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渡尽劫波

2014-11-04 07:13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鸣沙山月牙泉敦煌

□ 熊 敏

月牙泉渡尽劫波

□ 熊 敏

鸣沙山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的一处旅游胜地,当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让我对月牙泉有了向往,期盼有一天能亲临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风采。正是秋季好时节,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鸣沙山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有“沙岭晴鸣”之称。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鸣沙山环绕下的一弯清泉——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她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其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岸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月牙泉掠影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当地老百姓自称这里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直到1960年前,这里的泉水都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说,1973年,“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阶段,杨家桥公社月牙泉村在月牙泉小泉湾开出几十亩“大寨田”。为了给“大寨田”浇灌,使用两台抽水机,从月牙泉里抽水。因为抽水过多,致使南岸崩塌。此后,使用一台抽水机给“大寨田”提供灌溉用水,时间长达一年半之久,造成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毕竟,千百年来,月牙泉和鸣沙山就相伴而存在,可以肯定,如果这里没有了月牙泉,只剩鸣沙山。那么,即使它的五色沙子发出多么动听的声音,它也缺少了灵性,它的知名度、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必将大打折扣。

因此,上个世纪末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而当时最为急迫的,就是了解月牙泉形成的原因。

关于鸣沙山月牙泉的成因,有许多神秘传说流传,许多年来,为解开这一神奇景观的构造之谜,也有一些从科学角度进行的推测面世,对于月牙泉的形成,前人曾有“上升泉”、“断层泉”、“风成湖”、“基岩裂隙泉”、“沙漠地下水溢出泉”、“古河道残留湖”等六种说法,由于缺乏充分的资料和专门性研究,因此,对月牙泉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没有形成科学的定论。从1997年开始,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的地质专家们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月牙泉进行了专门性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终于解开了月牙泉的形成之谜,从此揭开了月牙泉神秘的面纱。他们认为,月牙泉的形成由以下条件构成:一是地质结构与空间条件。第四纪以来,由于敦煌盆地不断沉降,从而在盆地骨形成了一套厚度巨大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根据钻探揭示,月牙泉一带第四系厚度在650米左右,这种结构单一、厚度巨大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无疑为泉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贮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二是地形、地貌条件。月牙泉东有西水沟,西有党河,西水沟与党河在长期的水流作用下,将上游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至盆地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以沙枣园和西水沟为轴心的两大块冲洪积扇地形,在两大冲洪积扇之间,由于堆积物较少,则形成了一低洼地形——扇间洼地地形。而洼地的中心正好是月牙泉的分布位置。党河与西水沟扇间洼地的形成,实际上为月牙泉的形成提供了有种的地形条件。三是地下水环境。月牙泉域地下水环境的变体主要与敦煌盆地的水文条件有关,从水文条件来看,党河是敦煌盆地唯一的河流,也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党河水库修建前,党河河水处于自然径流状态,河床长年有水,地下水能接受河水汗流满面不断的补给。因此,在天然状态下,区内地下水的水位在空间上的分布普遍较高,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高水位的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的地下水通过地下水径流,在地形较低的扇间洼地溢出,就形成了月牙泉。四是风力地质作用。所谓月牙泉是因其形态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这一独特地貌的形成,又与区内内力作用对其周边地形形态不断修饰有一定关系。第四纪全新世中后期,气候渐趋干旱,风蚀风积作用加强,人作用使月牙泉南部及其周边堆积了大量的风砂物质,在地貌上形成了一向南部弯曲的弧形沙丘,风蚀作用使沙丘环抱的内湾部分洼地不断加深,这种风各与风蚀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鸣沙山和月牙泉这一独特的沙泉共处的地貌形态。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专家们认为,月牙泉为什么能历经千年不干?这与其下部特殊的古地形条件和地质结构密切相关,较低的地形条件和松散的地质结构是月牙泉形成的基本条件,而较高的区域地下水位是月牙泉溢出形成的必备条件,也是月牙泉千年不涸的基本保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该地区地下水整体补给量产生变化,区域水位下降,即使有很好的储水构造,月牙泉也会干涸。

2007年初,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这一工程已于2008年5月完工,月牙泉水位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随着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部分投入使用,月牙泉水位不断回升。敦煌月牙泉再生“子泉”,出现“三泉相依”奇观。

有专家表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得到回升,维护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

如今的月牙泉美景重现,走近这里,沙漠驼铃清脆悦耳的“叮咚”声,声声入耳,如同仙乐。今日的月牙泉,仍然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那一潭碧水,就是她那明亮的眼眸,那茂密的绿色芦苇就是她长长的睫毛,那四周金色的鸣沙山,就是她诱人的眼皮了,成天忠实地保护着她。

但是,自然美景的保护,离不开我们人类对其的呵护,月牙泉已经安然存在了至少2000多年,要让这一自然美景永放光华,我们人类再也不能对其不合理的蹂躏和践踏,而只有极力保持、维护泉水与沙丘的平衡现状,也许才是我们现在必须做好的事情。

猜你喜欢
鸣沙山月牙泉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和它的“兄弟”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远眺月牙泉
鸣沙山
鸣沙山
游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