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驱动因素视角的中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

2014-10-20 17:56王海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驱动因素发展模式策略

王海莉

摘要: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对中国农业旅游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目前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评述;分析了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旅游健康发展,实现旅游经济转型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策略;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93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the background of agri-tourism was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situation w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models were classified. The factor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were pointed out. The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o develop healthily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Key words:agri-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ountermeasures; driving force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型农村建设已然成为政府施政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农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有助于政府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机会。目前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找出促进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真正驱动因素,再根据具体的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使农业旅游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新型农村建设的助力,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一种最早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的旅游方式,它是将农村、农民和农业资源整合到一起,以农村景观和相应的农业资源为旅游对象,使游览者能够从对农业资源和农村景观的欣赏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休闲度假等旅游目的[1]。农业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既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率,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为农业发展形态的拓展、我国旅游业态的多元化以及新型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2]。因此,在全国实行深入改革的当下,农业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进而推动了中国旅游业整体的进步,同时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中国深入改革的步伐。

2 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背景分析

农业旅游是旅游需求多元化和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产物,中国农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旅游产生向往;其次,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并对长期紧张的城市生活逐渐产生厌倦,高负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使人们想要逃离城市生活,促使了农业旅游的兴起;最后,近年来我国政府力主改革,对经济发展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三农”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以实现农村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图1)。

2.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收入增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人们对精神生活有所期待,旅游成为很好的选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开始与全球同步,政府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数量也不断增加,人们业余可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家庭和个人的旅游机会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增加,旅游需求也日益旺盛,进而推动了旅游业的空前发展。目前,中国旅游业的业态形式和旅游方式也不断增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农业旅游模式也得到了极大关注,近年来更是得到迅猛发展。

2.2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促进农业旅游的兴起

城市化是指人类由农村型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城市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城市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进军。随着加入WTO以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中国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上走得更远、更稳,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前进,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以及乡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居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切实提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密度加大、拥堵、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等。农村特有的宁静整洁的生活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和较低的生活压力能使身在其中的旅游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实现减压、愉悦的旅游目的。由此,农业旅游开始大力发展,特别是农家乐、生态园林和农场等典型农村生活形态的农业旅游模式更是受到极大推崇[3]。

2.3 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入而彻底的改革,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产业都要纳入改革范围,“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次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是被反复提及,重点关注。在经济层面,要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各个产业结构实行转型升级,积极爱护环境,保护资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也要求做相应调整,“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金石,其要求对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彻底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endprint

3 基于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驱动因素一般是指推动某一事件向前发展的力量,而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就是能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优势条件,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能催发农业旅游的兴起,促进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从驱动因素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农业旅游的几种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旅游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加快推进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农业旅游驱动因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表1)。

3.1 交通枢纽驱动模式

目前,中国的交通系统十分发达,特别是陆上交通体系,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为物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中国旅游业的开发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便利的交通系统为旅游企业进行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设定提供了交通支持。其中,交通线路的交汇处或是交通枢纽地带逐渐成为旅游过程中的短暂休整场所,促进了交通枢纽地带的乡村经济,特别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和后续发展。

农业旅游的交通枢纽驱动模式,最初只是为在交通枢纽地带做短暂停留的游客提供简单食宿服务,后来逐渐演变为极具特色的农家乐和农家园林等农业旅游模式,来实现交通枢纽式农业旅游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交通里程急速增加,国内交通系统得到极大完善,为地处交通枢纽地带的农村地区借助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可行性[4]。但同时因为其区位条件的特殊性,游客大多只作短暂停留,享受农家园林的“一次性”服务,难以保证“回头客”。

3.2 城市驱动模式

经济的发展带动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政府也积极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出谋划策,双休制的实行也为一日游或两日游的旅游方式提供了可能。周末游的时间特殊性推动了大型城市的周边景区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一般是城乡交界处,具有典型的乡村特点,适宜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减缓工作压力。由此,城市驱动式的农业旅游得到迅猛发展,与交通枢纽地带的农业旅游相比,“周末自驾游”形式的自助旅游更具灵活性,“回头客”也相对较多。

3.3 旅游地驱动模式

已开发的著名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景区发展也较为完善,这些景点周围一般也都分布着些许农业旅游资源,如能加以开发利用,就能和周边的著名旅游景点一起作为联动式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业发展[5]。当游客到相应景点游览时,景点周边的自然风景区也能成为吸引游客亮点,从而为游客提供简单的参观和餐饮服务,扩大原有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该著名景区及其周边的农业旅游资源实现共同发展。旅游地驱动式的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其所在地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可以培训当地导游对景区周边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相关指引和宣传[6]。

3.4 垄断优势驱动模式

垄断性的优势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地势偏远、远离城市的特点,旅游景点的资源一旦具备了垄断优势,就具备了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景区特色,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具备专一性,难以被其他旅游景区模仿,从而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具体而言,垄断优势驱动下的农业旅游的发展多是通过将极具传统特色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特点的乡村风貌展现在游客面前来实现的。如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开发极具垄断优势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引导游客进行旅游消费,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 基于驱动因素的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由于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可以该针对不同的农业旅游驱动因素来分析关于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图2)。

4.1 交通枢纽地带实行特色产品开发

交通枢纽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大多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枢纽地带景区的旅游产品极其类似,缺乏自身特色、区分度不高,仅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食宿需求,而对“食、住、行、游、购、娱”中的其他旅游功能尚无法满足,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和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因此,交通枢纽地带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亟待开发,只有摆脱旅游产品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交通枢纽地区的农业旅游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交通枢纽地区的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具体是指依托交通枢纽地区的特有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民俗特色、土特产或极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再结合游客对当地旅游的需求,对交通枢纽地区的景区外贸、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进行开发,形成具备当地市场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交通枢纽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为交通枢纽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

4.2 城市周边地带深化旅游主题

城市周边地带的农业旅游主要是依靠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进行周末自驾游或一日游的旅游场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新旅游形式的不断出现,人们不再满足于“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对城市周边地带的农业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城市周边地带的农业旅游发展已经极具规模,但要想应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还需要深化城市周边地带的农业产品的旅游主题,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增强游客的参与程度和旅游项目的趣味性,深化产品主题,最终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7]。城市驱动型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应该积极扩展其旅游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档次,提升服务质量,让城市居民在周末短途旅游中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真正享受到乡村旅游的舒适和快乐。

4.3 旅游地周边景区实现联动发展

著名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通常是依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来吸引游客的,从而提升旅游景区周边农业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打响当地景区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著名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联合起来,扩大了景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价值,共同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当然,由旅游地驱动的农业旅游资源不能只作为著名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附加项目进行开发,而应该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做到各具旅游特色,与旅游地景区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努力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旅游地景区及其周边景区的联动化发展要求开发商对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积极开发其特色旅游资源,将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独立出来,作为独有的旅游产品提升景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增强旅游地及其周边景区的市场竞争力。endprint

4.4 垄断优势地区实现品牌化发展

垄断优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质,这种特性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也巩固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旅游产品的绝对市场优势地位,为垄断资源优势驱动的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备垄断资源优势的旅游地一般都地处偏远,具备无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商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供人们观赏、娱乐、休闲,从其提供的旅游服务中获利,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促进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将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品牌化,使当地的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从而建立独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知名度和客户感知度,提高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经营利润。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垄断资源优势可以帮助景区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区的品牌化建设则可以实现垄断资源优势景区的市场化运作,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结

从促使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驱动因素入手,对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后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深入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剖析了农业旅游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因素。对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将中国农业旅游市场中现有的几种具体模式进行对比,找出目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驱动因素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类型提出了中国农业旅游今后发展的具体策略,以便保持中国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使农民受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兆礼,曾乐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67.

[3] 尹 弘,张 兵,张金玲.中国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浅析——基于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总结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绍岭,张秋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汤颖松.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07(6):173-175.

[6] 贾双凤,王薛平,刘志伟,等.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对海南热带农业旅游的启示[J].绿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发.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11(1):20-21.endprint

4.4 垄断优势地区实现品牌化发展

垄断优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质,这种特性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也巩固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旅游产品的绝对市场优势地位,为垄断资源优势驱动的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备垄断资源优势的旅游地一般都地处偏远,具备无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商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供人们观赏、娱乐、休闲,从其提供的旅游服务中获利,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促进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将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品牌化,使当地的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从而建立独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知名度和客户感知度,提高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经营利润。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垄断资源优势可以帮助景区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区的品牌化建设则可以实现垄断资源优势景区的市场化运作,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结

从促使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驱动因素入手,对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后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深入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剖析了农业旅游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因素。对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将中国农业旅游市场中现有的几种具体模式进行对比,找出目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驱动因素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类型提出了中国农业旅游今后发展的具体策略,以便保持中国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使农民受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兆礼,曾乐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67.

[3] 尹 弘,张 兵,张金玲.中国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浅析——基于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总结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绍岭,张秋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汤颖松.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07(6):173-175.

[6] 贾双凤,王薛平,刘志伟,等.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对海南热带农业旅游的启示[J].绿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发.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11(1):20-21.endprint

4.4 垄断优势地区实现品牌化发展

垄断优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质,这种特性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也巩固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旅游产品的绝对市场优势地位,为垄断资源优势驱动的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备垄断资源优势的旅游地一般都地处偏远,具备无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商将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供人们观赏、娱乐、休闲,从其提供的旅游服务中获利,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促进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将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品牌化,使当地的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从而建立独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知名度和客户感知度,提高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经营利润。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垄断资源优势可以帮助景区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区的品牌化建设则可以实现垄断资源优势景区的市场化运作,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提升垄断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结

从促使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驱动因素入手,对中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后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深入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剖析了农业旅游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因素。对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将中国农业旅游市场中现有的几种具体模式进行对比,找出目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驱动因素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类型提出了中国农业旅游今后发展的具体策略,以便保持中国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使农民受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兆礼,曾乐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67.

[3] 尹 弘,张 兵,张金玲.中国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浅析——基于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总结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绍岭,张秋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汤颖松.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07(6):173-175.

[6] 贾双凤,王薛平,刘志伟,等.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对海南热带农业旅游的启示[J].绿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发.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11(1):2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驱动因素发展模式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公司EVA现状及EVA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