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马”教学的内外兼修

2014-10-22 06:08高山奎刘艳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学科

高山奎+刘艳

摘 要:21世纪初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建设被正式纳入到文教体制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一。文章从“西马”学科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特征,并指出,“西马”研究与课堂教学要想实现突破,应关注三个结合:历史学视角与哲学视角的结合、现代西哲主流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理论传授与现实批判的结合。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01-03

21世纪初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这尤其表现在它的学科建设方面。自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设置在“法学”门类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其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以来,短短的5年时间,即到2010年,在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发布的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名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博、硕士点的数量增加了91个(其中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9个)。截止到2011年,国内高校有权招录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博士点就达到22家(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而硕士点数量则远远超过了100家。

一、“西马”学科建设的现状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博硕士点的“跨越式”发展相比,“西马”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并未得到相应改观。

一是学科点的仓促上马,导致“西马”师资严重短缺。一些新设立的一级学科点,为了尽快达到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纷纷引进或招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教授或博士。在供不应求的情势下,很多高校不得不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外国哲学方面的博士来应付“西马”师资方面的短缺。这无疑导致“西马”学科建设的根底虚空和底气不足。

二是“西马”理论研究方面纵深拓展有限,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领域建树乏陈。2005年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延续了传统的研究格局,如:复旦大学对“西马”研究的跨学科推进,南京大学对后马研究的侧重和黑龙江大学对东欧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开掘,等等。与这些传统研究领域相比,相当一部分新设西马博士点的学科单位显得后劲不足,缺乏特色。这反衬了数据指标之下“西马”学科建设的虚假繁荣。

三是“西马”学科建设方面的定位不清,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意识形态色彩浓郁。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学术水准和理论视野,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本无可厚非。但与该一级学科旗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比,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更强的理论性,以及与西方哲学的紧密关联性。换言之,该二级学科呈现出迥异于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独特性和异质性。然而,由于“西马”学科带头人的短缺,加之受到法学门类学科思维传统的影响,“西马”教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布局短视化、功利化和意识形态化。这在近5年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要确保西马学科建设良性发展,不仅要在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做好设计,更要在基础环节,尤其是“西马”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上有所侧重。而这就要求我们对西马思潮的总体状况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唯有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状况和基本特征了然于胸,才能保证对其研究和教学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特征

自1923年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历史背景下拓变、绵延了近一个世纪。从革命家兼理论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到犹太人居主体的启蒙批判群体——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其独特的理论关切和现实情怀,成为现代西方学术思潮中的重要一维①,发挥着启迪智慧、促进革新、砥砺实践的重要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跌宕百年、取向多变、思想殊异,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标签下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形态”,我们仍可将其家族相似概略地描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域分布广泛,时间跨度持久

除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多为德裔犹太哲人外,西马思潮其他代表人物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国,如卢卡奇生于匈牙利,葛兰西战斗在意大利,萨特、梅洛-庞蒂、列斐伏尔活跃于法国,阿尔都塞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成长于法兰西,拉克劳、墨菲分别出生在阿根廷和比利时,G·A·科亨闻名于英国……随着德国纳粹主义的铁蹄横行,一些西马代表人物辗转流亡到美国,深刻影响了美国学术的景观,如战后马尔库塞并没有像霍克海默、阿多诺那样回到德国,而是一直滞留在美国,成为美国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的思想教父。从时间跨度上看,西马思潮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叠进,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学术面相。换言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自我创生性的学术思潮,在吸纳、择取现代西方哲学主流思想内核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学术生命力和批判论姿态。

那么,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如此显著的时空普遍性?这主要缘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马克思个体性的学术探究,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国家政体形式,这极大地改观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人们看到了一种迥异于自由民主制的政体样式和替代选项,这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促使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将目光聚焦到这种独具开创性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型;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启蒙运动自肇端之日起,便不断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质疑,及至20世纪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卢梭—浪漫主义—意志哲学—存在主义”一维的理论反拨,使现代人看到理性代替上帝,在尘世无法为人类建立幸福、和平的人间天堂;“法国大革命—种族歧视—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一维的政治乱象让现代人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传产生怀疑,敦促西方学者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政治设计加以反思批判②。

(二)紧贴时代背景,深切关注现实,突显社会批判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紧随时代脉搏,深切关注现实。一般而言,哲学家群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穷根究底的学院派哲人,如亚里士多德、康德、胡塞尔,借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描述,这类哲人的特点是“他出生、他工作(思考)、然后他死去”;第二类哲学家是战斗的实践哲人,如苏格拉底、尼采、马克思,他们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社会公义和真理。西马代表人物属于第二类实践哲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的思想内核是一种“方法”(卢卡奇)③或是一种批判理论(霍克海默),而他们所践行的哲学旨趣也在于此。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观,西马代表人物们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富于创见的物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文化工业批判、大众文化批判、人与社会的单向度批判,等等。

西马代表人物的这些现实批判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间联系紧密。如卢卡奇、葛兰西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他们的作品弥漫着作为革命家的政治省思和经验总结。为了总结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卢卡奇开始质疑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学说中物和规律的强调,而忽略了主体(阶级)意识的改造在革命斗争中的先导意义。这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提出物化批判、总体性理论的隐秘动机之所在。对于霍克海默、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而言,犹太人的流亡际遇和对纳粹极权主义的反思是他们阐述启蒙辩证法的现实源泉。而在经历了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批和二战的阴霾之后,阿尔都塞等试图剥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面相,恢复马克思的科学向度。可以说,这些思想主题上的逻辑转换,端赖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处境的历史变迁。

(三)以现代西方哲学主流思潮为基底,力促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根植于西方哲学的主流学术,本质上是西方主流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结果。借用佩里·安德森的说法,西方马克思主义逆转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将理论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取向,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学,并使它的正式场所由党的集会转向学院系科的外部决定因素”。例如,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总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作品,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出版之前便阐发出了与青年马克思异化思想异曲同工的物化观念(见《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马尔库塞则将弗洛伊德的元伦理学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加以对接,通过突显性欲中人对普遍快乐的追求,构造出了爱欲解放论的理论学说,从而使他对人与社会的单面性批判变得有的放矢。阿尔都塞则充分吸收了“经过巴拉什的科学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找到了“科学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万能密钥,从而在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运动自行消解、科学化和世界观化渐趋升温的学术背景下,成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西哲主流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姻做表1如下。

当然,我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实现现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融合,只是试图把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这样一种普遍倾向,但我们不应脸谱化、标签化地将这一倾向加以绝对化。例如,卢卡奇思想背景中除了具有黑格尔传统的影子外,还包含社会学家韦伯和西美尔的方法论,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列斐伏尔思想底色中也包含着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元素。

三、西马课堂教学应贯彻“三个结合”

从上可见,虽然西马代表人物众多,思想殊异。但由于接受了马克思青年或晚年的思想立场而成为西方学术思潮下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样态。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的上述三个特点,笔者认为,西马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一)在学科背景上,加强历史学视角与哲学视角的统一

由于西马经典著述多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对西马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就要结合那一时代和那段历史境遇下的特殊经历加以阐释,此即历史理解的立场。否则,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表述和现实批判就会因历史境遇的错位而变得独断可疑。历史学的视角要求哲学史与近现代史的结合:既要对西方政治事件、经济模式、文化发展做实证性的阅读和分析,也要重视杂多事实表象背后的形上分析和概念推导,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立场和价值判断的明晰,从而免于堕入历史事实的琐碎无序之中。换言之,历史学视角与哲学史视角统一要求“西马”学者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在教学内容上,着力实现现当代西哲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

在“西马”的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想通想透、讲通讲透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这门课,必须具有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素养。因为,西马经典著作中的概念范畴大多源自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西马诸代表人物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他们求学、熟悉的西方文化源自西方文教体制之中的大学教育和学术训练,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吸纳、内化的西方学术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批判当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理论创生点。而这些概念恰恰是异地的别样文化背景中的汉语学者所不熟悉的。因此,这一特点要求西马教学者自加压力,提高标准,自觉打破史学(西方近现代史)、哲学(现代西哲)和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学科壁垒,想通想透西马学者的意图所指,讲通讲透他们理论深意和学说主张。

(三)在理论视野上,突出观点传授与现实批判的结合

与西方哲学的其他理论学派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是一门追根溯源的理论学说,更是一种着眼现实的社会批判理论。因此,要想将西马的精神活学活用,就要廓清西马学者们对其时代精神状况的理论批判,而且要将这一批判加以引申,推及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意旨所在:用西马的学说主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正统化的过程充满了教条化的倾向,这就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激活其作为批判哲学的超凡魅力,而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部已经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要发挥西马课程的这一作用,就要深入关注现实,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批判的和建构的目光理解现实,建言献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生机与活力提供参照视野和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

[1][英]佩里·安德森;高括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德]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法]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二)紧贴时代背景,深切关注现实,突显社会批判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紧随时代脉搏,深切关注现实。一般而言,哲学家群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穷根究底的学院派哲人,如亚里士多德、康德、胡塞尔,借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描述,这类哲人的特点是“他出生、他工作(思考)、然后他死去”;第二类哲学家是战斗的实践哲人,如苏格拉底、尼采、马克思,他们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社会公义和真理。西马代表人物属于第二类实践哲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的思想内核是一种“方法”(卢卡奇)③或是一种批判理论(霍克海默),而他们所践行的哲学旨趣也在于此。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观,西马代表人物们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富于创见的物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文化工业批判、大众文化批判、人与社会的单向度批判,等等。

西马代表人物的这些现实批判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间联系紧密。如卢卡奇、葛兰西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他们的作品弥漫着作为革命家的政治省思和经验总结。为了总结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卢卡奇开始质疑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学说中物和规律的强调,而忽略了主体(阶级)意识的改造在革命斗争中的先导意义。这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提出物化批判、总体性理论的隐秘动机之所在。对于霍克海默、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而言,犹太人的流亡际遇和对纳粹极权主义的反思是他们阐述启蒙辩证法的现实源泉。而在经历了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批和二战的阴霾之后,阿尔都塞等试图剥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面相,恢复马克思的科学向度。可以说,这些思想主题上的逻辑转换,端赖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处境的历史变迁。

(三)以现代西方哲学主流思潮为基底,力促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根植于西方哲学的主流学术,本质上是西方主流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结果。借用佩里·安德森的说法,西方马克思主义逆转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将理论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取向,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学,并使它的正式场所由党的集会转向学院系科的外部决定因素”。例如,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总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作品,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出版之前便阐发出了与青年马克思异化思想异曲同工的物化观念(见《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马尔库塞则将弗洛伊德的元伦理学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加以对接,通过突显性欲中人对普遍快乐的追求,构造出了爱欲解放论的理论学说,从而使他对人与社会的单面性批判变得有的放矢。阿尔都塞则充分吸收了“经过巴拉什的科学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找到了“科学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万能密钥,从而在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运动自行消解、科学化和世界观化渐趋升温的学术背景下,成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西哲主流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姻做表1如下。

当然,我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实现现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融合,只是试图把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这样一种普遍倾向,但我们不应脸谱化、标签化地将这一倾向加以绝对化。例如,卢卡奇思想背景中除了具有黑格尔传统的影子外,还包含社会学家韦伯和西美尔的方法论,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列斐伏尔思想底色中也包含着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元素。

三、西马课堂教学应贯彻“三个结合”

从上可见,虽然西马代表人物众多,思想殊异。但由于接受了马克思青年或晚年的思想立场而成为西方学术思潮下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样态。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的上述三个特点,笔者认为,西马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一)在学科背景上,加强历史学视角与哲学视角的统一

由于西马经典著述多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对西马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就要结合那一时代和那段历史境遇下的特殊经历加以阐释,此即历史理解的立场。否则,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表述和现实批判就会因历史境遇的错位而变得独断可疑。历史学的视角要求哲学史与近现代史的结合:既要对西方政治事件、经济模式、文化发展做实证性的阅读和分析,也要重视杂多事实表象背后的形上分析和概念推导,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立场和价值判断的明晰,从而免于堕入历史事实的琐碎无序之中。换言之,历史学视角与哲学史视角统一要求“西马”学者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在教学内容上,着力实现现当代西哲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

在“西马”的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想通想透、讲通讲透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这门课,必须具有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素养。因为,西马经典著作中的概念范畴大多源自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西马诸代表人物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他们求学、熟悉的西方文化源自西方文教体制之中的大学教育和学术训练,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吸纳、内化的西方学术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批判当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理论创生点。而这些概念恰恰是异地的别样文化背景中的汉语学者所不熟悉的。因此,这一特点要求西马教学者自加压力,提高标准,自觉打破史学(西方近现代史)、哲学(现代西哲)和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学科壁垒,想通想透西马学者的意图所指,讲通讲透他们理论深意和学说主张。

(三)在理论视野上,突出观点传授与现实批判的结合

与西方哲学的其他理论学派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是一门追根溯源的理论学说,更是一种着眼现实的社会批判理论。因此,要想将西马的精神活学活用,就要廓清西马学者们对其时代精神状况的理论批判,而且要将这一批判加以引申,推及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意旨所在:用西马的学说主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正统化的过程充满了教条化的倾向,这就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激活其作为批判哲学的超凡魅力,而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部已经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要发挥西马课程的这一作用,就要深入关注现实,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批判的和建构的目光理解现实,建言献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生机与活力提供参照视野和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

[1][英]佩里·安德森;高括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德]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法]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二)紧贴时代背景,深切关注现实,突显社会批判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紧随时代脉搏,深切关注现实。一般而言,哲学家群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穷根究底的学院派哲人,如亚里士多德、康德、胡塞尔,借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描述,这类哲人的特点是“他出生、他工作(思考)、然后他死去”;第二类哲学家是战斗的实践哲人,如苏格拉底、尼采、马克思,他们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社会公义和真理。西马代表人物属于第二类实践哲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的思想内核是一种“方法”(卢卡奇)③或是一种批判理论(霍克海默),而他们所践行的哲学旨趣也在于此。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观,西马代表人物们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富于创见的物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文化工业批判、大众文化批判、人与社会的单向度批判,等等。

西马代表人物的这些现实批判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间联系紧密。如卢卡奇、葛兰西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他们的作品弥漫着作为革命家的政治省思和经验总结。为了总结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卢卡奇开始质疑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学说中物和规律的强调,而忽略了主体(阶级)意识的改造在革命斗争中的先导意义。这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提出物化批判、总体性理论的隐秘动机之所在。对于霍克海默、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而言,犹太人的流亡际遇和对纳粹极权主义的反思是他们阐述启蒙辩证法的现实源泉。而在经历了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批和二战的阴霾之后,阿尔都塞等试图剥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面相,恢复马克思的科学向度。可以说,这些思想主题上的逻辑转换,端赖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处境的历史变迁。

(三)以现代西方哲学主流思潮为基底,力促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根植于西方哲学的主流学术,本质上是西方主流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结果。借用佩里·安德森的说法,西方马克思主义逆转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将理论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取向,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学,并使它的正式场所由党的集会转向学院系科的外部决定因素”。例如,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总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作品,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出版之前便阐发出了与青年马克思异化思想异曲同工的物化观念(见《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马尔库塞则将弗洛伊德的元伦理学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加以对接,通过突显性欲中人对普遍快乐的追求,构造出了爱欲解放论的理论学说,从而使他对人与社会的单面性批判变得有的放矢。阿尔都塞则充分吸收了“经过巴拉什的科学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找到了“科学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万能密钥,从而在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运动自行消解、科学化和世界观化渐趋升温的学术背景下,成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西哲主流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姻做表1如下。

当然,我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实现现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融合,只是试图把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这样一种普遍倾向,但我们不应脸谱化、标签化地将这一倾向加以绝对化。例如,卢卡奇思想背景中除了具有黑格尔传统的影子外,还包含社会学家韦伯和西美尔的方法论,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列斐伏尔思想底色中也包含着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元素。

三、西马课堂教学应贯彻“三个结合”

从上可见,虽然西马代表人物众多,思想殊异。但由于接受了马克思青年或晚年的思想立场而成为西方学术思潮下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样态。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的上述三个特点,笔者认为,西马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一)在学科背景上,加强历史学视角与哲学视角的统一

由于西马经典著述多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对西马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就要结合那一时代和那段历史境遇下的特殊经历加以阐释,此即历史理解的立场。否则,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表述和现实批判就会因历史境遇的错位而变得独断可疑。历史学的视角要求哲学史与近现代史的结合:既要对西方政治事件、经济模式、文化发展做实证性的阅读和分析,也要重视杂多事实表象背后的形上分析和概念推导,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立场和价值判断的明晰,从而免于堕入历史事实的琐碎无序之中。换言之,历史学视角与哲学史视角统一要求“西马”学者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在教学内容上,着力实现现当代西哲学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

在“西马”的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想通想透、讲通讲透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这门课,必须具有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素养。因为,西马经典著作中的概念范畴大多源自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西马诸代表人物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他们求学、熟悉的西方文化源自西方文教体制之中的大学教育和学术训练,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吸纳、内化的西方学术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批判当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理论创生点。而这些概念恰恰是异地的别样文化背景中的汉语学者所不熟悉的。因此,这一特点要求西马教学者自加压力,提高标准,自觉打破史学(西方近现代史)、哲学(现代西哲)和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学科壁垒,想通想透西马学者的意图所指,讲通讲透他们理论深意和学说主张。

(三)在理论视野上,突出观点传授与现实批判的结合

与西方哲学的其他理论学派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是一门追根溯源的理论学说,更是一种着眼现实的社会批判理论。因此,要想将西马的精神活学活用,就要廓清西马学者们对其时代精神状况的理论批判,而且要将这一批判加以引申,推及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意旨所在:用西马的学说主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正统化的过程充满了教条化的倾向,这就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激活其作为批判哲学的超凡魅力,而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部已经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要发挥西马课程的这一作用,就要深入关注现实,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批判的和建构的目光理解现实,建言献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生机与活力提供参照视野和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

[1][英]佩里·安德森;高括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德]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法]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雷电传说
“超学科”来啦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