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指引下的四川村镇聚落景观衍变★

2014-11-09 12:44
山西建筑 2014年24期
关键词:民居景观村民

范 颖

(1.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成都 615000;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5000)

西班牙乡村旅游协会专家比德罗·希尔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

1 走进天星村

1.1 文化地理特征

在四川的区域地理位置中,宜宾市兴文县位于川南地理圈,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属典型的山地地形地貌,川滇黔结合部,南与云南省威信县接壤,东与贵州赤水市相邻,境内有著名的地质景观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文县石海洞乡。周家镇是兴文县西大门,距兴文县城约为72 km。天星村位于周家镇西北部,距离周家镇政府驻地约4 km。2014年6月,天星村等1 000个村庄被四川省农村工作委员会认定为四川省美丽乡村。

1.2 特色资源禀赋

天星村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 092 mm,年总日照量1 180 h,特殊的生态环境使该地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境内主产水稻、小麦、土豆、玉米、红苕、烤烟、花生等农作物。天星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200亩,主要农副产业有烤烟、马铃薯、纯黄玉米等,其中烤烟年产14万斤、马铃薯年产30万斤、纯黄玉米年产40万斤。天星村内靠近天星河边有一溶洞,村民叫它为穿山洞(见图1)。主溶洞面积约2 000 m2,溶洞冬暖夏凉,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或如猿猴倒挂,或如仙桃熟垂;或如晨钟鸣唤,或如利剑悬空。

幽然而过的天星河,河水清澈甘冽,四季长流,掬一捧入口,甜爽之极,水流深处与直通暗河的小溶洞相连,让人顾不得泉深路窄,想随水流径入清幽,又常因入口狭窄不容人作罢。

图1 兴文县周家天星村穿山洞

图2 溶洞与民居

1.3 现状村落景观

天星村现有村民组4个,在册户籍总户数147户,总人口608人,其中男性314人,女性294人,这些年,由于受外界发达地区如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的经济发展吸引,村里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实际在村的人口约为150人,主要为老年、少年。

原村落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约为60 m,两山夹持,溪流从谷地穿过。民居依山就势布局,呈散居状态,散布在田园中。民居建筑质量参差不一,部分民房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维护出现结构破损,部分民居出现白色平房、彩钢坡屋顶、玻纤瓦屋面等形式,失去了川南民居所应有的风貌特征(见图2,图3)。

无处理轻微疾病、疫苗接种和计划生育的医务室。道路系统不完善,且无路灯设置;但路面质量较好,以水泥路面为主。尚未设置集中供水设施,村民生产用水由水塘或沟渠,生活用水接市政管网给水管。现状雨水采用民房周围排水沟散乱汇集排入至农田的周边农灌渠内;村民生活污水以及畜禽粪便部分用于农灌;村内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普遍偏小,供电质量较低;村内电信安装率较低,电信线路架设较为混乱,电信分支器老化。农户生活垃圾挖坑堆肥,无统一收集点及垃圾箱,塑料乱扔,污染严重。

2 天星村发展模式思考

2.1 政策指引与村民意愿层面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规划设计介入的角度,我们对村民的建设意见进行了征集和整理。80%的村民认为,目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希望实现通水泥路、用电(天然气)有保障、用上卫生洁净的自来水,增强生活的便利性。20%的村民在意见中提到,要保障他们的耕地使用权益,充分流露出了他们对于土地的深深眷念之情。因此,从政策层面的指引与村民意见征集来看,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规划设计指引,让村民有良好的村庄居住、生活、生产环境,实现生活宽裕,赚得到钱,提升生活水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情。

2.2 资源开发层面的思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认为,提升居民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意识必须基于村庄经济产业发展。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众多的乡村聚落不能全部依靠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发展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展来推动,因此,天星村的发展必须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立足天星村的资源思考,千百年来,我们立足于传统农业,农民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农业、农副产业的经济收益较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并没有真正实现农副产业的价值链条进行延伸,大家对土地又爱又恨。因此,我们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必然途径。乡村旅游从根本属性讲属于经济产业,其市场定位决定了乡村旅游具有“农”的属性,但如果我们将农村地区视为活动经营性空间,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将农副产业进行延伸,与都市(近郊)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参与体验、实惠的旅游消费等特点,不失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理想选择。由此,天星村的发展途径可以确定为以农业、农副产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业加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由此,我们提出天星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体系(见表1)。

表1 天星村村落乡村旅游产品构建及特点

3 天星村聚居点建设及景观衍变应对

3.1 新村聚居点景观生态格局衍变

1)新村聚居方式衍变:大散居,小聚居——适度聚居。原村民在定居选址上,考虑因素包括诸如靠近自家的农田,方便耕作;距离乡村公路近,方便出行;以前家家户户养猪、鸭、鸡等家禽,希望有独门独院的开敞空间,方便喂养、散放,以上诸多因素使得村民自愿选择散居形态,彼此相望又不互相影响。在尊重村民祖祖辈辈的定居选择、坚持保留原有村落肌理的思路指导下,同时为了考虑到对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提升,保证生活品质提高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实行适度聚居、自愿散居的新村聚居方式,保证原有村民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生生不息。利用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隙,见缝插针式的植入需要拆迁安置的农户。2)大地景观衍变:季节性生产景观——规模种植产业园景观。变传统生产型农业种植为经济作物种植,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原村民在传统农业生产的观念指导下,大量按季节种植的如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生产作物,生活上自给自足,但小型作坊式的庄稼种植,甚至不能带来生活的富足。因此,在新村建设中,首要考虑的是村民的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村民发展规模农副产业,结合溶洞旅游资源,形成桃花源胜景的思路上,将村落现状的梯田状农林地种植约1 000亩的改良桃树品种,春季千亩桃园繁花似锦的世外田园风光,将是村落大地景观的重要呈现方式(见图4)。初夏,桃园下的采摘、休闲体验,果实的丰收带来的游客也将改变村民依靠农业作物收成的传统创收方式。

图3 民居场景

图4 荒山变桃园

3.2 民居建筑景观衍变:向统一地域风貌靠齐

1)民居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建筑院落组合中,分析和传承川南民居组合形式,前庭、后院,方便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在传承生产生活习俗的同时,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硬件设施。

新建农村住宅平面布局中,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农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引入传统的院子理念,为每户都提供一个庭院,庭院连接起居室、卧室和厨房等,或直接与二楼生活空间形成垂直交通,提高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使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庭院的部分功能得以保留,同时也跟观光旅游接待紧密结合。部分农居具有改造成农家餐饮、休闲、住宿接待的功能(见图5)。

2)空间协调组合。建筑材料基本上为传统材料,鼓励使用本地石料、木材,体量小巧,色彩淡雅;立面形式鼓励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对于旧房外貌装饰的农户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新修建的农户严格按照提供的户型和建筑外貌进行修建,以实现大环境的统一。

3.3 场景记忆景观延续与衍变:增强景观地域识别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刘禹锡对场景轻描淡写的语句,引发读者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让人畅想久远。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对游人最具吸引力的就是乡村的场景景观,固化的特色民居景观、生活场景景观、劳作场景景观;流动的人的景观,老少爷们的墙角下晒太阳聊天,都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场景回忆,让人留恋、体味,久而忘返。如庭院景观中,将生产的水磨房作为景观物保留,让游客有兴致的体验曾经的劳作,别有趣味(见图6)。

图5 新型民居场景效果

图6 石磨——庭院中的劳动景观记忆

4 结论与建议

四川省推行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城乡统筹以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发展,深入到了成都平原、川南、川北、川西、攀西地区等村镇地域,四川村镇聚落景观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的情形,颇似《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描述“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诚然,在时代大势面前,我们不能停止发展的脚步,作为建设的参与者,我们自豪的感受到广阔的、沉寂千年的古蜀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巨大的变化将带给祖祖辈辈生活、耕耘在这块土地的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丰厚的实惠。

我们感叹,农村真的大变样了。然夜静反思,我们目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发展中是否存在“破”与“立”的现象。建设推进中是否会对我们传统村镇聚落的格局进行改变、是否会对我们熟悉了的延续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环境进行改变、是否在新的聚落中我们仍能感觉到儿时的生活气息、已进城的农村人是否还能在若干年之后找到自己的根。那么,我们需要思考,在变革的“破”与“立”中,我们破除的是什么,需要树立的是什么。

[1]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兴文县周家镇天星村聚居点规划建设方案[Z].2011.

[2]毛俊玉.对话潘守永[J].文化月刊,2011(10):29.

[3]余压芳.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民居景观村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民居智库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居摄影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