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消费新趋势

2014-11-08 13:06林言
中国新时代 2014年2期
关键词:贝恩奢侈品消费

本刊记者 林言

虽然201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没有给大家惊喜,但是中国奢侈品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近年来,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痴迷让全世界震惊。在欧美发达地区陷入危机时,中国撑起了奢侈品产业。现在,中国人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占全球奢侈品总支出的29%。这一点并不奇怪,欧洲还没有从经济衰退中走出,其奢侈品消费波澜不惊。美国经济虽然已经在恢复,但国内消费还没有复苏。于是,各大奢侈品品牌纷纷入驻中国,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几乎涵盖了所有品牌的门店,一线城市同品牌的门店数量不只一间,很多一线品牌也积极地在二三线城市开设店面。

到了2013年,奢侈品品牌纷纷宣布要放慢在中国扩张的脚步。古驰(Gucci)、巴宝莉(Burberry)等一线奢侈品牌宣布暂停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新店,但仍有寇驰(Coach)、普拉达(Prada)和宝缇嘉(Bottega Veneta)等品牌继续保持快速扩张。奢侈品品牌也意识到门店扩张已经不足以推动销售增长。2013年,全球20大奢侈品品牌新开店数量约100家,比2012年的150家少了近三分之一。以LVMH、Kering、Richoment为首的三大奢侈品集团都将暂缓中国扩张。象征着时尚和奢侈的中山东一路上,位置显眼的店铺都不复往昔。外滩三号的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旗舰店和外滩六号的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在2013年相继停业。从2009年起,外滩的国际品牌纷纷离开,比如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雨果·博斯(HUGO BOSS)和宝诗龙(Boucheron)。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2013年对于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而言,是表现平平的一年;增速进一步放缓,整体的年同比增长率降为2%左右(2012年为7%);不同品类的商品增长情况存在极大差异;腕表和男士服装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多数品牌的门店销售额和客流量均出现下降;各大品牌对新店开设持更为保守的态度,纷纷转向翻新装修和巩固现有业务。

虽然201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没有给大家带来惊喜,但是中奢侈品市场正在走向成熟。根据《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未来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

首先,中国消费者海外购买奢侈品的势头继续增长,海外支出约占内地消费者奢侈品总支出的2/3。众所周知,中国的奢侈品价格差不多比国外高出10%,不少中国消费者情愿花路费去香港、澳门等地购买奢侈品。孙小姐是在秦皇岛工作的一名国企员工,年收入8-10万。欧洲央行近日强调将继续维持超低利率,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同时表示,现在宣告欧元区债务危机结束还为时过早。2013年4月,孙小姐到香港旅游之际,购物消费三万多元人民币。回来后她计算了一下,这些商品如果在国内的专柜购买,可能要多花费15-20%。她解释说,“香港的化妆品商店里,倩碧、雅诗兰黛、迪奥等品牌都比国内便宜20%。一个眼霜,在国内卖三百多元(人民币)的,在那边只卖二百多一点。人民币与港元差不多以1:1换算,而且如果刷卡,可以以美元结算,说不定更合算一些。”孙小姐此次五天四晚香港行来回路费和食宿费共计5,000元左右,已经能与节省的购物费用相抵了。“而且,香港打折的东西多,很多大品牌在国内都没那么多折扣,并且这些品牌在秦皇岛没有,我想买的话就要去北京买。”

2013年的出境旅游相较2012年增长了14%,香港/澳门增长11%;欧美主要国家增长23%。《每日邮报》文章称,“富裕的中国人继续在海外旅游期间大量购物,奢侈品(特别是手袋、鞋履、腕表和配饰)是他们的首要选购目标。”

第二,礼品馈赠仍是奢侈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线城市的商务馈赠风潮有所减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反腐倡廉运动,下令禁止公款吃喝、奢侈品贿赂(比如赠送名牌箱包、珠宝)等行为,要求政府和国企官员减少铺张浪费,并警告称,无度支出可能会导致执政党下台。禁令一出,中国高档烟酒的消费迅速下跌,同时奢侈品消费也受到影响。某央企下属单位的员工介绍,他在2012年前的福利收入约2万元,包括购物卡、食品、日用品等,但2013年的福利少了很多。“往年年底会发4箱水果,今年(2014年)过年还没发。”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表示,“2013年12月通胀水平温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央近期反腐反公费消费,往年12月通常是送礼的旺季,在相关政策下送礼大幅降低,特别在奢侈品市场方面。”反腐倡廉工作导致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的客流量大大减少,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外国媒体在2013年均刊登过反腐倡廉影响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文章。《金融时报》文章称,奢侈品销售数据弱于预期主要是由于消费增长放缓,但这更多的是反映了中国政府反腐行动的影响,而不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减弱。

第三,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各品类中前5大品牌约占一半的市场份额。从贝恩公司的报告可看出,奢侈品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集中度较高,以箱包为例,寇驰、普拉达、古驰、爱马仕、路易威登五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占到了一半以上。而奢侈品珠宝更为明显,前五大品牌:宝格丽、卡地亚、周大福、蒂凡尼和梵克雅宝,所占市场份额近70%。

第四,消费者日益成熟、信息灵通,开始从“炫耀”型向“认知”型转变,消费趋势正在向时装和风格转变。孙小姐非常喜欢寇驰手提包,已经买了几个,她说,“寇驰包在前两年还算是能炫耀的奢侈品,但是最近大家都是拿着爱马仕炫富,寇驰这种几千块的包就不算什么了。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寇驰的设计,所以也会继续购买。”孙小姐香港之行还购买了一个古驰手提包,花费万元,她说:“古驰对我来说是奢侈品了,一个包超过我两个月的工资了。这款包我早就看中了,真的很喜欢所以就买了,很适合我的穿衣风格。”

2013中国奢侈品消费概况(数据来源:贝恩公司)

通过购买奢侈品向其他人展示“我有钱了”,在奢侈品消费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目的逐渐从炫耀转变为认知。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富有人群和中产阶级,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群体与欧美国家相比,更加年轻化。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集中在25-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某奢侈品品牌高管称,“中国的消费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消费高档化妆品,到21世纪,手袋和配饰最为流行。现在,他们已经进入关注时装和风格的阶段。”

另外,奢侈品品牌也意识到这个转变,贝恩公司大中华区合伙人Bruno Lannes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已经迅速从圈地方式变为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方式。”《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建议,零售/业务发展技能不足以继续推动品牌实现增长,需要更广泛的管理技能,比如:产品知识(尤其是时装品类)、营销管理、库存管理、数字化营销和定制信息传达、培训/人员发展、客户体验/可比门店增长(转换销售技能)。

最后,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渠道正在迅速转变。中国消费者对价格保持高度敏感:对不同渠道和地区的价差有着深入的了解。贝恩公司的研究显示,在购买之前,73%的消费者会先通过互联网(品牌官网、新闻网站、微博、移动终端等),获取有关奢侈品的购买信息。此外,近60%的消费者通过“代购”进行奢侈品的购买,比如海外关系、淘宝,或其他专业代购机构和网站,而不是去品牌旗舰店或百货公司购买。至少有20多个专业的海外代购网站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服务,50家左右的快递公司声称提供此项服务。

猜你喜欢
贝恩奢侈品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挪威前“驸马”自杀,曾遭性骚扰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