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任务型学习

2014-11-07 11:40边玉柱刘佳君
科技资讯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

边玉柱++刘佳君

摘 要: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和任务型学习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两者对于促进语言教学都有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其扬长避短,更进一步发挥二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任务型学习,在教师、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改善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模式 任务型学习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85-02

1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social constructivist model)

由学者William和 Burden于1997年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学习理论不断发展与外语教学理论不断进步的产物。它融合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精髓,在继承语言学习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使外语教学中又补充了一个较为系统且完整的外语教学模式。学生,教师,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构成了这一模式的四大要素,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在重视四者互动的同时,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的产生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外界积极互动建构而成的。在建构主义模式中,学习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学习任务等的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整体。在这个模式中学习者、教师、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环境都有其内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获得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正是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结果。

2 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

在外语教学领域,任务型学习早已广为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了,多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毋庸置疑的。总体而言,任务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在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对于语言学习而言,任务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所获取的知识,更能锻炼学习者的语言技能。任务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师通过对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增强能力,可以说任务型学习对于语言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3 社会建构主义与任务型学习的结合可行性

任务型学习的载体是任务,而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能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失败的任务可能因为种种缺陷而达不到设计的初衷,甚至有可能给学习过程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关系到语言学习能否顺利完成。这就意味着,必须将任务型学习置于一定的框架内加以考虑,而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紧凑的结构和独到之处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如上所述,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注重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强调在学习者、教师、任务和学习环境互动中实现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任务型学习在任务的设计时更加有据可循,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下的任务,是综合考虑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媒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更是两者相互合作的结晶。它基于特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个学习要素的良性互动。可以说它的作用既在于使整个语言学习过程得以顺利完成,更在于帮助学习者顺利实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可见,在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下审视任务型学习,能够将两者的优势加以整合,从而做到扬长避短使语言学习更加系统、更加高效。

4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下任务型学习的特点

任务型学习的也包含教师,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而整合了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任务型学习在这四个要素上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4.1 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因此,最理想的学习情况就是“做中学(Learn by doing)”,然而,由于缺乏充分运用语言的场所和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亟待解决这一掣肘的问题。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和任务型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摆脱该劣势的契机,但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须积极地创设各种必要条件使教学活动能够得以展开,并做到精心组织和安排,鼓励学生积极、高效地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包括微观和宏观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

所谓参与者,是指教师不再担当传统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他不仅要与学生协力思考和探索,而且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帮助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课堂是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构建知识的平台,客观上要求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组织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各类活动和各种任务,从而使其能够有条不紊地、系统地展开。在这一过程,教师不应拘泥教材等单一的手段,而是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有持续不断地提高。换句话说,结合了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任务型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前提下不断地创造和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学习任务。

4.2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核心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成为学习过程的核心和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也是其提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能力的提高程度是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控制自己学习的各个环节,既有主体意识又有自主行动,那么他们就能够为自己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创造条件。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培养自己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彼此借鉴、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效率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与人协作能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思想上的交流能够使其所学的知识更饱满更完善,也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使学生在和谐的团队合作中实现潜能的到最大开发。endprint

4.3 学习任务:特点更鲜明,更有针对性

(1)任务的多样化。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绝非短期就能实现的,这就意味着语言教学任务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教学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和使用合适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教学任务要多样灵活不断变化。同时,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难度的控制,真正做到:无论水平高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妥善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任务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然而和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言知识的获得并不意味着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形成。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更是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任务作用不仅要强化所学的知识,还要重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任务不能机械地重复所学的内容,而要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在强化知识、铸就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学习环境:物质和心理交互作用

任何学习都脱离不开一定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学习环境会在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校语言学习施加影响。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必要的安排与布置,甚至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微观环境,从而使学生直观地体验正在学习的内容。而心理环境,则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彼此间通过交流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思想倾向。我们在重视物理环境的同时,更要注意英语教学的情感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间、学生彼此间要努力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从而使教学活动在更趋于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展开。从心理学角度讲,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开展,且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树立起信心。而且,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良好的情感氛围与环境的建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洞悉学生的心理状态,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如果学生处于乐于学习的精神状态中,那么学习效果也必将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教师需要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培养和谐温馨的情感环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进行语言学习。

总之,社会建构注意模式与任务型学习加以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任务型学习,其教师,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都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M.,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刘学惠导读)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
浅析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英语教学中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大学英语创新课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