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评介

2014-11-10 21:59孙伟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汉代

[摘 要]《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幹)出自《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的《制度与国家》这一专题论文集。论文既找出了汉代中央机构决定权所在,又找出了汉代宦官和外戚所以能够掌权的关键,论证严密,为研究西汉内朝制度的奠基之作,故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评价。本文试图对文章的内容、特点、价值以及不足之处做一简单评析,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关键词]汉代;内朝;外朝

一、文章主要内容概述

中国官制有系统的机构,据现在可以知道的,只有到汉代最完备。而汉代的政治是以武帝为转折点,内朝外朝的分别便是在武帝时代形成的。武帝时因为国家多事,为了解决这些事务,天子除任用大臣之外,又添了不少的宾客。这一班人在政府的组织上,本来是没有地位的。但因为天子是法制的最后源泉,既然天子要这样做,政府组织自然也必须随着天子的意思改动。这便是汉代内朝与外朝分别的起源。先生在论文中对汉代内、外朝的设置作了细致的梳理,而重点则放在内朝。他认为西汉的内朝官共有如下几种类型: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左右曹、尚书和将军,而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官。劳先生又通过搜集较为详尽的史料,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证。

文章先对《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进行了分析,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汉代的内朝。先生认为,内朝官属于近臣一类的,除去孟康说的还应当有左右曹、给事中、尚书,计为: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而后,又把这几种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得入禁中的,有侍中和中常侍;第二类,天子的亲近执事之官,有左右曹和散骑;第三类,掌顾问应对的,有给事中。这三类都是天子的近臣,且多是加官的。所谓加官就是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作者重点强调尚书一职,认为其不是加官,本职就是天子的近臣,职务和第三类接近。以上七种多属于天子的近臣,因为接近天子,结果将宰相的权侵夺了去。所以这些官职以官阶而论不算很高,但在政治上的地位却无与比伦了。

其次,先生对于各官依次作了分述,分为:

(甲)侍中侍中在天子近臣之中,要算最为尊显的。介绍了侍中的职事,主要是陪伴天子左右,当天子顾问。或者遇见朝会的时候,侍中也要接着天子的委托,质问公卿,或对公卿传话。然后列举了诸多两汉时期担任侍中的人员。最后写到了西汉侍中的人选,主要是皇帝的旧友、皇帝的外戚、皇帝的佞幸、文学侍从之臣、材武之士、功臣子弟、重臣及儒臣这七类。且汉代侍中人选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即由亲而尊。元成以前的侍中,只有前六类,哀帝以后只有第七类。到东汉以后,凡佞幸、材武以及文学侍从,都不再为侍中,只有外戚、功臣子弟和重臣及儒臣三类了。

(乙)其它内朝官(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在这一部分先生分别对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的任职人员做了大量列举,并分析了这五种内朝官的选任、演变、职能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丙)尚书这是先生有关汉代内朝制度的论述重点。武帝要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他有心要自己管事,因此天子的左右另外有了一班幕僚,而替天子掌诏令的秘书机关——尚书,也变得特别重要了。天子的幕僚便是以前举出的各项加官。天子的秘书机关便是在后代特别重要的尚书台。首先先生就对尚书台的构成做了论述,尚书台由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左右丞各一人构成。然后着重论述了尚书的职守:最初尚书为管天子笔札的官,属于少府。因为管笔札,成为给天子下诏令和保管档案的官。内朝和外朝在武帝以后有了分别,于是内朝的定案便从尚书台通过,再下给三公。尚书的任务加重,于是昭帝以后,当政大臣加上领尚书事衔,来处理国家的政务。宣帝为防权臣的擅权,更由中书处置尚书的文件。刘成帝时始改。光武以后将内朝的官职多归裁并,专任尚书。此时宰相的职务也成为具文。东汉的晚期,宦官的中常侍和小黄门又成了新的内朝,控制着尚书台事。最后论述了尚书的选任。

(丁)将军将军和大司马一职,在孟康所说是属于中朝。先生认为孟康所说的中朝官实在还可分作两类;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一类;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另一类。后一类自武帝时已经是天子左右的亲近臣僚。前一类的武职是自霍光秉政以后才成为当朝的机要官职。武帝时天子的宾客,大都是挂着侍中头衔与政的。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甚至卫青和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但他们也都从来不过问国家的大计。到霍光用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时,权力在宰相以上;从此将军属于中朝了。

武帝时代,丞相和郡守国相之权虽然尚仍旧贯,但天子方面对于丞相的压力增加了。天子方面的压力,便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团,便是内朝,内朝结论总汇的所在,便是尚书。在这种状况之下,尚书的组织便会庞大起来。然而丞相府还是一个完整的机关,内朝的成立使得若干国家大计被内朝夺了去。但习惯上的用人行政,总还保持一贯的成例。到了司徒,司空,太尉,三府成立了,一个有力的丞相府再变成没有力量的三个府,尚书台接受了丞相府的事权,三府只成了一个承转机关。尚书和侍中官位隆重了,尚书和侍中关系疏远了,于是新的内朝,中常侍和小黄门,随着起来。

二、文章特点分析

(一)全面系统性

文章内容丰富,用较长的篇幅对汉代内朝官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左右曹和尚书的演变、职掌、属官等基本问题,以及各官的任选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叙述。《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所载各官都为文章所述及,无一遗漏。这是一篇全面系统研究汉代内朝制度的论文。

(二)体例划一

一般都是按任职人员列举——官职之设立及演变——职掌(职权)——任选等顺序进行述叙。

(三)文献资料丰富翔实

论文引录了大量有关秦汉官制的文献资料,如对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几乎全部引录于论文之中,这两部分资料是研究秦汉官制史的最系统的原始资料。

(四)结论力求从史料中得出

论文大量引用和排比相关史料,然后得出结论,作者运用的编纂方法则比较单调,比较繁琐,行文不够精炼,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较难发挥其应有的学术效益。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这是严耕望先生所推崇的。例如《成帝纪》建始四年:“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百官公卿表》:“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据这几段的表面文字来看,当然是武帝置中书宦者来代替尚书,到成帝时重置尚书五人,但据其它的材料看来,却不如此简单。武帝到成帝时,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一人,尚书四人。此时另外有中书令一人,中书仆射一人。中书所管的,仍是尚书的事,所以在《石显传》称为“尚书百官之本”,而在《萧望之传》,则称为“中书政本”。可见中书并非独立于尚书之外的。至成帝时,“初置尚书员五人”,是在四人之中,加多一人,成为五人。并非至此初置尚书。

(六)论文大量运用分类、比较等史学方法,在此就不做一一解释

汉代自武帝时形成内外有别的朝官制度,这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且这是君权相权相争的必然结果。丞相以下的各官为外朝官,皇帝的侍从近臣组成内朝官。外朝是执行机构,内朝是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中朝官”往往假借皇帝之权,以牵制丞相等大臣。东汉以后,宦官多操纵中朝大权,以挟制外朝。中外朝体现皇室与政府分开的性质,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特点。

内朝与皇帝以及内朝与外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复杂多变的关系之中,内朝权势在不断地消长变化。内朝的主要职责是议论时政,向皇帝提供备选的决策方案,这无疑会对皇帝的决策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皇帝有时会径直听从中朝的建议,下令臣下执行。但是,对于有些问题,中朝外朝又常联合进行议论。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过程中,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总之,无论内朝还是外朝,都担负着议论时政、辅助皇帝决策的职责,内朝官本人便是百官中的一部分,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治中,内外朝臣互相合作的一面是不能被忽视的。虽然内朝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外朝的议政功能,但是,我们不便骤下如下的论断:内朝始终是作为外朝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内朝极大地削弱了以丞相和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成为大政所出之处。我们要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具体的分析。

作者简介:孙伟(199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秦汉史。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