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诗歌意象的古典美

2014-10-21 22:26张灵祥
课外语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意象

张灵祥

【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巧妙地将中国古诗中常用的“柳”“青荇”“潭”等意象运用到自己诗中,沿袭并拓展其内涵,使其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美。

【关键词】意象;金柳;青荇;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序,字志摩,又字小申,浙江宁海硖石镇人。徐氏一族,系出海盐花巷里,明正德年间迁居硖石,世代以经商兴家。至徐申如(徐志摩父),在镇上有丝绸行、酱园、钱庄等,并创办了硖石电厂。诗人就在镇上度过他的童年、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也使得他小时候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正因世代经商之故,他的父亲就一直想把他培养成商界的有影响的人物。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言》中所说的:“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

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他没有成为他父亲所希望的商人!

“我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地面,情愿安分做人”,做一位诗人,做一位中国的Hamilton!因此,1918年的赴美国学习银行,1921年的赴英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学,不但没有学到“应有的本领”,反而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从此,“诗情有些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乱冲”。他以诗人特有的天赋和魅力在“出马文阵不久,便征服了青年、中年、老年的心,跃登第一流作家的坛坫。”他成功了。

当然 ,徐志摩成为诗人,除了他本身所具有的诗的潜质(“诗灵的细小的翅膀”)外,更重要的是在他骨子里头,早就被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熏染。正因如此,他的不少诗作中常选择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如“黄昏”“云彩”“柳”“夕阳”“大雁”等作为诗中的意象,诗中的意象蕴含着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韵味。《再别康桥》就是其中的代表

徐志摩于1920年9月离美赴英“从罗素”。罗素未见到,却在剑桥大学开始了他的写诗生涯。英国浪漫诗歌把他引上了艺术道路。“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从此他与康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康河的优美的环境和当时伦敦的民主自由空气正投合了他的脾胃,以致离别多年还眷恋不已。这首诗是1928年秋重访英伦归途中所作,集中抒写这种依恋心情的。

在这首中,作者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离别诗的韵味用现代的躯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按照字面理解: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像一位美丽的新娘;那金色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随波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殊不知,诗人已将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柳”这一意象的寓意巧妙地蕴含其中。

那么,“柳”这一物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究竟有什么寓意呢?这还得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去找答案。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注:古代风俗,折柳赠别。因“柳”谐“留”音,寓有留恋之意。看到柳色,又会勾起回忆,触动离别愁。“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丝。”(白居易《杨柳枝》)无不道出了“柳树”这一特定物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因此,“柳”在中国古典送别诗中常被诗人用来抒发离愁别绪。“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的“柳”,均反映这种情绪。而诗人徐志摩在此用这一意象抒发对康桥的留恋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青荇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河里!在这里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表露无遗!

但令人深思的地方是诗人以“青荇”“水草”两个所指完全一样的意象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雷同的问题,其中有其更为丰富的内涵。《诗经·关雎》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这里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的努力追求“淑女”。)诗人将这里的一棵看似非常普通的“水草”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草,不正像淑女扭动的纤细的腰肢么?那明亮的水,不正如淑女那明亮的勾人魂儿的眼睛么?此时的诗人,又怎么不愿意做一条水草?因为有这么多美丽的女子和他朝夕相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即便“死”在康桥也值!其爱慕、眷恋之情呼之欲出。

三、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夕阳的辉映下,那本来清澈的潭水被染上了一层玫瑰红,正如“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后,竟然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在这里诗人将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而在这里,诗人为何选择“潭”作为此节的主要意象?有其更为深刻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徐诗中的“潭”和李诗中的“潭”都同样是蕴含了对被眷恋者无限情意的“潭”。李白诗中“桃花潭”,我们暂且不管它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还是否存在,单看这个名字——桃花,就引人浮想连翩,可以说是带有梦幻色彩的“潭”。也只有这样美丽的“潭”才能珍藏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徐志摩诗中的“潭”,在诗中被康桥的夕阳染上了玫瑰红,并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潭”中所贮藏的情应该说比李诗中“潭”更浓—不仅有无限的眷恋,更有他曾经的追求,年轻时的梦想。当然,不论此“潭”还是彼“潭”,都是一潭浓浓的留恋之情。

现代的形式蕴含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韵味,而又毫无斧凿之痕,真乃大手笔!具有现代气质的“金柳”“青荇”“潭”,却又不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特有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美哉!《再别康桥》;妙哉!《再别康桥》。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玉人”意象蠡测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