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一桌虾,一番天下

2014-11-05 04:39周群锋
中国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披萨厨房美食

周群锋

一个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给全家人做饭的“美食达人”,儿时的梦想是 “开一家可以囊括蟹黄汤包、上海生煎、南翔小笼、天津狗不理、北京庆丰等各个品种的包子铺”。

现实是,刘冬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一干就是18年。之后,机缘巧合,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

角色在变,对美食的一往情深不变。

特殊的工作履历,让她的视野更为宽阔。当看到中国“各种急”的浮躁现状,她更加坚信:“烹饪是化解压力,回归平和的一条路径。”

“厨房是我最得意的舞台”

本来,刘冬将采访地点选在了离她家比较近的北京海淀某咖啡馆,听闻记者提出希望登门拜访、品尝她的好手艺时,她爽快地答应了。

登门后,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她家的客厅和厨房里,竟然各安放了一个冰箱。“家里有两个冰箱的不多见,这也反映出我这个吃货的德行啊,哈哈。”

刘冬家的厨房被设计成兼具厨房、餐厅和书房功能的开放式,宽敞明亮,烹饪时还可与家人朋友交流。当然,看书饮茶,更是惬意不过,只是这样的休闲时间对刘冬来说还是太少了。

忙于工作的刘冬,其实没有多少时间花在美食上。蔡澜、沈宏非、陈晓卿式才子文人的美食生活状态,对她来说也过于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厨房的细节上精益求精。除了林林总总的中餐调味品,德国的炊具、意大利的烤箱、日本的料理调料、来自世界多国西餐用香料,也都在她家厨房里“欢聚一堂”。

“这个意大利烤箱,是我在2003年买的,是当时我家最贵的电器了。”刘冬边介绍,边忙活。

“我今天做的几个菜,合起来叫‘虾吃虾做,就是这几个小菜中的食材都有虾。我想说的是,做饭是个随心所欲、就地取材、千变万化的快乐事儿,没什么一定之规。”

“虾吃虾做”这样的菜名,个性十足,幽默中也透露出了创意。而刘冬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把做饭升格为一种文化、一种格调的美食达人。正如她所言,“厨房已经成为我最得意的舞台。”

在制作意大利披萨时,刘冬用到了擀面杖。

“这也算是中西结合吧,欧美人做披萨,面饼是甩出来的,那一定是他们不会用擀面杖哈。” 刘冬边展示厨艺,边耐心地向记者讲述每道菜的菜名来历、制作窍门。

油焖大虾、宫保虾球、八珍豆腐、海鲜披萨……没多久,一桌中西结合的“艺术品”新鲜出炉了。

刘冬用干白葡萄酒兑上纯果汁和苏打水为我们调制了鸡尾酒。“有人说,这不是糟蹋葡萄酒吗?可是这样喝起来口感的确不错啊,跟着自己的味蕾走就是了。”

刘冬并没有专门去一些厨艺培训班学习或参加一些美食大赛等活动,“做出好的美食更多依靠的是个人兴趣,我主要是看一些电视的美食栏目,还有美食家的散文,去体会美食。”

难忘老北京的美食记忆

刘冬出生在一个普通机关干部家庭,“文革”期间,父母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父亲去了江西,母亲去了辽宁)。不到两岁时,刘冬住到了姨妈家。

姨妈家在北新桥,也就是现在北京著名的簋街一带。

那是个充满了老北京气息的四合院。院子里有枫树、枣树、石榴树。辅仁大学毕业,曾师从翦伯赞的姨父是位典型的在旗老北京,饮食起居带着老北京的“范儿”。“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嘴大吃八方,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饭庄是少不了要去的,但他最大的乐趣还是自己掂锅炒菜。”

每周三家里改善伙食,是刘冬最期待的日子。“一到那天,我就拿个小板凳老老实实坐着等着好吃的上桌。”

在姨妈家生活了6年后,小学二年级时,父母返京,刘冬回到了自己家。父母依然忙碌, 1978年,哥哥又上大学住校,就这样,刘冬成了厨房“主角”。

在冬储大白菜和定量配给的年代,怎样把白菜、土豆和豆腐及“撮堆儿”买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做得花样翻新,让刘冬煞费心思。现在很多人把肉皮弃之不用,刘冬记得那个时候家里有道菜,就是把没法炒菜的肉皮用大油炸过晾干,待需要做菜的时候再用温水发开,与豆腐白菜一起炖制,香味扑鼻。

“当时北京的肉是定量供应的,但要是一次只买2毛钱的,就不受限制。”为了做出更美味的菜,刘冬乐此不疲地一天往副食店跑好几次。“我记得那时候副食店里卖猪肉的姑娘长得可靓了,那可是个有权力的工作。”

刘冬记得,很多相当麻烦的食品都是家里自己制作。比如苏式的香肠,将肥瘦搭配的肉切成块,肠衣泡软,把肉一点儿、一点儿地塞进肠衣,20公分左右的地方用线打个结。有空气的地方用针扎一下把空气排空。晾制一周左右就可以吃到美味的腊味了。汤圆也是自己家里做了馅儿来包。从老家寄来的研磨后的黑芝麻,和上一大勺大油,再加上厚重的糖。

现在,老北京的“慢生活”,已被市场大潮裹挟着冲走了。刘冬当“包子铺老板”的梦想,也经常成了她自我调侃的话题。。

1990年,刘冬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媒体,一干就是18年。离开媒体圈后,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她现在的身份是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为刘冬的同事,还真对得起自己的胃。”她的很多同事谈到。

闲暇时,刘冬经常做上一些蛋挞、糕点等,带到单位给同事品尝。

“我们同事间、亲友间差不多一两个月聚一次。做做饭、吃吃饭、聊聊天,其乐无穷。”

有一次,她提议同事来她家中聚餐,未料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18人。“我记得那天我做了一大锅打卤面,18个人排队吃面,场面颇为壮观。”

“有些急”的中国餐饮业

孙中山曾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

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等观念,可以说,在中国,美食早就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然而,现在中国的餐饮市场却并不乐观。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点事情。急功近利了,就更难以成功,中国的美食市场也不例外。”刘冬叹道。

“在国外,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都可以开上100年以上。但在中国,很多餐饮门店开上几年就改头换面,甚至关门大吉了。”

现在,随着全球化,对于如刘冬这样的美食达人来说,美食的格局也变得更大了。

做意大利披萨时,刘冬用的是厄瓜多尔的虾、意大利的奶酪、东南亚的香料等。这些洋食材有的是在超市买的,有的是在北京三元桥一个菜市场买的。“这说明,美食已经全球化,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的用这些东西了。”

“我希望在自己的空间能够平衡生活。厨房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个地方。我也希望我的这些饮食感悟能够引起餐饮老板和消费者的共鸣,当然,这都是美食之外的衍生品了。”刘冬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披萨厨房美食
Why Do Round Pizzas Come In Square Boxes?
“披萨锦标赛”
这条披裙子能吃吗?
美食
萌萌兔在哪里
拥有这些厨房神物“小改造”也能翻身
美食都被玩坏了
我的厨房我做不了主
美食的诱惑
妈妈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