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的交响

2014-11-05 15:56李坤
当代贵州 2014年24期
关键词:云台山喀斯特景区

李坤

初秋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

站在施秉云台山印斗阁的观景台上,眼前沟壑丛生、奇峰矗立,奇特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映衬在青山绿水间,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耳边溪流淙淙、鸣蜩嘒嘒、松涛阵阵,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云台山景区位于施秉县城北部十余公里处。今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云台山为主体的“施秉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让施秉原本重点打造的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的云台山-杉木河-黑冲景区更具含金量。

一张响亮的世界名片

施秉喀斯特完全包含在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和杉木河水源涵养区内,其总面积282.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02.8平方公里,缓冲区180.15平方公里),以峰丛峡谷喀斯特最为典型,是全球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最为典型的范例。

早在2008年,施秉就踏上了申遗之旅。当年7月11日,云台山景区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地之一。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科考专家前往考察,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这里,有坡陡谷深的峡谷、绵延起伏的山峦、险峻的脊状山岭与奇特的柱状峰丛,加之完好植被和终年云雾缭绕,反映了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生命记录、地貌演化、地貌形态、自然地理特征。

据专家介绍,施秉喀斯特发育是在5.7亿年的古老白云岩岩性基础上的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保存了完好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质地貌、洞穴、地下水网系统和生态系统,丰富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类型,在“中国南方喀斯特”谱系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国际著名喀斯特专家史密斯考察后曾高度评价,施秉喀斯特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施秉喀斯特的加入将更有利于全面理解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地貌多样性。

不仅如此,景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宁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的高等植物中,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动植物分别有41种、2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有35种、15种,物种资源极其丰富。

熊康宁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是对野生生物实施就地保护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这张名片,施秉旅游业正持续升温,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幅宏伟的旅游蓝图

未拿到“世界自然遗产”这个金字招牌之前,人们更多记住的是施秉杉木河的水。每年夏秋两季,无数游客前往体验“矿泉水上的漂流”,使施秉获得“中国漂城”的形象定位。

“过去单独依靠漂流发展旅游,事实上造成了施秉过去的旅游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施秉旅游局局长舒忠平告诉记者。

如今,施秉抓住重大机遇,摒弃过去“一水独大”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施秉喀斯特的品牌效应,山水资源并重,将原先“中国漂城”的形象定位换成“奇山圣水、灵秀施秉”,并对未来旅游发展思路进行整体规划,一张宏伟的旅游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百年大计,规划为先。与同济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的《施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炉,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施秉旅游发展没有统一规划的历史。

规划指出,将“一城三区”(县城、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舞阳河景区)进行整体包装,按照标准全力做好施秉杉木河创建国家3A级景区和云台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充分利用杉木河景区、舞阳河景区、县城区水资源,开发好配套旅游产品,并集中力量将云台山景区打造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发展旅游,不能只是让游客“上车睡睡觉、下车拍拍照”,需要赋予深度体验,使游客留得下,住得久。

为此,施秉加快由观光旅游向参与、体验、度假的复合型旅游模式转变,构建以休闲度假、施秉喀斯特风光、民族文化体验为特色多种主题、多日游的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云台山景区资源丰富、空间广大、城乡互动的特点,开发四季游、夜间游、重复游等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与游客体验。

规划建设集文化体验、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展销、科技创意体验、特色饮食文化体验,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管理中心、景区展示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饭店、商务酒店及乡村旅馆,形成高中低档位的服务接待点,不断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随着余凯高速等外部交通逐渐贯通,凯里黄平机场正式通航,高铁时代即将来临,施秉着力创新旅游合作模式,联袂邻近景区实现抱团发展,在提升知名度和旅游综合效益上实现“共赢”。

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为引领,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培育“一山(云台山)、一水(舞阳河)”为核心,“一城(施秉县城)、一寨(西江千户苗寨)、两镇(镇远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平旧州古镇)”为依托的贵州东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构建“雷山—凯里—西江—施秉—镇远”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城镇为互补的一条精品旅游环线;

合作构建“广州-凯里黄平机场(施秉)-贵阳-桂林-昆明-曼谷”世界级的国际旅游线路,积极与周边省区联合推介跨省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开拓入境客源市场。

山与水的碰撞,在施秉大地上正上演一场激越的交响。

一个矢志不渝的坚守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是云台山景区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保护好施秉喀斯特的生态环境是构建云台山景区最大的红利和机遇,也是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施秉县委书记彭世平说。

实际上,从2008年全面启动申遗工作起,施秉就特别重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配合申遗,城关、牛大场、白垛、马溪等4个乡镇都设置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通过明确专人保洁、层层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切实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对遗产地村寨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清运,同时还设立了景区资源保护点,并与各村寨签订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责任书,每年进行评定,对先进的村寨、自然资源保护积极分子进行表彰,最高给予5000元的奖励。

“施秉自然遗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矢志不渝地守住青山绿水,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们的旅游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副县长陈国胜告诉记者,“今天的施秉已经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且子孙后代也将有机会看见这些大自然留下的宝贵财富。”

站在新的起点,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

——通过设立施秉县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建立以遗管会执法大队为执法主体,公安、工商、国土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强对景区的日常巡逻和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从源头上制止破坏水体资源、植被、开山采石等违法行为,使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一个集科学观测、环境监控以及信息统计发布为一体的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站,实现遗产地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

——争取省、州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探索解决景区资源保护与群众生存发展等矛盾的有效措施,争取世行项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财政“一事一议”等资金,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改变景区群众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施秉喀斯特的破坏。

——加快《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的立法进程,全力推进施秉喀斯特生态保护的法制化,增强依法保护施秉喀斯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我们将更好地保护这片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云台村牌楼冲组组长庞秀模深有感触。如今,由他带头组建的森林防护队和环境卫生整治小组,时常穿梭在申遗区域内,自觉自愿地对环境进行维护。(责任编辑/付 松)

猜你喜欢
云台山喀斯特景区
登云台山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云台山景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落石运动轨迹研究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
穿越喀斯特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