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解惑”

2014-11-07 05:47张建芬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规律语文教师

张建芬

古往今来,教改日益深化。然而,韩愈《劝学篇》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警世恒言,其深刻的科学内容仍然烁烁闪光,成为当代教师的为师之道。特别是“解惑”之说,仍顺应现代教改新潮,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解惑”呢?积十余年来潜心求索之所得,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探求规律,科学实施解惑

“解惑”是教学中的动态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唯有把握规律,循规施教,才能沿着科学的轨道运行,取得最优最佳的教学效益。学习、研究、实践使我认识到:解惑,非教学中短期行为,非一时一事之需。它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是教学的必然规律,是学生由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必然过程。换言之,解惑,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开发智力的必然途径,是知、才、智、德等诸方面同步升华的必然结晶。学海无涯,解惑无尽,学习愈深,疑惑愈增。学生有惑,大惑则大进,小惑则小进,无惑则无进,由大惑不解,到大悟豁然,是学习的一大飞跃。

解惑,须依循“生惑——知惑——提惑——解惑”四步程序进行,前三步是先导,后一步是归宿。

解惑,是师生的双边、双向活动。这种活动的规律是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教师备课,既有解决自身之惑的任务,又有预测学生可能有惑的任务。教师讲课,既有激励学生提惑、解惑的任务,又有向学生提惑、解惑的任务。学生预习、复习、作业乃至考试,既有生惑、知惑的过程,又有准备向教师请教的过程。学生上课,既要主动向教师提惑,又要认真听取教师和同学提惑、解惑。提惑解惑的方式有自提、他提、自解和他解。自提自解,有助于学生运其才智,精于思维,勤于练习,贵于自奋。他提他解,若不用灌输之法,而能相机诱导,不但能广开言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而且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教学而言,提惑和解惑是关键性的两步。为此,我在激发兴趣,促使学生提惑和培养自学、引导学生解惑两大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提惑

要解惑,必须以学生提惑为前提,否则解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能提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开动大脑这部机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此提出问题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励志陶情

语文教材思想性强,在教学中,我除了结合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学习目的之外,还不断地励志陶情,不但晓之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之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动之以爱生之情,重视感化作用、思必生疑,疑必深钻,钻必有得。

(二)鼓励探索

明确地告诉学生“惑“是我们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是我们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想问题,并且有疑能问,有问能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固地掌握许多科学知识。作为教师,热诚地欢迎学生质疑问难,不怕学生问住,支持学生提惑,解惑,大胆探索知识宝库的奥秘,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体会、新方法、新发现、新创造,帮助学生生疑、提惑、解惑,细心体察学情,发现梗塞给以点拨,使之顿悟畅通,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增长。

(三)设疑引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你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些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了疑难问题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做到时时有疑。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学生都说没有什么疑问了,全明白了。我抓住这个时机,在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对这一个问题,班里有几个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回答上来,多数学生不能回答,这样使原来认为自己都懂了的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去想问题、提问题、解问题,从小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开展竞赛

开展小组知识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由于学生都有为本组争光的荣誉感,他们不仅自己认真复习,还积极动脑筋思维,向对方提出问题。如课本上有一道题是找出“光明”的反义词,一个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在原题的基础上扩展,向对方提出“光明的反义词的近义词是什么”等类似的深化的题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培养自学,引导学生解惑

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知识解惑的起步,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才能真正“解惑”。如果我们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学生总会有依赖的想法,最后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己解决,是非能自己分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目标。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解惑方面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例如:有这样一句话“天阴沉沉的,一会就下起了小雨,他依旧全神贯注地弹着琴,一点也没有察觉”。有的学生提出把“全神贯注”一词换成“目不转睛”。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分析比较两个词的区别,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找出了“全神贯注”和“目不转睛”这两个词都有“形容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共同点,可是它们在使用范围上又有很大的区别。“目不转睛”仅限于形容眼睛的动作,范围较窄;“全神贯注”可用于形容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运用范围较广。通过这样分析比较,学生的疑难不仅迎刃而解,而且,从中会学到了解文章意义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学生便能自己解决了。

(二)反问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教师不是从正面直接解答,而是从侧面先做反问,诱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得出结论。这种巧设“障碍”,逐层点拨,启迪思维,反问诱导之法,易激起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同时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议论法

就是把疑难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动脑筋,大家酝酿,彼此议论。在议论时,学生的思想都很活跃。这样,不但能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义,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解惑”,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先“提惑”,然后教师采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解惑”这样,教师才不愧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规律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巧解规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