了使用头皮抽提针法辅助治疗偏瘫的新理念[2]。本院为研究其具体临床效果,通过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偏瘫恢复期患者12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62.7±5.4)岁,脑梗阻33例,脑出血29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26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19例,Ⅰ级23例,Ⅱ级20例。对照组61例,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61.8±6.3)岁,脑梗阻31例,脑出血30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27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21例,Ⅰ级25例,Ⅱ级15例。两组患者均为诊断明确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且无其他严重脏器损伤。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项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偏瘫部位、患侧肢体肌力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头皮抽提针法:按照《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规定的分区与分线,针刺患者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与双侧顶旁一线与患者病灶侧运动区,每天1次,每次30 min左右,30 d为一疗程[3]。康复训练:将患侧肢体固定于功能位,治疗前10 d在医师辅助下对患者患侧肩、肘、膝关节进行被动运动,10 d后患者使用健侧肢体自主帮助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并利用健侧肢体进行甩臂、抬腿、扭腰等活动,患侧肢体尽量模仿健侧肢体,最后10 d进行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

1.2.2 对照组 仅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即前3 d将患侧肢体固定于功能位,并定时翻身,拍打肢体,这样有利于后期康复训练,治疗前10 d患者在医师辅助下进行患侧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旋转,屈伸等,10 d后患者对关节被动运动有一定了解,即自行利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进行甩臂、抬腿与扭腰,尽量让患侧肢体模仿健侧肢体运动。最后10 d患者在医师协助下进行站立、绕床行走和上下楼梯等训练[4]。

1.3 疗效评价标准 肢体痉挛恢复程度: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进行评价,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为优,肌张力降低1级及以上为良,无变化为差;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表,总共50项,满分100分,包括了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得分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共分为15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自主生活能力越强[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率之比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痉挛恢复程度比较 观察组肢体痉挛恢复程度优为33(53.2%)例,良为27(43.5%)例,差为2(3.2%)例,对照组肢体痉挛恢复程度优为20(32.8%)例,良为22(36.1%)例,差为 19(31.1%)例,观察组肢体痉挛恢复程度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肢体痉挛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与日常自主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患肢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9.1±18.2)分,对照组为(27.5±13.9)分,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2.7±12.6)分,对照组为(55.2±9.8)分,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其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偏瘫是由于脑卒中患者脑灌注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大量死亡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一侧身体感觉、运动与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其家庭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6]。传统西医对于偏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建立新的反射,尽量恢复其部分运动与语言能力,但治疗效果较差,且由于治疗过程漫长,患者很容易放弃治疗[7]。我国传统中医对偏瘫有较深的理解,中医理论认为患者发生偏瘫是因为风邪侵袭、体内痰液、火气与血气上涌,阻塞脑部经络,头部作为阳气汇聚之地,经络阻塞就导致一侧身躯活动不能[8]。治疗方面可以使用使灸刺激头部腧穴,起到调节阳气,理顺五脏六腑精气的作用[9]。有学者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头部穴位能够促进脑部血肿吸收,减轻对于脑血管的压力,使得脑组织重新获得氧供与营养物质,减轻缺血缺氧对于神经系统的损伤[10]。在运用头皮针治疗偏瘫时应注意一下3个方面:(1)准确定位:由于脑部为较为重要的高级神经中枢,错误的取穴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头皮针的取穴尤为重要[11]。为了对于头皮针的取穴进行规范,1984年WHO西太地区会议上正式通过《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该方案将头部分为4区与14条标准线[12]。有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得出6条标准线,这6条标准线为治疗偏瘫的常用取穴线,它们分别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一线、颞前线与颞后线,在这6条线上取穴对于患者的刺激量小,安全且基本无痛苦,疗效显著,特别是对于具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取穴于此6条线上可以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13]。(2)治疗时机:在头皮针治疗偏瘫中,针刺起到的作用往往在某一时刻达到最高峰,其后即处于下降状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与医师配合,针灸过程中一旦出现针感即停止进针,停顿数分钟后即可拔针[14]。(3)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单纯的头皮针治疗可以刺激血肿吸收与神经细胞的修复,配合适当的功能训练,即可重建运动反射,恢复患者运动能力[15]。在本研究中发现,使用头皮针刺激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观察组患者肢体痉挛恢复程度远强于对照组,经过30 d左右的康复训练,观察组肢体痉挛恢复程度优良率接近95%,而对照组仅为79%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头皮针刺激患者病灶运动区能够有效降低其肢体的痉挛程度。在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额外接受30 min的头皮针针灸治疗,经过30 d,观察组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远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降低,且针灸刺激病灶运动区可促进血供,降低神经缺损程度,从而提高了其肢体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头皮抽提针法辅助治疗偏瘫恢复期患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降低患肢痉挛程度,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1]孙爽,王军,潘丽娜.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机制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204-205.

[2]杨娜,刘翠红,朱庆宇,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115-116.

[3]骆岚.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3):31-32.

[4]肖瑜,范明莉.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2-133.

[5]李永富.针灸治疗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280-281.

[6]李永富.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6):687-688.

[7]王红燕.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0:(7)147-148.

[8]张宾. 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5:83.

[9]梁焕英,梁惠志,兰鹏,等.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脑卒中偏瘫4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6(8):458-459.

[10]高晓艳,陈钢,周萍萍,等.强化集体康复训练对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15(9):237-239.

[11]廖杏球.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11(10):141.

[12]张宾.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5:83.

[13]宋占德.针灸治疗脑卒中下肢重度偏瘫36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18(11):2785-2786.

[14]康永清,李鹰.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27:33-34.

[15]罗萍.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8:41-42.

猜你喜欢
头皮患侧痉挛
更 正
头皮出油多会导致脱发吗?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换季时头屑头痒 其实是头皮“过敏”了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让头皮爱上做SPA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