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

2014-10-24 03:04王兵彬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意义独生子女

王兵彬

摘 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然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重视学习分数、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作为“社会中的人”应具备两个方面基本素质,即: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就此,从几方面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心诀。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意义;教育心诀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在不断推进,正值这项宏伟工程实施之际,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就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趋势,联系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浅谈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寄希望于教育,不断给社会输送人才。如今,独生子女的入学率已占到学校在校生一定的比例:据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小统计:2011年独生子女占新生比例41.8%,2012年占31.8%,2013年占40%,今天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独生子女,将成为未来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将继承祖国的建设大业,是祖国的“栋梁”,因此,独生子女教育质量如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就在不久湖南台热播的《变形记》里面,每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家长去深思、反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就是孩子生来是可教的。但往往在“教”和“养”的时候方法失误,以致出现《变形记》里那样有“个性”“思想行为”异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说是“问题”型的孩子,即他们在思想行为上走到了误区。如,父母忙于事业拼搏,没时间陪孩子,用钱去打发孩子,每月零花钱几千元至几万元,导致孩子厌学、出逃、网吧通宵、沉迷游戏、出入歌舞厅、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真是发人深省。真实的故事到了最后是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对自己的言行后悔莫及、泪流满面,道出了真心话:“我不是喜欢钱,我只是用钱去打发时间,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在个别案例中有的孩子甚至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大打出手、粗话暴骂,不讲“母爱”“感恩”,令人出乎意料、震惊。这些案例究其原因,矛头直指向一个——家庭教育有严重误区。不同的教育环境造就不同的孩子,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要在孩子身上做实验,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二、独生子女教育的优、劣势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物质文化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优越性就显得较为突出,优越的条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家庭的高收入。经济条件优越,总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如,请保姆家教、订阅课外读物,购买电脑,给孩子补课,上特长班等,花再多钱无所谓。(2)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由此而知,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具有身体发育好、智力开发好、特长发展好等有利的教育优势。

然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重视学习分数、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作为“社会中的人”应具备两个方面基本素质,即: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淡化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丧失了“人品”,忽略了“生存”,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生活行为问题。包括养成教育、卫生习惯。即孩子不会做该年龄段会做的事情,完全依赖于他人。如,洗衣物、洗澡、做饭等等。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如果孩子永远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那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鹰一样搏击蓝天。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许多长辈都把“爱”变成了“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包办型——学习太忙,生活中的小事长辈们来做吧。满足型——有求必应。视频型——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视线之中,凡事都要跟踪安排。于是就有了“包办型”的长辈,什么事情长辈都包办了。父母长辈代替做得太多了,以致于产生“那是他们的事”的想法。有一事例,婆婆每次总是拿卫生纸替小孙女擦鼻涕表示特关爱,可是有一天婆孙俩却大吵起来,原来小孙女鼻涕流到了嘴也不去拿卫生纸,却在那里低头大叫、大骂婆婆不给拿卫生纸(婆婆在洗东西)。可哀,都快8岁的孩子了,为了一纸大骂,可想而知,如果孩子的事都有家长包办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反应就是:只管张嘴叫,会有人去做。有了“满足型”的长辈,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都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的愿望。有了“视频型”的长辈,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孩子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就看到哪里。孩子洗手、洗脸、洗脚等做什么事都不放心,总觉得孩子做不好,就不知道孩子学什么都有一个过程,不信任孩子。曾经有一个电视报道: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竟然连一双袜子也不会洗,煮饭做菜更不用说,老妈陪着读大学。可叹,真正的书呆子,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爱变成了“伤害”。在多年前也曾有一案例:孩子每天由爷爷陪伴着上学,每次经过红绿灯时爷爷总会提醒:“孩子,红灯亮了。”可是有一次孩子单独上学闯红灯出车祸了,最后心理学专家分析:因为平时孩子大脑接到的信息是爷爷的声音“孩子,红灯亮了”,就会止步。而不是孩子经过眼睛看到“红灯亮了”的信息传到大脑。所以大脑就未发出“止步”的指令。这也是“包办”付出的惨重代价。

(二)社会行为问题。包括人际交往行为、活动时的行为以及应对技能等,这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封闭造成的,如,“自闭症”不懂得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其次是不适应行为,如,攻击行为、招惹、打骂或焦虑、退缩行为,又如旷课、扰乱课堂纪律。或者就是交往的过程中争强好胜,互不相让,不懂得谦让。父母长辈的呵护、溺爱造就了孩子的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有强烈的自尊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尊敬别人,我行我素,持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风范”。据人们抽样调查,98%的独生子女害怕参加锻炼性的活动,也曾有媒体报道:日本的独生子女队与中国的独生子女队进行了一次中日友好的“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中国队的自主能力、生存能力较低,甚至于意志较为薄弱,中途退却,实在令人感叹!众所周知,如今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客观要求儿童少年应具有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承受挫折能力,情感发展健全,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独生子女的特殊教育,作为家长、老师是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了。

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心诀

马斯洛曾说:“人有使自己趋向于更健康、更道德、更美好和更幸福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其全面发展,培养其个性,注重其主动的发展。较之父母对子女影响的零散性、随机性、偶然性,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更具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持久性,老师在儿童心中更具权威地位。据此,当前老师和家长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育人观,让孩子“做主”

常言道:“独柴难烧,独子难教。”从教育自身来讲,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保姆”改变为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器、指南针”,即:把孩子看做是一个小大人,不包办、代替孩子在该年龄段应学做的事情。家长的知识、智慧、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力器”,教育引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让孩子自由发挥、全力以赴、快乐健康地和谐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支持他们参与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社交活动,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艺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提供、创造给孩子学习、锻炼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会、经验而终生受益。家长或教师都应该彻底转变观念,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促使其各方面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1.注重“养成教育”与“人品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要关注孩子发展的整体性。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如,用餐时双脚自然放前,一手扶着碗一手扶着筷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又如,给长辈添饭菜,端凳子,给客人倒茶水。在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培养孩子“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在幼儿园时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吃饭老是趴在桌子上,结果是桌子、嘴巴、衣服、地上到处是饭粒。观察了后发现孩子吃饭不会抬碗,用我们话说就是“家教差”。这就是家长不注重养成教育的结果。也曾经遇到这么一个案例,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在饭后帮助小朋友抬凳子或是扫扫地等,是个“助人为乐”的小帮手。老师、小朋友大家都喜欢她,可是不久她的爷爷奶奶来了,提出不让孩子做这些事,原因是孩子还小。作为老师的我着实吓了一跳:长辈的呵护心理已是“超溺爱”了。殊不知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劳动、合作、分享、助人的快乐”,也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过程,“学”是从小事做起的。孩子能主动积极地“学”已是难得的品质。“学会生存,培养能力”总要有一个过程。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家长也应该有个合理的期望,把“养成教育”与“人品教育”相结合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2.提供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如整理书包,整理衣柜,在家里提供适当的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包办”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一无是处”,而只会“享受”,不会奉献。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困难和挫折也是最好的一剂良药,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困难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让孩子愉快学习。强化孩子的观察力,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真知灼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养成自觉的习惯。

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信任自己的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哪个天才的孩子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好。凡事都有一个学习过程,不要在孩子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给孩子“当头一棒”,抹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正如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鼓励”“赞扬”才是我们长辈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品”。

4.让孩子“找朋友”。歌德说:“人不能孤独的生活,他需要社会。”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们长辈的再多陪伴也代替不了孩子那“趣味无穷、想象广阔”的空间。让孩子多交几个朋友,同时也培养了社交能力,不要让孩子孤独的“虫虫飞”。独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其他孩子都强烈,现代家庭由于生活封闭,往往造成孩子独而不善交往,严重的造成“自闭症”,不与其他孩子交流交往,更不懂得“分享、合作”,因此,父母更应积极为孩子创造友好的朋友“圈子”。让孩子学会热忱、沟通,而更自信。更宝贵的是可以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学会说:“我能帮助你吗?”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真是太难得的品质。

5.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倾听”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这是很多家长难于做到或者是忽视了的。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为孩子“答疑解惑”,最重要的是它是长辈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可以说“把握着长辈和孩子心的距离”。可是有的家长往往用这样的态度“不要说了,烦死了,说了好多遍了”“我太忙了,下次再说”,结果和孩子的距离越拉越远,最后“无话可说”,感叹“不懂我的孩子”。其实是长辈在疏远了孩子,天下孩子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呢?当然“倾听”也要有策略。首先要尊重孩子人格,与孩子站在一个平台上,态度切忌居高临下;其次把“关心、专注”的态度送给孩子,切忌说扫兴的话。最后一定要给予孩子鼓励,“你的做法真棒”或者你不支持孩子的想法或做法,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切忌侮辱性的话语。

教育是从“零”开始的,作为长辈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占安.邓小平理论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教育意义独生子女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