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阳光沐浴的幼苗

2014-10-24 21:18杨永宏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激活机制

杨永宏

摘 要:综合素质评定的操作机制并不是完美的,它亟待修订、完善、创新;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定位却没有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甚至“利益”作保障;设计精美的测评维度一旦落实到具体的评定对象(学生)身上,仍然会暴露出不少问题;评定效益的渐进性、潜在性、抽象性、模糊性极大地挫伤了参与测评各成员的热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关键词:激活;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基于“认知现状”的严峻,在失去群众基础支持和认识先导的情况下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确面临不少的问题。而从新课改的角度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这机制一旦被激活,定会朝着理想的既定目标运行下去。那么,经过一个轮回的运行,是否暴露出了现行评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哪一种机制一诞生便是完美无缺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一、综合素质评定的操作机制

目前,我校(县)推行的评定模式是“数据积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总评→班主任鉴定→政教处审核→家长反馈”。显然,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链条,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然而,正是它的这种单向的串联结构,成为“综合素质评定”操作机制的最大弱点——任何一个环节的懈怠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至少产生的后果是评价过程不严谨、评价结果不客观。因此,目前的这种操作机制并不是完美的,它急待修订、完善、创新。

二、“综合素质评定”的目标定位

目前,几乎在全国普通高中推行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系统并没有明确地界定要达到怎样的具体目标,只是把相关要求分解成6个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76项三级指标和72个主要观测点,并配以20类相关数据与证据。而这样的分类与分解方式只有在“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才能找到印证,但这一“目标”中所列举的6个方面均是关于学生德育素质的,它也是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唯一理论依据。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对于“学习”只有第四条提及,其他五条均与“做人”相关。这种1∶5的设计理念和我们目前5∶1的工作分配极不协调。这就是矛盾,而引发这一矛盾的根源并不在“设计者”。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定位却没有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甚至“利益”作保障,则其最终结果也仅仅是停留在“但愿如此”的层面上。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测评维度

如前所述,由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76个三级指标和72个主要观测点配以20类相关数据与证据组成的立体化测评维度,的确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为了把学生“雕琢”成一件件完美的跟它自身一样的精品,我们几乎从现有的测评维度和相关内容上找不到任何瑕疵或漏洞。然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问卷》(学生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事实”远远不是这样完美。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庞杂的测评系统会给人一种散、慢、乱的感觉;尽管分解十分细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标准”弹性很大;各个维度之间相互包容或交叉,重复测评内容较多;既定的测评维度无法适应与“学生动态发展”的呼应(至少一个周期是如此);各维度几乎清一色地向学生提出“这样做”的好处,而很少涉及“不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坏处,因而,虽体现其人文性的一面,却忽略了必要的警策作用……这说明,这种设计精美的测评维度一旦落实到具体的评定对象(学生)身上,仍然会出不少的问题。

四、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

目前,我校(县)推行的综合素质评定模式在本质上是给学生分类——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审美表现六个方面各自形成了一个等级(或以A、B、C、D表示,或以优、良、中、差表示)。表面看来,这种等级制是在广泛调查、严密监控和严格程序下产生的公正公平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参与评定的学生、家长还是老师、组织,总觉得这样的结果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一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评等本身是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二是等级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个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么各个等级之间(如A与B、B与C)的分界并不是“恒定”的,也就很难把握;三是各个等级并不是很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状况;四是班际之间、校际之间同一等级的学生很难在实际中同等;五是这一评定结果到底作何使用(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它是老师哄我们别出乱子的符咒),尤其是这一结果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人成才”评价机制中来;六是A等学生比D等学生的优秀之处往往表现得很抽象。

五、综合素质评定的效益

任何投资都是以“收益”为动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多方面联手共同实施的一项教育投资。在这一投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自身。家长投资的预期效益是“以德促智”——他们最关注的总是“学业成绩”;教师投资的预期效益是为教学工作取得最有力的支持——他们必须接受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绩效考核;学校投资的预期效益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毕业生——这一合格的外延更多的是指向教学成绩;而学生投资的预期效益则是直接指向“考大学”——学业成绩是目前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显然,所有人投资的“收益”指向几乎都是“同一的”,同时也都在有意无意地淡化“立德立人”的评定指向。综合素质评定由于其效益的进渐性、潜在性、抽象性、模糊性而极大地挫伤了参与测评各成员的热情,使这一教育活动渐渐地失去群众基础和认知保障,于是一种恶性循环便产生了。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现状可以概括为:有全面系统的操作机制,但无法克服这一机制本身所存在的链接单一、力量不均、基础薄弱、经验缺乏等问题;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定位但无法避免庞杂模糊、缺少优势的问题;有多维立体的评测维度但难免出现标准不一、主观随意、交叉重叠等问题;能产生一个相对明确的评定结果但并没有为这一结果设计一个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归宿;设计了极有价值的预期效益但无法克服目前仍以“学业成绩”为主流评价标准的教育体制的冲击。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仅仅是一棵幼苗,苗的茁壮成长尚须克服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大量地汲取阳光、水分、养料,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激活机制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