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媒体整合——以《海西晨报》为例

2014-11-03 01:55蔡立荣
中国记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晨报海西灾情

□ 文/蔡立荣

(作者是《海西晨报》采访部副主任)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当前,媒体作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面对突如其来使市民措手不及的自然灾害中,只有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交叉产生的媒体效应才能正确引导民众在灾情面前感受城市的温暖和爱。

2013年5月16日凌晨,特大暴雨突袭厦门。暴雨在短时间内几近淹没了大半个市区。面对严重灾情,《海西晨报》编委会组织人员统一调度,立即成立“应急报道小组”,在各个部门负责人的指挥下,报社成员迅速行动,协同作战,打响了同城同题新闻竞争大战。

《海西晨报》在此次灾情的报道中,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是“快速”。当日凌晨两点左右,夜班人员结束编版任务后,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厦门道路积水严重,本想回去重新调整版面,但想到此次灾情重大,没有接到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担心把握不准。然而面对不断泛滥的暴雨和自身肩负的新闻媒体人责任,夜班人员立即打电话通知采访中心值班主任。在值班主任指导下,报社迅速组织一支“娘子军”(采访中心值班的记者基本都是女记者),集文字、摄影等各路记者,不顾风雨深入受灾城区进行采访报道。报道以厦门的四横四纵道路为主线,在夜间采写和拍摄了大量鲜活、富有感染力的稿件和图片,为第二天的报道做了充分准备。

当晚品牌数字部门值班人员监控到互联网上对暴雨灾情的热议,及时策划并且转发了“娘子军”的成果,第一时间抢占微博、微信等重要平台头条;而后发行中心投递人员冒雨送报,保证了次日报纸安全送达到订户手中。

二是“正能量”。在这次报道中,《海西晨报》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第二天早上,报道小组专门开了协调会,对一线采访记者做了具体要求,让记者们要尽量寻找灾难现场中万众一心抢险和舍己助人的典型。5月17日,《海西晨报》共推出7个版的抗击最强暴雨特别报道,详实记录了暴雨受灾情况,尤其突出了抗击暴雨中的正能量事例,如军警出动千人帮助800多人转移、男子被困9小时被军人救出等事件。其中特别是服务性的文章,《海西晨报》更是不惜版面进行报道,而对一些所谓的负面新闻进行了低调处理。在报道实情的同时,文章也对暴雨灾情进行了深度反思,获得了上级领导、新闻同行和读者充分肯定。

三是“整合”。

第一,整合天气状况,解释灾情。读者对这次的深度新闻报道,最想知道的就是灾情的总体情况和暴雨突如其来的原因与后续天气的状况。《海西晨报》在17日A4、A5、A6版分别用了《雨情分析 今后三天仍有阵雨》《救援给力 800居民紧急转移》《含泪抱拳 谢谢你们来救我》一组报道,分析了这次雨势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预告了最近几天还有阵雨的信息,为读者及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解答了一些疑问。也传播了这个城市的“正能量”。

第二,整合灾情信息,服务市民。

如17日A7版的《今天出行 最好避开这些路段》这组报道,披露了多处道路被损的情况,温馨提醒市民避开这些道路。更值得一提的是制作了一幅道路“积水图”,用图片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使市民一目了然。如17日A8版《爱车泡水 专家教您怎样理赔》《看仔细 这里有你的车牌吗?》和《厦门警方昨晚在路面拾到多块车牌》等相关图片报道。除此之外,17日晚上报社编委还专门派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灾后的生活和心里感受。

第三,整合灾情状况,适时追问。严重涝灾是如何造成的呢?海西晨报社记者采访了相关市政部门,市政部门也通过《海西晨报》这一传播平台为市民作出了很好的解答。如《三问排涝 未来如何应对暴雨》《市政工程回应:随时巡查,一有积水就要排涝》,详细阐述了岛内外63个易涝点;还有后续《地下车库 为何被淹的总是你?》的报道,提出了暴雨带来的问题,为市政和百姓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四:整合新闻图片,再现现场。此次报道中《海西晨报》总共采用39张图片,绝大多数是摄影记者冒雨拍摄完成的。这些图片很好地再现了现场,让读者看到了灾情的严重性,看到了火速救援的感人场面,体会到了灾情中弥漫的关爱,也看到了市民灾后的生活片段。这些选用的图片以“温馨”“感人”“有情”为主线,让读者从图片中真切地感受到在“厦门大家庭”的爱。

猜你喜欢
晨报海西灾情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未来的晨报
5个人 50万粉丝 500万营收——都市晨报微信号是怎样炼成的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