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笔触

2014-11-07 22:10李铁军
中国摄影 2014年7期
关键词:肉眼显微镜摄影

李铁军

人类的眼睛是可看到无穷远的,晚上我们能看见距地球38万千米的月亮就是明证。但肉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眼能分辨物体的最小直径大概在0.1毫米左右。也就是说,物体无论近远,只要够大、够亮,我们都能看到。过于细微的东西,离我们再近,肉眼也难辨认。人类探索未知的冲动与生俱来,想要看到“看不到景象”的努力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天文望远镜不断地延伸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到越来越遥远的东西,生物显微镜不断地扩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微小的东西。因此,我们能看到的世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科学技术不断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感动。

从1984年读研究生开始日常接触显微镜,至今已有30年。我发现人体组织、细胞的形式美是从一开始就有所感触的。不过那时是医学生,显微镜是学习病理的手段,透过这种科学仪器,我开始了解人体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特点及其在疾病时的变化规律,这种学习、观察的过程是严谨的,目的是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为临床医师的治疗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在之后很长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常注意到这些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形态、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变化,但这种“美丽的邂逅”常常是偶然的、零星的、一过性的。虽然很早以前我就掌握了医学显微摄影的技术,但很少去拍摄科学目的以外的显微图像。

采用显微摄影这种拍摄方式,从事“寻美”的探索应该只是近三四年的事儿,这要归功于我的业余爱好——摄影。由于数码相机和现代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在技术上的可及性越来越强,它正在成为众多“发烧友”们的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和别的“发烧友”一样,倾心于山水村落之间,风光、人文、纪实,什么都想拍,真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拍了一堆养眼的“美片”,自我陶醉,很像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偶尔有机会向一些专业摄影老师讨教,我惊奇地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我随意拿出的几张显微摄影图像上,无一例外地希望我能继续这方面的探索。这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一方面求证了我多年来的一种直觉:“显微镜下有美景”,同时也为我认真研究显微摄影的技术沿革和独特魅力找到了“专业依据”。摄影界常说的一句话,美就在你身边,你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显微摄影对我而言,不仅有职业属性赋予的便利条件,也让我在探索全新影像表达的追求中另辟蹊径,找到一块能反映个人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的“优胜美地”。

自然界在时间的面纱下,隐藏着太多的秘密。摄影就是用一个凝固的瞬间来揭示这么久远、神奇、多彩的故事。显微镜的发明无疑给生物医学带来一场革命,人们第一次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结构和生命,肉眼看不到的能看到了,肉眼看得到的却变得陌生了。如果把视觉的尺度微缩数十、数百倍,我们的一小片皮肤会显得比热带雨林更郁郁葱葱、更生意盎然。我常想:如果用科学手段开阔视野,获取超越肉眼的“至微”影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重构内心感知,用快门记录下主客观碰撞、产生共鸣的瞬间,是否可以勾勒出长久隐匿于大自然和生命中的诗情画意、开垦出一块人迹罕至的“至美”天地呢?

这种“画境”和“诗意”的诱惑,常常让我把不同的人体组织切片当成不同的“景区”,尝试用镜头逼近各种日常的“调味品”,把舌尖的味觉透过目镜演绎成“形状”,以显微镜光栅和棱镜的变化营造“日出日落”、“缤纷四季”的不同氛围,这种显微影像的观看过程,就像是在飞机上俯视下方的山川河流、荒原大漠,常常让我邂逅意外的“美景”。造化之力,敬畏无比,大自然和生命的微像如此巧夺天工、出其不意,不仅可以让我找到与个人审美情趣契合和共鸣的“心像”,有时还能帮我尝试从审美传统路径上的突围,让我体悟“美无止境”的无上妙趣。本专题中所展示的“生命的笔触”系列,正是我近年来在显微摄影方面探索的部分“实验作品”,希望透过这种跨界和混搭,给关注科学精微和艺术精妙的人们奉献一种超越时空疆域、穿越生命隧道的感悟和联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肉眼显微镜摄影
肉眼可见的原子
3C 273挑战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显微镜
显微镜下看沙
显微镜下的奇妙微生物
显微镜下的奇妙微生物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