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资买手店

2014-10-23 02:38
小资CHIC!ELEGANCE 2014年17期
关键词:手店集市时装

在上期,我为大家挖了挖“中势崛起”的话题。本期的《谈资》呢,我将带着大家一起去挖挖这些买手店相关话题(主要的语境还是大中华地区辐射亚洲)。全为了各位亲爱的小资读者能在茶余饭后有些新鲜的谈资。还不细细品味本期小资,周末就和自己的姐妹们下午茶聊起来?

中国大陆的“买手梦”

在前些年的中国大陆,买手这样的新鲜职位还是大众们深觉新鲜的东西,而如今,买手培训学校和时尚课程在中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当然质量和资质也是良莠不齐)。让在欧洲这样一个在已经有着N年历史并且发展的十分老练的(甚至可以说是迟暮的)“新型”购买方式让处在亚洲的大陆眼前为之一亮,众时尚圈外围人士纷纷侧目:“这是一块多大的蛋糕啊!”

大家其实也都知道梦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血淋淋又骨感的。我们的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买手来迎合市场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般一个大型的买手店的采购部(说白了就是买手部)也就10人左右,而且这些掌控着买手店未来市场业绩的人们是否是参加一个课程就能轻松胜任的的呢?玻璃心的各位仔细想想估计也就能有一个大概的答案了。当然,我这里说的可是真正的高端买手店的买手们,不是什么全球跑收集时装资料然后拿回来抄袭的资料收集员。

注定诞生的买手店形式

当然啦,除了这个,Mos还要和大家澄清的是买手店不止是卖时装类东西的店子。其实买手店除了时装类的,还有像家具类的、艺术品类的等等,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行业体系下,很多事物之间的功能界线还是比较模糊的。比如说像是画廊,画廊的主人靠自己的眼光和品味把艺术作品带进自己的画廊,除了开各式小型的展览,同时也在对外销售着一部分的艺术作品,那画廊从某种角度来说应该也算是买手店了。当然,也有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品买手店。由于产品的性质,这样的买手店注定不会成为大气候,并且也不能进行商业推广。因为,艺术品的独品性和它背后所承载的市场价值都是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推广的。

但是,时装类的买手店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高级成衣和配饰都是批量生产的,这样商业性指向明确的产业链也就在冥冥中注定了会通过除品牌专门店和大精品百货,而通过买手店这样的方式走入高端消费者的视野。

个人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买手店出现源于消费者对专卖店和百货公司大众化审美的不满”。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专卖店和百货公司,希望能更快更好的用购物这样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个性。于是乎,“一站式”的买手店的形式就这样在迎合市场空缺的情况下生根发芽了。

说白了,买手店就像是一个小集市,掌控这个集市核心走向的人们来决定最终这个小集市是以什么样的产品包容姿态和定位来开门迎客。

与消费者的肉体和精神互动

既然买手店这样的“小集市”具有自己独到的个性,那么能否与消费者在精神层面和肉体层面双双产生共鸣,这才是买手店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却不是一件易事儿,因为不管怎样,这样的市场推广背后需要的是精准的市场导向和大量的市场调研。就像Lane Crowford早在千禧年之初就入驻中国内地,经过6、7年就草草收场一样,新兴市场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耐心,而这背后也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

你走进一家店,是不是你的风格,是不是与你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让你小鹿乱撞面红耳赤道:“终于等到你”之类的心情。当你在上身之时,这些华服又能给你肉体上的满足,与他们亲密接触。

每个时装品牌有自己的DNA,有奢华、有土豪、有暗黑、有贵族,每个品牌自己就已经承载了这样那样的气质。作为一个“小集市”怎样把自己的风格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靠的不光是宣传和店铺设计,也靠的是品牌自身的魅力和产品的力量。就像是你跑去参加欧洲美食节,进去以后遍地的章鱼小丸子,换做谁都要当场翻脸。

几乎大部分的买手店在门口就会标注得非常清楚说:我们家引进的是哪些哪些品牌。基本上,你一看品牌也就能够大概知道这家店的风格是不是你可能会感兴趣逛的。即使你认不得所有的牌子,哪怕找到那么一个和你有共鸣的牌子,多半你就可以走进去好好逛逛了。

品牌和买手店之间的暧昧

买手店为何能独立存在于品牌店和精品百货商场之外,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谈谈的问题。

要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理一理这彼此的长短优劣。

首先是品牌专门店。这对于老牌的奢侈品牌来说确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历史悠久名气响亮,再加上市场推力强,所以肯定是最早开阔市场的先锋。而且尤其在大陆,老牌奢侈品俨然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跟时尚跟先锋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必然的联系。而对于一些在销售方面没有绝对话语权的奢侈高端品牌,要直接在其他的新兴市场直接开店销售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前期投入十分吓人。而新兴的市场能否张开怀抱迎接这些相对而言较为冷门小众甚至是资历较浅的奢侈品牌,我相信任何一个这样的品牌都不敢轻举妄动。那么怎样通过一定的方式介入新兴市场呢--买手店。从某种角度来说呢,买手店需要这样的品牌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责任感,而这些品牌也需要这样的“冤大头”开拓者。

精品百货一般指的是欧美几家大型的精品百货,他们也通过引进各种各样的奢侈大牌来进行商业上的运作。不过因为资金运作和自我定位的既定性,注定不能举大旗大举进发新兴市场。

而买手店一方面要将优秀的设计和新鲜的血液注入当地的市场,一方面要达到商业目标。所以更加青睐于这样一些比较小众或者说在当地市场不能直接通过品牌专门店买到的品牌,来进行商业盈利。然而为品牌“试水”性质的风险确实是只能买手店来自行承担。对于买手店来说,引进品牌是把双刃剑。

从某种角度来说,买手店就像这样一个“小集市”或者“小精品百货”,在品牌的专门店和精品百货的夹缝中生存,并且通过整合市场资源,逐渐逆转为一种主流的购物方式。

对于品牌来说的话,这样买手店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耗,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开拓新兴市场,何乐而不为?endprint

可见品牌和买手店之间暧昧关系。

买手店的规模决定一切

虽然不乏一些抱着“我要把这种个性带给消费者”和“不是消费者来找我而是我的商品找消费者”心态的中小型买手店。但既然是一种商业模式,那么我们还是得向“钱”看,而且我在上文也为小资读者们剖析了买手店的本质--“小型精品百货”。那么规模就直接决定了一切,包括竞争力和长足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这种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弊端也是小型的买手店不能承担的,那就是积货压货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你积压的货品可不是什么义乌小商品,而你面对的是单品均价过万的奢侈品。就连目前的龙头们如Lane Crowford、Joyce、IT都深为这个问题困扰。而通过Outlet这样的方式来迅速甩货,虽然能将这样的损失尽量减少,也能一定的在某些消费者层面加强存在感,但是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是以损耗自己高端形象来作为一定的前提的。

就如市场试水一样,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做不到的。就像是一个小型的买手店最多的也只是一个玩票性质,要真的做到十年如一日,这个真心不是易事。

买手店的福地

福地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市场的先决条件。买手店的福地不是欧美这样已经开耕了多年的市场,而是亚洲。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以拿来谈一谈,就像是有钱和时尚有品位是两码事儿一样。

尤其像大陆这样的市场你能接触到的品牌专门店大部分都是传统老牌的时装品牌的话,而消费者们只有这样的购买觉悟,确实是一件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买手店的出现就能扭转这样的一个局面,把小众有格调的品牌引进大陆,以供高端消费者们消遣。如此这样,才能全面的打开内地的时装市场。

如果整个大陆的人都跑去排队去买一个在欧美本土已经大量缩水的卖肉品牌,或者是花了不菲的钱买了一个丑哭的手包。Mos个人觉得,还是很可悲的。

也正是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让买手店这样的运作商业模式能够真正靠着背后的市场而大举开拓。然而,怎样去引导消费者们时尚的消费,真正体现买手店的时尚价值也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事情。

相比之下,成熟的欧美市场就没这样开拓的必要。买手店的作用也只是提供一个优雅个性的购物环境。而对于市场的作用体现的并不是那么大。

这方面,几个巨头Lane Crowford、Joyce、IT,不管他们的发家史是怎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龙头都诞生在香港这个地域和政治都极为特殊的地方。而扎根香港逐步辐射整个大中华地区,都让人们对于这些买手店充满了期待。

而如今,IT(当然包括旗下的小it)已经在大陆拥有了惊人的295家店,俨然一副连锁店的勇猛姿态。而Lane Crowford也准备卷土重来。在上海重开又把触手伸向了西南明珠--成都。而Joyce(加上Beauty店和Warehouse店)在大陆也已经开了8家店。

如此强劲的势头,不禁也让我们期待:大陆的买手店时代是不是已经先于品牌专门店时代来临?

“特立独行”的力量

除了那些明着来抢钱的买手店,还有那些买手店在整个市场下就显得比较的“特立独行”。在本期《谈资》的最后,我就带着大家梳理一下这些不那么商业化(但本质还是引你钱包里的钱出洞)的买手店。

其实,Mos我一直觉得,有才又成功的人总是不甘寂寞的,亦或是充满了要“走出舒服圈”的那种觉悟。所以一般来说,跨界什么的最普遍的就发生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因为他们钱多又成功。名利这种东西就是无底洞,没有的时候就渴望着拥有,有了一块砖就想要一屋,有了一屋就想要一城池。

川久保玲就以自己的名义开了这样一家买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不同于其他买手店,本店的装修风格就是比较玩味的,而且还刻意保留了市集的感觉,虽然上面挂着的都是价格不菲的时装商品,不过这种刻意营造出的热闹感觉确实和买手店“集市”的本质如出一辙。而川久保玲也和IT联手在北京三里屯开了IT Beijing Market。当然啦,不管那些细节多么透露着艺术的气息,本质还是个卖场。

而这样脱离奢侈感走个性路线的买手店也当然也不止这一家。

比如有营造更加艺术氛围,里面又卖小型艺术品、家居用品装饰品,甚至还开了咖啡馆的10 Corso Como,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气息的购物体验,可谓是浑身的高冷气质。

也有全部只攻占男装的01 MEN。

此外还有像Shine*、Maria Luisa、Swank这样比较中小型且又低调的买手店。

因为版面的关系,Mos本期就为大家梳理这些关于买手店的这些谈资。总之,不可否认的是,大陆的买手店市场在未来几年内还是非常有充盈的价值的。然而买手店是否能一直稳于这个时装体系内,继续与各个品牌保持这样暧昧的关系,并且扩充自我的野心计划。还得经过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各位读者亲们,咱们下期再见啦。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店集市时装
AUDREY买手店
J1M5买手店
Conemoting Market买手店
CANAL ST.坚尼街买手店
热闹的集市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