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人物活动的意旨

2014-10-21 22:28钟林娟
课外语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短衣长衫孔乙己

【摘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本身所包含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能力。本文以《孔乙己》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探究社会关系视角下人物活动的意旨。

【关键词】关键句;教学;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篇幅精炼而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点比较多,所以选取教学重点很有必要。鲁迅小说教学重点不在情节,在细节、在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关键句以勾联起有关内容。

1.教材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

《孔乙己》选自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它所在的第二单元小说单元,该单元以体悟所折射的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小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使读者对讽刺的人、事进行反思,“小”人物、“小”事件是该单元文选特征。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反映,这篇文章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求,学习小说解读方法。

2.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培养阅读小说作品的兴趣;二是提高小说学习的文学素养;三是培养体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四是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

认知能力:能读懂文章大意,但缺乏解析深度。

知识水平:对鲁迅比较熟悉,接触过《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鲁迅小说,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但知识建构不完整。

二、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砚、羼、蘸、舀、打折了、不屑置辩、绽出、颓唐”;

2.学习“抓关键句,以点带面”的品读方法;

3.进行情节欣赏,通过理解孔乙己这个苦人形象,对作品辛辣的讽刺之下表达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的主题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

1.情节欣赏、语言品味;

2.主题意蕴的探究;

3.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提问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点拨—矫正”法、朗读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从酒店环境看人物间消费关系

1.出示对联,设疑激趣(导入略)

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设计意图:以对联的形式提出问题,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动课堂。同时,对联中对落第书生的生活描述,使学生对孔乙己的悲凉遭遇有情感伏笔,提出探究孔乙己生存状况的要求,使学生较易站在孔乙己的角度进入课文,更能理解孔乙己这个苦人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环境切入,构思画图。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课文提示,画出咸亨酒店简略图。

师:同学们根据课文提示,在咸亨酒店标注上顾客的位置。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咸亨酒店布局图,再请另两名学生标注出咸亨酒店顾客的位置,如有不同处,学生互评并找出文中依据。得出结论后,老师简略板书于黑板,如下:)

板书:

柜台 隔壁

‖ ‖

掌柜 短衣帮 孔乙己 穿长衫

设计意图:鲁迅小说不在情节,在细节,在关系。由小说环境切入展开全文,通过画图的形式,使学生关注小说环境细节的描写。接着让出场的人物一一对应到酒店的位置,很容易发现孔乙己身份的尴尬,对下一个环节的文本细读埋下伏笔。

(2)人物出场,暗示命运。

师:从图画上看,孔乙己的身份很尴尬,那么请同学们找找看,孔乙己出场是什么形象?一起完成资料卡,包括以下几项:姓名、身材、面貌、年龄、衣着、语言、学历、工作履历、工作现状、家庭成员。

(出示PPT,学生聚点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选一位小组代表填写,其他小组学生讨论,找依据补充)

设计意图:人物的出场往往是解读小说的关键,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通过表格的方式完成对孔乙己出场形象进行罗列,有利于学生快速抓住文中相关信息,同时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第二部分:从消费关系看“长衫”的文化寓意

1.细读课文,深入挖掘。

(1)鲁镇酒店格局(学生自由阅读,抓关键句,体会其中意味)

师:再次回到咸亨酒店,大家先自由阅读几分钟,然后我们一起找一找这段环境描写的关键句是哪些?

师:接下来从关键句入手,来看看鲁迅这样设置酒店布置的用意。

(老师边结合学生画的简略图边进行引导:“大柜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隔壁屋子”,“踱进去是怎样的姿态”,学生回答、讨论、得出结论:)

“当街一个曲尺形大柜台”→商人与客人分界明显

“隔壁的屋子”→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短衣帮,长衫,消费钱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对待

“踱进”→显摆

板书:(略)endprint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和填表,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过检查自己的图画是否与课文相符而再读课文,一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去读,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关键句入手解读课文,学习“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2)人们眼中孔乙己的“可笑”。

师: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尴尬身份让他成为整个咸亨酒店的多余人,但每次他出现的时候,“总能给人带来欢笑”。文中描写了人们有几次欢快的笑?哪几次?

师:孔乙己成为“看客”的笑柄,找找看他“可笑”在哪里?

生:长衫;之乎者也半懂不懂的话;辩解;绰号;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找到关键句,层层深入,强化“从关键句入手、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3)追根求源,深入思考(孔乙己真的“可笑”吗?)

师: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真的“可笑”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请两三位学生谈自己的观点,互评、讨论,老师适当点拨但先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再进入文本,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问、挖掘,对学生找到的答案产生质疑、推翻,树立学生探究文字表面深藏涵义的阅读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以点带面”的解读方法做引导和培养,做到再强化。

第三部分:从人物之间的较量看孔乙己的“可笑”

1.情节品读,“笑”的较量(分角色表演性朗读)。

(1)孔乙己与短衣帮“笑”的较量:

师:为了回答刚刚的问题,同学们再读课文,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还原当时的情景,看看孔乙己与短衣帮“笑”的较量。

(学生推荐充当“孔乙己”、三名“短衣帮”的角色,朗读之前老师指出两者的情绪点进行适当指导)

师:朗读完了课文,同学们分析出对阵双方势力、意图和方式。

(出示PPT,学生通过刚刚同学的表演性朗读,发言、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有感情角色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情节更贴切的理解,同时在朗读之前老师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情感的伏笔。在朗读之后,画出对阵双方势力图,有利于还原场景,学生更容易体会孔乙己的心理活动,便于后面关键词句品读部分的展开。

(2)关键词句品读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两”“茴香豆”,表明与短衣帮不同,气短衣帮,是孔乙己与短衣帮的心里较量,心里得意,但已经尽力而为了。

·“窃书不是偷书”,孔乙己这种行为是“偷”还是“窃”?

“窃”与“偷”的区别,从《说文解字》看,“偷”是拿别人的东西,“窃”是没经过所有人允许拿自己家的东西。

·“吊着打”的含义:

丁举人这类人群对年老的弱势群体的态度,不人性。

·“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呢?”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面对此奚落,孔乙己心理防线崩溃。才“半个秀才”看知识分子的穷途末路,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半个秀才”背景知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达不确定,没有确切得到孔乙己死的消息,“的确”表达确定,没有得到死的消息也可以断定,孔乙己在这个社会难以生活。

设计意图:老师找出关键句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分组呈现出答案,老师点评,一方面对“抓关键句,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反馈,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孔乙己这个苦人的形象。

(3)短衣帮与孔乙己对阵三个回合,学生填写对阵势力、意图、方式

第四部分:从文本关键句看《孔乙己》的文化意义

1.追问反思,文本对话。(孔乙己真的“可笑”吗?)

师:“长衫”可笑吗?

(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长衫是文化人象征,孔乙己看重,别人不看重,越看重越惨烈,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

师:孔乙己的长衫与长衫主顾有何不同?为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穿的长衫不同:长衫主顾“干净”而孔乙己“破”;长衫是文化的标志、凭证质地不同象征地位不同。)

师:“之乎者也”可笑吗?

(对看客们针锋相对的讽刺,出于自尊予以回应,又不想继续同他们纠缠下去,只有用这种方式掩饰尴尬。)

师:“偷书”可笑吗?

(偷是获取平时无法获得又需要的东西,孔乙己不是为偷而偷,而是表达对丁举人和赵老爷的不满,不放在眼里。)

师:为何不偷短衣帮、掌柜的?却偏偏要偷何大人、丁举人的?

(他不与商人为伍,对掌柜“从不赊账”,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

师:“茴香豆的茴字”可笑吗?

(孔乙己通过这种方式希望与儿童“我”交流,“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凡是在现实社会得不到理解与同情的人必然寄望于未来,凡是自感与社会无能为力的人必然希望为未来服务,儿童体现未来。)

师:“我”是什么反应?为何“我”反感?

(“我”不理会。“茴”字的四种写法代表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对“我”成功成才毫无帮助,文化不能经世致用,一个时代经济与文化脱节,也是文化的悲哀)

师:在成人世界得不到尊重的人,会得到儿童的尊重吗?

(在成人世界得不到尊重的人,也不会得到儿童的尊重,他们需要的是美好的前途,不可能愿意成为跟他一样的人。)

师:因此,他必死无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只是针对时代,而是针对整个人类关系。文化、权利、金钱,文化与两者不联系起来,就只是一个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情节还原、人物心理活动探寻,学生推断出了孔乙己是“可笑”的结论,再次反问“孔乙己真的‘可笑吗?”打破学生从文字表面得到答案的思考方式,对已形成的思考氛围进一步追问,让学生再读课文,在学生思考内容上教师适当引导、总结,培养学生挖掘鲁迅小说内蕴的思考方式和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课后思考。

社会是什么样子?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在社会上能生存吗?

写一篇作文“孔乙己,我想对你说”,字数不限,文体不限,说明观点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上对情节还原、心理探求、文本挖掘、追问反思,让学生将学习后的所得所思写成文字,不用固定的文体和固定的写作方法禁锢学生写作,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学生对文章主题理解、思考的程度进行有效反馈。

3.板书设计。

柜台 隔壁

‖ ‖

掌柜 短衣帮 孔乙己 穿长衫

(金钱的世界)(劳动的世界) (权利的世界)

商人 劳工 落第读书人 权势

‖ ‖

对阵双方势力 强势进攻 弱势防御

对阵意图 揭短与取笑 护短与自尊

对阵方式 直截了当,步步逼近 左藏右躲,迂回躲避

作者简介:钟林娟,1990年生,重庆云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董 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衣长衫孔乙己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谈孔乙己的不争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返乡小伙
孔乙己(下)
长衫悠悠数风流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