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杜甫《望岳》“集评”注译评析

2014-10-21 20:02安朝婷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杜甫

安朝婷

摘要:唐代大诗人杜甫《望岳》入选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二卷,诗后附集评两段,本文对“集评”作了注释,参考其它文献,对“集评”作了扩展增补,并抓住“望”字对原诗作了全面的评析鉴赏。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杜甫;望岳;集评;注译评析

杜甫《望岳》入选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二卷,原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后附集评两段,现录入并加注释如下:

(一)(清)浦起龙①《读杜心解》卷一:“《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袛‘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上点出。‘荡胸、‘决眦,明逗②‘望字。末聊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③,屹然作镇④。”

(二)(清)施補华⑤《岘傭说诗》:“《望岳》一题,如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祇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一、“集评”注释:

①浦起龙(公元1679一1762年),字二田,号孩禅,自署东山外史,晚号三山伧父。康熙三十七年中秀才,翌年乡试落第,此后屡试不中,困顿场屋30余年,由于科场受挫,他对八股文渐感厌倦,转而欣赏杜甫诗作,参考宋至清历代各家的杜诗注本,注重诗的历史背景,考核史实,对杜诗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潜心进行研究。于雍正二年(1724年)写成《读杜心解》。②逗:投合、结合,引申照应。③压卷:是指第一篇。④作镇: 镇守一方。⑤施補华(1835-1890),清代诗人,字均甫,浙江乌程人,著有《砚傭说诗》,主要评说汉、魏、唐、宋各代诗人诗作,有精彩见解。刊印时误“砚”为“岘”,将错就错,故成《岘傭说诗》。

二、“集评”今译:

(一)(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本诗望东岳泰山,起起伏伏的山脉,连绵不断的山峰,写泰山的气势只用“青未了”三个字,却胜过千百句的描述。‘钟神秀,让泰山美景展示在读者面前,突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割昏晓,将泰山山势高峻展示给读者。‘ 割字,恰当的描绘了泰山的奇险。‘ 荡胸,心胸激荡起伏;‘决眦,犹言裂绝目眶地极目张望;都在凸显‘望字。结尾诗人则由现在的望山而联想到以后登山,透过这一层继而抒发了他的壮怀。由此展现了杜甫的心胸气魄,把这首诗作为杜甫早期诗歌的第一首,确实总览全局。”

(二)(清)施補华《岘傭说诗》:“《望岳》这个诗题,如果到别人的手里,不知道要写多少话,杜甫只用四联,简洁有力地描绘出泰山的雄劲。‘齐鲁青未了只用了五个字,却将连绵数千里的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可以用雄阔二字来概括了。”

三、“集评”扩展增补:

(一)(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1]

(二)(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 [2]

(三)(清)金圣叹《杜诗解》 “‘岳字已难着语,‘望字何处下笔?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何等经营惨淡。”[3]

四、作品评价鉴赏:

杜甫(712-770),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社审言是武后时的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过着漫游的生活。杜诗诗风况郁顿挫,格律谨严多变,笔调雄健严谨,有《杜工部集》传世,《望岳》是杜甫年青时作。

杜甫一生写有三首《望岳》,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咏泰山的《望岳》体现了青年时期的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全诗从“望”处着笔,虽无 “望”字,却句句写“望”。从不同角度的“望”描绘了泰山雄壮的气势及作者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首联突出远望之色。“岱宗夫如何?”泰山怎样呢?以一设问句开篇,透露出杜甫对闻名遐迩的五岳之尊的惊叹仰慕之情,自然的引出了下面不同角度的映象描绘。第二句“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横跨齐、鲁两国之地,一片青黛色,似乎没有尽头。首联写泰山之大、之广、之苍翠,是远望之景,仰视看到之景,并且是晨望所见之景。

颔联突出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钟于这巍巍泰山,像是得到了造化的偏爱,将泰山倾注成无与伦比的杰作,赋予了大自然有情有义,赞叹泰山的独一无二。“阴阳割昏晓”,写泰山之高。刹那间,在同一时刻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的风景呈人目前。用“割”字,一写出山势之奇险,犹如劈开一般;二是作者对泰山的壮丽景观近距离的观察后的赞叹。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作者初望泰山,那么第三联作者则转入细望之境。缭绕在高耸山峰间的滚滚白云,诗人的情志也似这云雾般,在心中层层升起。一句“荡胸生层云”,让主客体完全融合在一起,“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薄暮将近,诗人目不转睛的望着,时间久了,感到眼框有似决裂。不言而喻,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当年陶渊明面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禁不住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杜甫此时的心情莫过于此吧!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主要表现诗人的极望之情。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诗人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如清代浦起龙所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泰山是五岳之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杜甫对它怀着对河山喜爱之外的景仰,但此刻的他还没有登上这座山,整首诗只是表现的一种眺望:“岱宗夫如何?”写其震撼;“齐鲁青未了”写其延绵;“造化钟神秀”写其山容山色;“阴阳割昏晓”写其高耸,这些是山外之“望”。“荡胸生层云”写其深幽;“决眦入归鸟”写其静谧,从而转入山中之“望”,主要展现泰山的宏观状貌,符合杜甫少年的心性,激发了他对山巅的向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山巅之望,杜甫仿佛对山言志,又仿佛对历史文化,对自己未来生活言志。

《望岳》在“望”上下功夫,望的感受层次越深,想登山的意愿就越迫切,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本源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后世有“六经读罢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与之比较,杜甫的诗句充满激情,包含孔子的自信、博大,更显示他“比肩而欲超越”的精神。杜甫曾自称“乾坤一腐儒”,这种“自大”与“自谦”的心理表明:天地间,这位执着的儒者内心充满了“见贤思齐”的热情和追求。他仰慕孔子,同时他又希望和孔子比肩,成为圣贤,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4.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5.

[3][清]金圣叹著钟来因整理杜诗解[M]中华书局2010:9-10

[4]王洪主编﹒唐诗精华分卷[M].朝华出版社,1991:410-411.

[5]陶道恕主編﹒杜甫诗歌赏析集[M].巴蜀书社,1993:1-3.

[6]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