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正畸与普通正畸患者错牙合类型的比较

2014-11-05 14:44王旭霞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骨面矢状安氏

陈 云,王旭霞,2,高 慧,李 静,徐 超,张 君,2

(山东:1.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济南 250012;2.山东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2;3.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 261500)

牙周疾病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之一,发病率约73%[1],牙周病后期可出现前牙扇形移位、散在间隙、牙齿扭转、伸长、松动甚至脱落,继发错牙合畸形和咬合紊乱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2]。随着正畸技术的普及和简化,越来越多的牙周病患者选择了牙周-正畸的联合治疗,在控制其牙周炎症的前提下,排齐整平牙列、改善咀嚼功能及良好的外貌[3-5]。本文通过对过去5年内进行正畸矫治的牙周病和牙周健康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错牙合畸形的安氏分类和矢状骨面型等的异同,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6-09—2011-08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初诊患者427名,其中男125人,女302人,年龄11~58岁,平均年龄19.6岁,矫治前的病例资料及初诊模型完整无缺失。纳入标准:①恒牙列(可有个别乳牙滞留),无正畸矫治史,无颌面部外伤史,无唇腭裂病史,无埋伏牙;②牙周病患者均为慢性牙周炎(排除牙龈病、侵袭性牙周炎、青少年牙周炎及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正畸前已行完善的牙周治疗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状况正常,牙周炎症处于静止期,牙周探诊深度≤2 mm,无探诊出血;③正畸矫治期间口腔卫生保持良好,无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等现象;④无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或其他影响骨质代谢的因素。

1.2 方法

1.2.1 年龄、性别构成

根据曲面断层片的测量结果,将427名患者分为牙周健康组和牙周病组,分别统计每组11~17岁、18~25岁、26~35岁、36~45岁、≥46岁5个年龄段的性别人数。

1.2.2 错牙合类型

根据初诊寄存模型,记录427名患者的错牙合畸形类型,具体记录方法如下[6]。

安氏Ⅰ类: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安氏Ⅱ类: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

安氏Ⅲ类: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磨牙为近中关系。

1.2.3 矢状骨面型

根据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在硫酸纸上描记上齿槽座点(A)、鼻根点(N)及下齿槽座点(B),测量ANB角。若∠ANB在0°~5°,记为骨性Ⅰ类;∠ANB >5°,记为骨性Ⅱ类;∠ANB <0°,记为骨性Ⅲ类[7]。

首次测量2周后,随机选取40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研究者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测量、分类。对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中 R*C表的卡方检验对所有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构成

牙周健康组行正畸矫治以11~17岁为主,其次为18~25岁;牙周病组以18~45岁为主。在所有就诊患者中,女性(70.73%)远远多于男性(29.27%)(表 1)。

牙周病在正畸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表现为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图1)。

表1 正畸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 (n,%)

图1 牙周病正畸患者年龄构成比

2.2 错牙合类型

除有6例患者因第一恒磨牙缺失,无法判断安氏分类外,其余421例中,安氏Ⅰ类患者最多(44.7%);其次为安氏Ⅱ类(40.4%)。牙周健康组以安氏Ⅰ类错牙合为主,占47.5%,而牙周病组以安氏Ⅱ类错牙合为主,占52.3%(P <0.05)(表 2)。

2.3 矢状骨面型

427名患者以骨性Ⅰ类患者最多,其次为骨性Ⅱ类,骨性Ⅲ类错牙合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均较小。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病组在矢状骨面型的构成比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牙周病与矢状骨面型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2 2组错牙合类型比较 (n,%)

表3 2组矢状骨面型比较 (n,%)

3 讨论

正畸矫治的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20世纪90年代,接受正畸矫治的成人患者占正畸患者总人数的15%。近年来,成人正畸的数量有显著上升趋势,且上升势头一直有增无减[8]。本结果显示,我院 2006— 2011成人正畸患者为(49.41%)。其原因可能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知识的普及以及对美的更高的追求有关。Sergl等[9]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在成人患者正畸矫治的动机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cott等[10]指出,成人正畸患者就诊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矫治技术的提高和正畸矫治器的改进(如舌侧矫治技术、隐形矫治技术和透明陶瓷托槽的出现等)以及社会接受性的提高均有关。正畸患者中女性占多数(70.7%),可能与女性对外貌美观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高有关。本结果显示,牙周健康组集中在11~17岁的青少年,而牙周病组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人,45岁以上的正畸患者均较少见。

本结果中,最年轻的牙周病患者16岁,全口牙石(++),出现轻度附着丧失,牙龈探诊出血;牙周病患者占所有正畸患者总数的21.08%,占成人正畸的41.23%,而在35岁以上的正畸患者中,牙周病患者占89.23%,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Hugoson等[11]的研究显示:近30年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牙周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与国外相比,现今我国人民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保健措施仍比较薄弱。

傅民魁等[12]发现,牙颌畸形发病率总计为72.97%,其中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分别占34.96%、20.05%、12.81%。有研究显示,以安氏Ⅰ、Ⅱ类为主,但具体哪一类更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13-14]。本结果显示,安氏Ⅱ患者所占比例最大(40.4%)。Gu等[15]通过对咬合正常的中国青年人和高加索人比较发现:与高加索人比较,中国人面中部及下颌骨较短,上下唇较前突,软组织侧貌呈凸面型,而且中国女性的下前面高较长,男性的垂直距离较大。而随着西方文化及审美标准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白种人的直面型,这可能成为安氏Ⅱ类就诊患者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而且现在人们已经不局限于矫治牙列拥挤,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散在间隙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正畸矫治来解决侧貌过突,牙齿前突等问题,使得安氏Ⅱ类的就诊患者逐渐增多。

我们发现牙周健康组以安氏Ⅰ类居多,而牙周病组的患者以安氏Ⅱ类居多,与徐建等[16]研究相似。由于牙周病组患者成年人占多数,有相当一部分成年患者是以矫治侧貌突度就诊的,尤其是牙齿近中移动后其对侧貌不满意,患者的矫治意愿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再者本样本量总体数目偏少,相关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结果的支持。

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法依赖于磨牙关系,但对磨牙有缺失的患者却无法分类,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不同骨面型,发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法所得的结果有区别。有学者认为矢状骨面型的变化与矢状向牙性错牙合有关[17],刘新强等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与矢状骨面型分类之间虽然相关系数(τ=0.4643)不是很高,但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临床上,虽然不能将两种分类完全等同起来,但也不可将两者完全对立[18]。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法与骨面型间相关指数Kappa为0.379[19],而 Kappa 指数在0.48 ~0.72 才被认可为可接受水平。

因此,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统计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为:①年龄因素:患者中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青少年生长发育对牙牙合型及骨面型会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20-21];②地区性因素:不同种族、地区的错牙合畸形构成不同[22],而不同结构构成对研究结果会产生影响;③环境因素:骨面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多[23];而牙牙合型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更多地受到牙牙合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24],牙齿早失,乳牙滞留等都会造成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与矢状骨面型的不一致;④随机误差:虽然本数据均由同一人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并且又经过随机性检验,但是随机误差仍然难免;⑤本实验样本量偏小,相关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结果的支持。

本研究的内容是对现有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样本量小,涉及中重度牙周炎个体更少,对结论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而且并未纳入一些需要严格控制比较条件才能予以分析的因子,如不同的矫治医生、矫治方法等对拔牙模式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样本量收集及统计学方法的改进,使结果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陈扬熙.口腔正畸学:基础、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61.

[2]孟焕新.牙周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6.

[3]高慧,王旭霞,张君.正畸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21(12):725-728,686.

[4]Gkantidis N,Christou P,Topouzelis N.The orthodontic-periodontic interrelationship in integrated treatment challenges:a systematic review[J].J Oral Rehabilitation,2010,37(5):377 -390.

[5]宗敏,方冬冬,高慧,等.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重度牙周炎早期牙周状况及龈沟液骨钙素水平变化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2,50(1):113 -116.

[6]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51.

[7]Hussels W,Nanda RS.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angle ANB[J].Am J Orthod,1984,85(5):411 -423.

[8]庞兰,杨四维.心理因素与成人正畸治疗的关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1):116 -119.

[9]Sergl HG,Zentner A.Study of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adult orthodontic treatment[J].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 Surg,1997,12(1):17 -22.

[10]Scott P,Fleming P,DiBiase A.An update in adult orthodontics[J].Dent Update,2007,34(7):427 -428,431 -434,436.

[11]Hugoson A,Norderyd O.Has the prevalence of periodontitis changed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J].J Clin Periodontol,2008,35(8):338 -345.

[12]傅民魁,张丁,王邦康,等.中国25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口腔医杂志,2002,37(5):371 -373.

[13]李伟奇,聂向真,谢辉,等.4865例口腔正畸病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学杂志,2003,19(3):185 -186.

[14]袁小平,杨四维,黄素华,等.2355例错牙合畸形Angle分类统计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3):228 -229.

[15]Yan Gu,James A,McNamara Jr,et al.Comparison of cranio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inese and Caucasian young adults[J].Eur J Orthod,2011,33(2):205 -211.

[16]徐建光,李娜,靳淑梅,等.牙周病患者和普通正畸患者拔牙模式的分析[J].牙髓牙体牙周病学杂志,2009,19(8):474-476.

[17]Daniel MM,McHenry I.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aniofacial structure and occlusion with DiPaolo's quadrilateral measures[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92,102(1):52-61.

[18]刘新强,徐宏,刘王君,等.安氏分类与矢状骨型分类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2):747 -749.

[19]卢新华,蔡斌,王大为,等.错牙合畸形牙牙合型与骨面型间相关性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3,12(1):3 -4.

[20]Thilander B,Pena L,Infante C,et al.Prevalence of malocclusion and or thodontic treatment nee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ogota,Colombia.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related to different stages of dental development[J].Eur J Orthod,2011,23(2):153-167.

[21]Thilander B,Rubio G,Pena L,et al.Prevalence of 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locclu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 epidemiologic study related to specified stages of dental development[J].Angle Orthod,2002,72(2):146-154.

[22]陈晓娟,谢以越.颅面形态的种族差异[J].口腔正畸学,2000,7(3):139 -141.

[23]Stein KF,Kelley TJ,Eunice Wood.Influence of heredity in the etiology of malocclusion[J].Am J Orthod,1956,42(2):125 -141.

[24]Kharbanda OP,Sidhu SS,Shukla DK ,et al.A study of the eti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locclusion[J].J Clin Pediatr Dent,1994,18(2):95-98.

猜你喜欢
骨面矢状安氏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头顶中间有道棱
——该叫矢状脊还是矢状隆起?
成人不同垂直及矢状骨面型髁突特征的研究
超声测量最小矢状肌厚度在诊治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价值
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安氏Ⅱ类错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孕11~13+6周胎儿后脑结构经后脑横断面的超声观察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中原第一面”背后的品类创新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