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经典 沐浴书香

2014-10-27 06:38茹群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孩子教师学生

茹群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并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一、初识经典,让孩子喜欢阅读

教师,自古以来就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能。但如今,教师要做的并非仅此而已!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你的课堂才能灵动起来,具有生命力。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要从长远出发,我觉得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多阅读!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有那么多的国学经典,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多接触这些文化,多食这些“精神食粮”,相信我们的孩子对文字、对阅读会有越来越深厚的兴趣,语文学习也会如涓涓细流,润泽我们的心灵。

1.唐诗宋词,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正因为它的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唐诗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初始阶段,我们只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地读,引导他们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情感。

2.国学经典,感悟一种教育情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许,你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外听到充满稚气的朗读声。不错,它们作为我国的国学经典,早已被语文教师列入孩子们的第一本阅读书目,放进了班级书架,放进了孩子们的书包。早自修时,伴着窗外射进来的缕缕阳光,孩子们美美地读着它;课间,作业完成了,孩子们又拿出它,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朗诵着;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还在背着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它一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书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是非善恶、学会了感恩父母、懂得了为人的基本道理。读着它们,孩子们慢慢懂事,慢慢成长。从一、二年级的《百家姓》《千字文》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一路走来,他们阅读着,快乐着。

3.四大名著,见证一种历史变迁

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其中的人物更是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如果真要把这几本名著一一看下来,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的。所以,在看《红楼梦》之前,我精心设计了一节导读课,以“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作为重点的阅读内容,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之后,还让学生了解此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蕴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教师边引导,边和孩子们一起读,原本很难读的名著没多久就被大家“攻克”了。在此基础上,学生接着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二、走进经典,让孩子期待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较之单纯说教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典阅读,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学作品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在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1.课前导趣——以情激趣,以趣诱知

五年级下册,学生再次接触到了宋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读着读着,一幅幅清新、朴实的农家生活画面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我知道,他们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上课伊始,我这样引导:孩子们,今天大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的一户农家小院,那儿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茅草屋,那一家人的生活是如此恬静、如此安逸,想去看看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美妙的课堂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2.课中延趣——举一反三,情知合一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壮丽景象。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读读全诗,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请学生说说“挂”字的近义词,再进行比较和体会。然后质疑:李白为什么用“挂”而不用“流”或“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但始终没有领会。这时,再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涌而下,犹如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胜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逼真的画面,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意境,相信学生的精神也会因这奔腾不息的庐山瀑布而振奋。

3.课后留趣——内外结合,兴趣盎然

四大名著在我国一直备受青睐,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小学五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材料。《西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如此优美的文字,孩子们读得不亦乐乎。

文章结尾,因石猴为众猴寻得“水帘洞”这一安身之处,得到众猴拥戴,称作“美猴王”。学到这儿,一个顽皮、机灵、勇敢的猴王形象跃然纸上,深受学生喜爱。这时,我顺水推舟,说道:“这个故事,只是《西游记》的一个开头,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魅力可不仅仅在此哦!像‘大闹天宫‘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等,都是不朽的名篇。如果大家想看,我们何不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经我提醒,中午图书管理员就为大家借来了《西游记》,一拿到手,都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三、享受经典,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是一种兴趣,是一种情感的沉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这就要求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拓展阅读。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的“身先士卒,引领示范”。当每一位教师都津津有味地阅读时,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拿起书本,和老师一起静静地阅读。

1.同背经典——让书香弥漫教室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经典文字,当然要数古诗词了。小学高段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积累,都已经记住了许多的诗词。除了朗读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如果教师与学生同背经典,学生的背诵热情便容易激发了。早自修,教师可以先带个头,背上两句,学生接着背;阅读课,除了学生自由阅读外,也可以穿插一些诗词的背诵;班队课,也可以设计相关内容,对部分整理和归类古诗词进行复习,采用小组竞赛的办法,背诵古诗。师生同背经典,打开万卷奇书,接通千年历史,相信,经典之精髓定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2.同读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阅读名著需要潜进心去。但不要说是学生了,就是成人有时也很难耐心埋头于一本名著的阅读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同读名著,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榜样。我校的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读《战争与和平》,一开始她就告诉学生:这本书非常难读,老师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用了很大的毅力,才断断续续读完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耐心和决心,最好不要选择这本书,不要去吃这个苦。教师的这招“激将法”果然灵验,班里竟有一半学生通读了这部作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该教师不断地穿插着选读一些片段,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终于扶着学生读完了该作品。

五年级下册,编者为孩子们安排了一系列的经典阅读作品,特别是第七单元的“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单元学习结束,孩子们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还是念念不忘,记忆犹新。于是,我们又借来了《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由此,大家感觉到时光是如此短暂而又美好!

3.亲子共读——让书香飘满家园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的第一场所。“亲子阅读”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班级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以来,家长们大力支持,买书、读书已形成习惯。施喆家长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静地与孩子共同阅读,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轻松享受着陪孩子读书的那份幸福。”吴晨栎家长说:“在和女儿一起阅读的同时,自己仿佛也回到了少年时代;因为阅读,我们母女成了一对好朋友。”能够亲子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为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

猜你喜欢
孩子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