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同存小异 相辅相成共赢

2014-11-10 22:01陆奇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志书方志年鉴

陆奇

[摘 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视修史修志, 随着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的重要批示。在新形势下各地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地方志工作,地方志机构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地方志工作中的方志与年鉴文化应借东风乘势而上,紧紧把握彼此同源同根、互联互通、大同小异的优势和特色,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持续创造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征程的新气象。

[关键词] 新形势;地方志;年鉴;佳绩

当前,全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地方志文化系统随着学习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正在掀起中国地方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新高潮。似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新的形势,新的气象

(一)新的形势令人鼓舞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4月16日,随着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其中特别嘱托“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存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动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与部分会议代表座谈。她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刘延东指出,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为传承文明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月19日至20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地方志工作,讨论修改并通过《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布置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和地方志书、年鉴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新的气象扬鞭策马

第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全国各地地方志机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和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采取一系列措施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修史修志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以及方志先进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对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对地方志年鉴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

第二,明确职责加快落实。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职能。

第三,贯彻精神理顺工作。年鉴工作是地方志工作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因此,全面理顺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管理体制,推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面开展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有些地方按照要求将这项工作从别的单位移交给地方志工作机构。例如,修志修鉴大省黑龙江省,编修《黑龙江年鉴》原来由省社科院负责,最近移交给省地方志办公室。

第四,专业年鉴雨后春笋。各项工作、各种专业、各个单位机构的行业专业编纂年鉴发展很快,既有常年的传统年鉴,又有近期涌现的新型年鉴。例如,各地社科联编纂的《社会科学年鉴》近些年发展很快,已有近20个地区编纂出版。6月召开了“第三届《社会科学年鉴》工作交流会议”。笔者出席会议,提交了论文,作了学术发言,并赋诗:七律·“社联航母”扬帆远航①--贺第三届《社会科学年鉴》工作交流会议召开。“编修年鉴聚南宁,佳品竞相展靓容。②盛世社科催化剂,信息文献壮征程。③切磋经验可攻玉,持续创新更上乘。硕果华章功累累,神州添彩著恢宏。”注释:①社联航母,指《社科年鉴》这是一部鸿篇巨制而又连年不断的浩大文化工程,真可誉为“社联航母”。②佳品,指各地编纂出版的《社会科学年鉴》。③信息文献,指年鉴。

第五,启动地方志蓝皮书。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地方志蓝皮书—《中国方志发展报告》项目,计划每年组织全国方志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严谨的科学论证分析,对我国新方志事业年度发展状况进行评点、总结。同时,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野和实证的研究方法,针对方志领域现状与发展展开分析和预测。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我国新方志事业发展的现状,客观反映新方志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历史进程,推动方志学学科建设,形成一部权威的国内外全面了解我国地方志编修、保存、利用、传播和研究等方面的年度状况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了向世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新方志文化事业状况重要窗口。

第六,各方志馆建成开放。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方志馆1个、省级馆15个、市级馆60多个、县级馆近200个。随着方志馆的陆续建成,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千方百计丰富馆藏资源,并陆续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示地情、提供服务。例如,5月19日,北京市方志馆举办“科技让生活更幸福”专题展,它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科学生活创新圆梦”密切呼应,力图从科技成果的视角来阐述科技对“生活”和“圆梦”的促进作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指示精神的积极落实。

第七,方志机构发展繁荣。地方志部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修志部门,已经发展成为“一业为主,九业并举”,即志(三级志书)、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用(服务开发)、刊(方志期刊)、网(地情网站)、会(地方学会)、研(理论研究)欣欣向荣的方志事业,成为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并且正在逐步形成初具规模与较为系统的国情研究中心、地情研究中心。

以上仅举几方面情况说明地方志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真可谓:谁人借得银沙水,浇出蓬勃万里春。

质量为本,制度保障

(一)要继续建立健全志书、年鉴质量保障体系

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地方志书、年鉴生存、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全在于质量的高低。志书的质量问题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些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注重建立健全志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措施做法:一是做好修志和志书评奖工作,组织修志经验总结和交流,研究制定志书修订、重修、再版制度。严格志书评议、审查验收和出版环节,坚决杜绝不合格志书出版发行;二是举办各类修志培训班,对于主编或编修人员分别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三是组织编写大型修志专业书籍,例如全国年鉴综录、年鉴词典、《中国方志通鉴》、《当代志书编纂教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教程》等;四是制定颁布《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五是办好《中国地方志》及各地专业期刊,开展多种形式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创新和方志学学科建设等。

(二)史志鉴编纂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做法

据大型学术著作《中国现代方志学》记载,“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运用”。江苏省张家港市史志办公室将史志鉴的编纂纳入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2001年6月以来,他们按照该体系的“全员参与、全过程体现”要求,把各类质量目标分解到每个成员,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志鉴编纂质量全方位保证体系,即建立起了覆盖史志鉴书籍的征、编、审、校以及出版、发行全过程的编纂质量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和效果,顺利通过了中国方圆标志委员会江苏审核中心的现场审核,成为全国地方志行业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也为今后史书志书年鉴工作科学客观全方位质量管理创新先例奠定了基础。

河南著名方志前辈卢德政先生将志书质量以人体做比喻:指导思想是志书的灵魂,篇目是志书的眼睛,框架结构是志书的骨骼,资料是志书的肌肉,文风版式是志书的服装。这样的形容,既形象又贴切,有助于加强修志人的质量意识。

志鉴趋同,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地方志文化是中华2000年编修不息的传统文化,年鉴文化是100多年从欧洲引进的“舶来品”,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都具有“资料性文献、地情学术工具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国家层面将地方志与年鉴这两种文化归结为一种工作和事业,一类文化和学科,一起发展和繁荣。

第一,国家条例定义。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第二,志书质量规定。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此件共9章50条,即总则、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附则。其中,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第三,年鉴编纂规定。2012年7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此件共6章46条,即总则、框架、资料、内容、出版、附则。其中,年鉴编纂出版应做到: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纂出版符合国家标准。

第四,方志年鉴相同。方志与年鉴的本质特征都是“资料性文献”载体、学术工具书、“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彼此具有同源同根、互联互通、大同小异的优势和特色,在编纂中二者可以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秘书长骊家驹上世纪在《地方志和年鉴》一文中认为,一轮志书编纂完成后,接着就要编写年鉴,“逐年出版,连续不断,就可为下一轮修志做准备。”中国年鉴研究会原会长尚丁在《年鉴工作与研究·发刊词》中也说过:“年鉴为史志编纂积累资料,两者相得益彰。”他在《方志、年鉴比较说》一文中还说“它们是一对兄弟,应该各有侧重,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第五,方志年鉴不同。地方志与年鉴虽然本质上是相同相似相通的,但两者也有很多不同。首先,两者历史渊源和产生的背景不同。在我国,方志代代延续,是地地道道的“国货”,是“土特产”,而年鉴是从国外传入的是“洋货”是“舶来品”;其次,出版周期不同。年鉴一年编辑出版一次,周期短,并且逐年连续出版,而方志纂修从这一轮完成到下一轮启动间隔的年代一般都很长,短则十几年,长则上百年,《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再次,体例和表现方式不同。志书基本采用记叙体例,着重铺陈事实,不做议论,寓观点于事实中,而年鉴可以采用专文或论坛属议论,一般以条目体为主,编写条目应采用记叙文和说明文,或两者并用;第四,这两者为现实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地方志尽管也重视发挥其为现实服务的作用,但受其性质和编纂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其服务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年鉴则不同,它可以做商业性广告,可以将在世的战线成绩卓著的知名人士作为新闻任务收录,将上一年各种重要信息,在下一年度可以最快的速度加以条理归纳编入年鉴与读者见面,其作用明显快捷得多。

第六,志鉴成果辉煌。中华民族特质的地方志书编修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千百年来连绵不断系统地全面地记述了中国5000年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在历朝历代编纂了规模宏大、浩如烟海的各种志书:通志、府志、州志、县志、里镇志系列,现存以各种行政区域命名的旧志有8500余种、10万卷以上,约占现存古籍总数的1/10。

自20世纪80年代编修新方志以来,全国共出版省、地、县三级志书约6000部,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约2万部,山水名胜古迹志约400余部;同时,纳入地方志工作的地方综合年鉴、各类行业年鉴、部门年鉴、专业年鉴约5000多种。还有,各种地情书丰富丰厚不计其数。总之,地方志文化成果巨大,是中国乃至人类的一项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真可谓:百年春色归桃李,已把辉煌绘九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号召: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已经起步,党和人民寄予厚望、赋予重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大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

《中国现代方志学》

《中国方志通讯》2014年第21期、22期

作者: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

猜你喜欢
志书方志年鉴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