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吟世情,丹青约黄昏

2014-11-03 04:52
创作评谭 2014年6期
关键词:景德镇教授作家

叶青(江西省文联主席,著名评论家):

胡辛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为我们江西文坛不断地带来惊喜,带来荣誉。她的创作,有38本之多,真可以叫做著作等身。她的富有特色的创作,给我们江西文坛增添了一片光辉。

胡辛教授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关注了方兴未艾的广播影视艺术学这样一个领域。她带领的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点,作出了开拓型的贡献。

作为作家,作为教授的胡辛先生又如旋风一般进入了画坛。她的美术创作,可以说是从临摹到创作,从花鸟到山水到人物,从纸上绘画到瓷上绘画,从釉上彩到釉下彩,她的创作领域如此之宽泛,如此之广阔,表现出她一贯的行事风格和艺术激情。她的如此之丰富的艺术创作,不能不令我们震撼。胡辛先生如此执著的艺术创作激情,不能不令我们折服,我们为她感动,为她祝贺,为她喝彩。

胡辛先生的文艺创作可梳理出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一条是对于江西丰厚地域文化的深厚关注。这种关注实际上是她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敏锐的感悟和把握。

看看我们的胡辛先生,年近70,仍然保持着如此充沛的艺术激情和如此令我们神往的青春魅力。艺术的确是能令人青春永驻的事业。

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47年来,胡辛教授始终“以学生为本”,兢兢业业在教学第一线。1990年代始,双栖中文影视,并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为南昌大学影视学科的发展鞠躬尽瘁。校园青春剧《聚沙》和《沙之舞》为高校“自编自导自演自摄制”长篇电视连续剧创下了新纪元。胡辛教授始终立足于“南昌、赣州、景德镇”这三方厚土,用笔墨笔影像描绘了对这方水土的深情。古稀之年,又另辟蹊径,纸画瓷画并举,迎来了她的“第三度春”。

王林森(原江西省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画家):

看了胡辛教授的回顾展,非常震撼。胡辛老师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很了不起的教授,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和学习。

她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华丽转身,第一,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多年来教书育人,从事文艺创作,有很多东西撞击了她的心灵,需要她通过另外一种形式——绘画把它表现出来。第二,我十分佩服她的大胆,你看她的国画,瓷画,釉上彩釉下彩,每一幅从构图到用色,从用笔用墨到用陶瓷颜料,都非常大胆,毫无拘束。有一句话叫做“人生老大需肆意”,这是她的大胆。第三,我十分佩服她的激情,从当作家到搞影视到绘画,她的每一步都充满激情。没有这样的创作激情,她是产生不了这么多作品的,也没有这样的成就。人生就像一条线,关键就在几个点。胡辛老师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转折点,都非常漂亮,非常精彩。

卢正大(景德镇市副市长):

胡辛老师执教47年,她的执教生涯起步于我们景德镇,从兴田、石岭、一中、四中,到乐平的为民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她的成名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就寄托了这样的思绪。她的绘画像她写书一样,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特别留意了她题为“莲子已成荷叶已老”这幅画,这里面倾注了胡老师的心血和感情,还有独特的思考,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所以,我相信胡老师在丹青、陶瓷的路上也会越走越宽。在景德镇举办回顾展,更有它的意义。

黄宾堂(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

31年前,胡辛老师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崭露文坛,高举高打,在文学如岩浆喷发的黄金年代,在高手如林,竞争如炽中,一举夺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桂冠,以后一路走来,在文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留下了数百万字,精神丰厚、充满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精神产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胡辛老师之所以一直抱有痴心如火的创作状态,与她深深眷念脚下这片乡土密切相关。胡辛老师是有根的人,她的情感、思维、价值认同、文化特质,以至于她的激情爆发点,都源于江西这片生她养她的丰沃的红土地。善待自己的故乡,她会回馈五座金山,有故乡根脉的人,创作上最有耐力,走得最远。诚如胡辛老师所言,在流变与永恒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中,留住我们的根。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著名评论家):

胡辛先生的《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从文学史意义上来考量,它首先开辟了女性写作的先河。她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来关心女性的命运。

同时这篇小说开辟了知识分子写作的先河。她用一个知识分子写作的方式,来理解笔下的人物,笔下人物的命运。

这篇小说第三个文学史的意义就是,她开启了中年写作的一个先河,让我们慢慢发现有一个中年写作的概念。

见到胡辛老师,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想起王蒙先生的小说《青春万岁》。

徐忠志(《文艺报》总编室主任):

我与胡辛老师相识整整15年了。

我认识的胡辛,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带有深厚江西文化底蕴的享誉文坛的小说家、传记文学作家、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她1983年即以《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并为文坛所熟悉。尔后,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小说、传记文学、剧本等相继问世,引来了文学界无数钦羡的目光和广大读者真诚的激赏。

胡辛曾说过:“行千里,走万里,还在江西的怀抱里。”她对江西的爱是深沉的,浸入骨髓的。一部《蔷薇雨》,写尽了她对故土南昌的无限眷恋和感伤,挽留了业已逝去却难忘记的古城风韵。《陶瓷物语》表达了她对千年不息的陶瓷文化的礼敬和沉思,是对瓷都景德镇有温度的书写。读胡辛的小说,我们会感到她笔下的人和事,就是她的生命本身,就是生命能握住的那些时刻和事相。她并不畏惧文学的艰涩和孤独,她总是要用思想穿过生活的现场。其叙述如同养心的经诵,体现出胡辛独特的睿智、深刻、博大气质。人们常以为,女性作家的长处只在于细腻和绵柔,但胡辛的作品却总能以理性和思辨取胜,将女性独立意识和女人宽厚之爱融洽一处,不乏艺术的激情,智者的哲思,灵魂的拷问,更重要的是每每能够实现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对话。从这一点来讲,胡辛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正是她作为作家的思想深度、艺术眼光、文学素养,成就了她在其他领域(如绘画、陶瓷艺术)的不俗,我们今天看到的胡辛艺术展,也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位几十年来对艺术执着追求、对文学虔诚如初、对传道不知疲倦的人,一位早年成名、著作等身,却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依然葆有率真个性和高洁灵魂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李菊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出来的时候,我激动了。今天再次激动!我们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们见证了她的丰功伟绩,她是我们江西人的骄傲。作为她的同学,我很自豪。

有一个疑虑,怎么一夜之间,作家就变成了画家呢?但是,苏东坡有一句话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腹有诗书气自华。大作家胡辛,她画画,是地地道道、道道地地的文人画。文人画画,画中有文,画中有理!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脊梁,知识分子因为有知识,就有担当,因为有知识,就有胸怀。孟子说,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汉朝的王符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德义、明智、学问,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同学们、朋友们,你们想成为胡辛这样一位用人生去追求幸福的人吗?那么,你们就学习吧!那么,你们就求索吧!你们想成为真理的门徒吗?那你们就探索吧!你们就用你们的生命和智慧去追求吧!

侯秀芬(原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11年前,我为胡辛创作20年写下了《红土地的青枝绿叶》。今天,青枝绿叶已然繁花似锦,硕果累累:38本书,连续三届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荣获“中国十大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称号。暮年岁月,淋漓墨香,画笔绘出另番天地。而胡辛还是那个胡辛。福克纳“写家乡邮票大的地方”已成为她的潜意识。南昌、赣州和景德镇是她写作生命中的三座城。

在胡辛的38本书中,有8本为作家出版社出版,也就是在作家与出版社平淡又不无仓促的来来往往中,流逝的30余年岁月印刻了胡辛风风火火的身影。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胡辛从未大红大紫过,也从未被人们所忘却。创作31年,这是她的第一次回顾展和研讨会,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吴迅(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著名国画家):

胡教授是个多奇的艺术家。虽然回顾展分量是她的文学,但毕竟展览占得面积最大的还是画,还是瓷。今天早晨进展厅一看,我就两个字:惊愕!仔细看看,展览中很多作品来自生活,这样的作品是有生命的,会打动人的。尽管有的画面上可能有些稚笨,但恰恰“稚笨”是很多艺术家追求的老道,好多大家到了晚年,炉火纯青时就是很“笨”,他要返璞归真要返还童趣,追求这种纯真的清纯的干干净净的境界,这才是画之真谛。胡辛教授的画应该属于文人画,文人画实际上是讲究不求形似,只求意境,随意挥洒。她的画,不辱画笔,观之有理,处处是奇招,不是说招招必中,但十中八九,她的画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有些地方是别人不敢这么做的,蔡超就说这跟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系,有积累有修养,才能言之有物,才能笔下有神,它可以很随意,但是绝不空洞,她的画就是这样一个感觉。她的画都有故事,尽管有些地方按着纯粹的学术来讲有些功力不到的地方,但是她的长处也恰恰在这,不为其左右,她是任意挥洒,为情所移,让看画的人情不由衷。她有几张画特别有意思:有一幅“云想衣裳花想容”,很老辣,很稳重,为情所动的东西总有动人之处。还有一幅“巍巍井冈亦秀”,这张画应该是很成熟的。

黄河浪(景德镇学院中文系教授):

作为老同学我想回顾胡辛在景德镇的经历,这样有助于大家了解胡辛教授创作的成果、来源。《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跟她在兴田的坎坷经历有关系,这也促成了她的作品阅历丰富,从景德镇到南昌一路走来,对人生的感触也比较深刻。她在景德镇只待了八年,你看她在景德镇写了多少东西!她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白色土情结”占到她小说的相当大比例。《昌江情》《禾草老倌》《瓷城一条街》《地上有个黑太阳》,长篇小说《陶瓷物语》《怀念瓷香》,还有大量写瓷都的散文。一个不是景德镇的人,写了这么多有关景德镇的作品,我是有感于胡辛对景德镇的贡献的。

胡颖峰(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教师是有三重境界的。一是教书匠,一是名师,一是人师。我觉得胡老师是最高境界的人师。她独具慧眼,含英咀华,人格高尚,宽容练达。非常有爱心。在她身上显示出一种很强大的教育力量。她对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和艰辛,她都非常热爱她的学生,跟学生都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无价无求,是支撑学生立志成人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且,弥漫深远,永不消逝。

第二,我要表达我对胡辛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敬意。胡辛老师从发表她的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开始,到今天,她从来没有停过笔。她在文坛纵横31年。今天我看到的画展,也感到一种震撼,这些东西它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她是在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她这一辈子不变的女性主义,表达她对故土和生活的热爱,她持续创作,勤勤恳恳,而且很泼辣,率真。显示出一种丰沛的创作能量。她对艺术的追求,既无愧艺术的庄严也无愧艺术的崇高,是人格和风格的合一。

第三,我要表达对胡辛老师作为一个杰出女性的敬意。胡辛老师,是新世纪最具代表的女性作家之一。中国任何一本关于女性研究、女性研究史的著作里面,一定要提到胡辛老师。她的创作脉络是清晰的,跟世界女性思想潮流也是不谋而合的。

第四,我要表达对胡辛老师作为一个长者的敬意。时间是一种沉淀。有了时间的沉淀,就有了一个生命的厚度,也才有了一个心灵的深度。

回顾展不仅仅是胡辛老师个人的展示,还是呼唤大学里缺失的人文,呼唤对人文的尊重。她倾其一生发展学生的内在的价值。和胡辛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那种快乐是持久而且真实的 ,一直都温暖着我们。

温燕霞(江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家):

胡辛老师是我们敬重的前辈。在女性写作方面,她在江西起到了引领作用。

江子(江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

1980年代江西出现了胡辛等等一大批人,他们在文革以后以非常优秀的作品贡献给中国文坛,开辟了当时江西文坛的一个高峰。

一个文学家,回到故乡,回到她创作出发的地方,回到她最初执教的地方。同时写瓷画瓷,从这个角度说,是寻觅灵魂的故乡。作为作家的她有丰沛的内心。我们怎样来建设内心丰沛的精神体系?我们胡辛老师,她一个人就把几个行当全干了,而且干得风生水起,非常漂亮,这让她到现在为止,七十岁年纪古稀,都一直毫无老态,因为她内心有非常丰沛的精神世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包括以后的写作者,非常需要学习的。

吴远征(景德镇学院副教授):

胡辛老师以浓厚的人文精神和过人的勤奋在小说传记影视文学和理论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陶瓷文化传播方面,胡老师更是有功之臣。

她有自甘淡泊的隐士精神,她有逐鹿者不见山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有卧薪尝胆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她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真善美的张扬和提升,给我们很多启发。

周思中(陶瓷学院教授):

作为画家的胡辛给我一个全新的感受。胡辛教授从教从文还从艺,我觉得她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人格。她为什么才华横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热爱生活,非常热爱江西这方水土。可以说她的创作她的思想都跟景德镇有种血缘关系。景德镇是她创作的源泉,她把这种资源跟她的情感,还有艺术感觉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我看她的陶艺作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她对于艺术的敏感和强烈的爱,所以特别有感染力。尤其表现在她对青花、釉里红还有颜色釉有机地融合组成的山水画中。

陶瓷是立体的空间的展示,胡辛教授的作品有一种天生的装饰感,构图都非常饱满,这是一个陶瓷艺术家难得的一种素质。胡辛教授的陶瓷作品有思想,可以看到真情实感。她的这种才能,一定是吸取了丰富的人生经验,灵感诞生于丰富的生活土壤。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她)的素质一定是综合的。胡辛教授在70岁的年纪,还能有那么大的成绩,印证了艺术的生命常青!

猜你喜欢
景德镇教授作家
作家谈写作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的家乡景德镇
我和我的“作家梦”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