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文摘

2014-10-27 06:43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民族管理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195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增长速度和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均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韩国。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过65年的发展,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由“微不足道”到世界第二。

(摘自人民网)

中国的发展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9月24日,来自“世界工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阿里巴巴不仅成就了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也一举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亮点之一。从单一失衡到百业兴旺,再到提质增效,65年来,中国经济不仅从小变大,也正在由弱变强。

65年来,我国制造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工业品都不能制造,但此后“中国制造”挺起脊梁,钢铁、水泥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逐步跃居世界第一,劳动生产率、能源利用率也得到稳步提高。特别是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中国制造”正实现门类由单一到齐全、水平由低端向中高端、产品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

65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严重短缺。而现在,我国形成了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壮大。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跑赢第二产业。中国正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成长为制造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

65年来,我国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正趋向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而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经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新的地区战略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方兴未艾。

(摘自《人民日报》)

法治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2014年9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立法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批社会高度关注、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立法工作已被提上日程。

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大幅削减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审批一律不再实施……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得益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得益于法治政府建设10年不懈的努力。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谋划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大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和显著内容,中国开启了整体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更加明晰。

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制度,把青少年学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经过近30年的全民普法,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摘自新华网)

我国百姓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6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6年。

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经过65年建设,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海陆空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移动电话用户近12.3亿户。2013年末,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18亿人,成为网民人数第一大国。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生活变化翻天覆地。看就业,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52年末增长2.7倍;看收入,201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7602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2124倍,年均增长24.5%。

从相对落后到全面繁荣,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至2013年的9.5‰。我国不仅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也成为举世公认的科技大国。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847亿元,比1995年增长33倍,参与研究与试验的从业人员位居世界第一。

(摘自《人民日报》)

内蒙古:打造民族团结的亮丽风景线

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提出了打造民族团结风景线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内蒙古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继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命名活动,到2017年建成100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蒙古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民族宗教蒙古语言文字法制化建设步伐。加快出台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出台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大力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2014年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旗县。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跟踪管理、监督检查,把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将12个盟市所在地和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率先纳入城市民族工作试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增强同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至2013年,民族八省区(包括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地区生产总值从15706亿元增加到64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330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增长了5.34倍,年均增速26%。城乡居民收入从8836元、2277元增加到22699元、6579元,年均增长13%、14%。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绝对差距仍在拉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地区面临的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既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双重任务,又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矛盾,还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双重压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才能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强调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要瞄准薄弱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安排部署,制定出台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确保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自《中国民族报》)

政府要依法有效管理宗教事务

当宗教表现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宗教财产的时候,就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会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时候政府就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除了我们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之外,就宗教领域来说,最重要的是2004年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的规章,这是我们的法律依据。所谓管理主要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把握住这个四项内容,我们的管理就能够到位。这里需要注意,“管理”很容易被理解成限制,其实不是的。这个要旨当中第一句就是保护合法,保护合法是我们管理的任务,而且是第一任务。我们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方法也要创新,要和新的情况相适应。这种创新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通过明确管理的区域来使这种管理进一步的具体化和细化。今后涉及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宗教事务由国家宗教局这个系统依法管理。宗教团体、宗教事务当中还有一部分,比如涉及到城市规划问题、慈善事业问题、养老退休问题,这些问题就要由政府的其他部门根据他们的社会责任来分别管理,实行共同管理,使这个管理更加细化,更加有效。还有一部分事务是属于纯粹的宗教团体内部的事务,这主要由爱国宗教团体承担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宗教团体的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也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分解,明确各个领域管理的主体和责任,使我们管理变得更加有效。(摘自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 丹

传承好民族文化基因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表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命力之旺盛、内涵之深厚、包容性之宽广。尊崇理解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先秦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是滋养当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丰厚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营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固本培元工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不断丰满,但不能弃之不理;可以逐步优化,但不能断裂切割;可以古为今用,但不能以今非古。

传承好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孔子和儒学。马克思主义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根基、思想渊源,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始终是民族发展壮大的宝贵财富。没有根就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我们承认,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有历史局限,存在着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今天的要求是,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摘自人民网)

猜你喜欢
法治民族管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MINORITY REPORT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传承 民族 文化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