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的几点看法

2014-11-10 22:02赵庚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卫生科技体育

赵庚新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的二轮志书的编纂已经全面展开,在教科文卫体的编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对首轮志书的评价问题(这里笔者主要是提出不足的问题首轮志书当然优点多于缺点,大家肯定已经相当熟悉了,所以不再在这里评论了,请理解)。对首轮志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二轮志书的编写服务,能起到借鉴的作用。二轮志书的资料采编和整理问题以及对编纂中如何提高编辑们的业务水平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的几点意见。经过笔者反复认真的思考,特一一列出。

[关键词]首轮志书;二轮志书;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中国的志书编纂工作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特别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之后,更是走上快车道,对二轮修志工作指出了方向,统一了认识,使志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加强了各级地方政府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促进了地方志编纂工作健康地持续地快速地发展。这对于一个地方志编纂工作者,无疑是个鼓励和鞭策。在二轮修志中笔者参与了教科文卫体内容的编纂工作,这一块内容属于大文化部类概念的范畴。这一部分一般占志书的五分之一,所以它在志书中很重要,而且笔者以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写好,因为它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特别它是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提高了志书编纂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在认识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就教科文卫体内容的编纂工作提出几点看法。这些看法不一定是成熟的,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因为文化(小文化)这大块内容笔者没有参加编辑而不敢妄加评论。

一、首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存在的一些通病

首轮志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编纂的,无疑仍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响。而且全国统一编纂志书,还是首次,无论是组织经验上,地方重视程度上,编纂方法上都还有所欠缺。从现在的认识上看,必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从为编纂好二轮志书的目的出发,研究首轮志书存在的问题,作为借鉴,很有必要。

(一)“千志一面”形式上千篇一律

笔者在翻阅了许多首轮地方志后,总感觉到各地的地方志中的教科文卫体都“差不多”,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没有地方特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数事情国家有统一运动的,而且运动比较多,象土改,三反五反、合作化、整风反右、大跃进、大办钢铁、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大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都是全国统一行动。如果不把当地特有的事件作为记述的突破口,而只是一般的记述,确实会让人看了觉得千篇一律。更何况所记述的都是当地的“官事”,记述民间老百姓的事情又太少,于是所记述的内容就大同小异了,让人看了好象是同一地方发生的事情。

案例1:教育篇,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略显不同(上限和详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都是记述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专中职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还有教师、教育经费、教育研究、校舍设备等,内容上大同小异,篇目设置上仅前后次序略有差异。

(二)篇目设置上有点“乱”,归类分法不一

在教科文卫体的篇目设置上,特别是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尤为明显,对于首轮地方志,各地差异显然过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交流活动的加强,各地在教科文卫体方面的差异比其他内容要大一些,情况也要复杂得多。首先,这几块内容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短(科技和卫生)或者过长(教育),在理论概念上,由其他领域存在的争论而引起方志界之意见不统一。如在文化这个概念上由于文化界存在多种意见而引起方志界产生的意见不统一。其复杂性真如陈泽泓先生在《首轮志书文化部类篇目设计的思考》[中国地方志2011.4]中所总结的五个不一“文化涵义不一,归类模式不一,分类数量不一,层次安排不一,项目称法不一”那样,由于理解的不统一,而产生篇目设置上的五花八门。

案例2:对计划生育这块内容,有的设置在卫生篇,有的设置在自然资源的人口中,有的设置在经济部类中。再如气象预报、地质勘测有的纳入科技篇,有的却放置在自然资源篇。这些都是差异比较大的内容。我们不强调篇目上的绝对统一,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但过大的差异,却也不可取。特别是篇目的设置上,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定,才能不乱。

(三)内容上“空而不实”

首轮志书在内容上,感到有点“空而不实”。笔者也曾经翻阅了许多省地市区的各类志书,好的(可能笔者要求过高)志书不多。而大都是内容贫泛,可能因为内容类同的原因吧,各地对内容的收集上表面化,因此所收集的内容就基本相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段,由于都是搞同样的运动,记述的都是同样面上的事情,而忽视了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事例。

案例3:我们东阳,在恢复高考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复班盛行,先是学校办,后来规定学校不能办,社会上越办越多,于是行政部门开始禁止,于是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执法部门去抓,而高复班的举办者们采取打游击的办法,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到另一个地方,学生们背起课桌凳,流动上课,始终禁而不绝。由于社会有需求,因而越办越火红,邻县的、省城的学生都慕名而来,逐渐形成一种产业,政府也不禁了,开始了对社会办的高复班进行管理。最大的高复学校发展到二、三十个班,2000~3000名学生,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一直红火到近两年因为大学招生比例提高以后,去复习学生明显地减少,势头才开始慢慢地减弱。这在东阳的教育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在东阳的首轮志书的教育篇上却不见它的踪影。

(四)缺少特色,没有地方优势

可能在资料收集时,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事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特色事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特别是编辑部主要领导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下面承编单位就更不可能会重视特色事件的收集,没有资料的特色,就不可能有志书的特色,于是在源头上就缺少了特色;二是缺少抓特色事件的敏感性,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只见芝麻不见西瓜,在资料收集中过多地使用放大镜,结果是只看到小事件,许多大事件在放大镜下就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而被忽视了。其实在资料的收集中既要用放大镜找到细微事件,又能用望远镜,看到特色事件,判断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特色。只有具有这种判断能力,才能把特色事件抓出来。只有抓住了特色事件,才能显示地方特色。

(五)对社会变迁,社会进步反映不够

社会在变迁中,应该会产生许多事件,而且这些事件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但是志书反映的不够,至少反映不着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许多志书写得不够,农民的新面貌没有在志书中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新的时期的开始,但有些志书没有反映这一时期的特色,没有把有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记述在志书上。

案例4:卫生篇中的农村“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这些“新生事物”没有反映在志书上,即使有反映也只是皮毛,尚缺少全面的真实的材料,而这些事实恰恰是医疗制度改革的基础。

(六)眼光向上,记述平民百姓的少

首轮志书的记述中普遍地存在眼光的朝向问题,就是记述“官事”的多,记述普通老百姓的“小事”少。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社会的进步。

案例5:在科技篇中,就拿“柴”来说吧,六、七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家里都烧木柴,所以都到山里去砍柴,邻近山砍完了就到远处山上去砍,大量地破坏了山林,给生态平衡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政府出面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封山育林,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老百姓饭还是要烧的,所以时常有人会去偷柴,封山育林还是不能彻底实现。政府也千方百计另找烧饭的替代品,如大办沼气,但效果还是不行。如今农村里都普遍用上煤气和电烧饭,所以现在政府根本不用去花大力气封山育林了,而且生态环境的恢复达到理想状态。同时老百姓家里因为烧柴而污染空气等环境问题也得到改善,也卫生了。这样一个过程的记述既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相应生活习俗的变迁,环境的优化,也反映了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这难道不值得记述吗?

(七)报喜不报忧,记述问题的少,特别是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即使是重大事件也没有出现在志书上

报喜不报忧,记述问题的少,是首轮志书中存在的又一个普遍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时期。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境,就少有志书提及,有的甚至把这段时间略去了。再如“整风反右”运动的扩大化,把许多敢于讲真话的知识分子,打成右派分子,而且一个人打成右派,全家甚至亲朋好友一大片人受牵连。这还是全国性的事件,对于地方志记述与否,还可以酌情处理。但对于一些地方上曾经发生过的影响很大的事件,特别是人为的事故(主要是领导失误造成的),大都避而不记述,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还算有勇气了。如果这样,还能以史为鉴吗?这方面,我们还不如司马迁,要好好地向司马迁学习,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记述事实。

二、目前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轮志书一般分通志和续志,虽然在记述上有所不同,时间的上限不同,一个是有史以来,一个是首轮志书的下限。但内容上大致相同。只不过通志还得顾及首轮志书的内容及体例等,尽量做到相互衔接(首轮志书与二轮志书)。对于通志,还得对首轮志书中记述的内容补充完善和充实。对于首轮志书中没有记述的整块(篇章节)内容,还得重新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确认。

二轮志书应该很好地借鉴首轮志书的许多优点,认真正确地对待首轮志书中存在的问题。二轮志书一般应考虑突出地方特色。当然单纯的为突出地方特色而去寻找特色还是不行的,应该把时代特色、社会特色一并考虑,形成一条线,才能把特色记述完整,才能完美地体现地方特色。

(一)教育篇中应该把“教改”、“社会办学”、“义务教育”等内容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内容来写

教育篇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说,有文明就有教育。而且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种传统事业,也被历代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作为一种工具而非常重视。并且在首轮志书中有相当多的地方志把它单独设篇、说明它的地位之重要。另外,大文化部类中也把教育篇放在首位,也能说明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篇幅上也大大超过文化部类中的其它如科技、卫生、体育,基本上是科技、卫生、体育的总和。

在我所见过的二轮志书中,都把教育单独设篇。当前二轮志书重点应记述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所以二轮志书教育篇的重点应记述这三十年来教育取得的巨大成果。教育改革的内容,从教育政策的演变,教育体制的改革,义务教育的实施,社会办学的开创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持续的农民扫盲运动,这个运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开始了,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三十年直到基本扫除文盲,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过程。中国有这么多农民,而且那时侯大部分是文盲,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么伟大的过程难道不该载入史册吗?当然,如何体现地方特色,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一件伟大的工程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对象有近二亿,要实现普及,也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伟大工程啊!当然这是分步到位,逐步实施,各地也有时间迟早的问题,各地经历也有曲折,有风风雨雨,也值得写,也有东西可写,也必须得写。而且,这里不仅有各级政府的功劳,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武训式的人物,为义务教育的实施,作出不朽的贡献。这其中有许多“小人物”,更值得好好地写写。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除了公办学校内部的体制改革得重点写之外,民办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各地都有许多新产生的民办学校,有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民办中学,还有民办大学。还必需记述民工子弟学校,为解决外来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也作出巨大贡献。

在教育中,还得注意记述政府与各界人士着力改善普及以后办学条件的过程和改善学生营养、提高午餐营养成份的工作。

还有一些,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校外辅导站(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规范等一系列事件可记述。

在学校内部,应重点记述管理改革,教师的绩效工资实施,职称评定,教学工作的考核,教学环境的改善等。

(二)科技篇中应突出科技发明、科技专利、多体制的科研机构等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篇有记载的历史比较短,特别是县市志,一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有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之前的科技,主要是散落在民间个体的一些小创造小发明,但因为没有专利意识,所以也不能记述到个人,而且这些创造发明也往往不被重视而被记述。所以二轮志书应对该内容予以重视,挖掘地方创造发明的历史。之后由于重视了创造发明的专利,更有利于记述,且人们更重视创造发明,专利的申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如果所有的专利都一一记述,恐怕科技篇只能专记专利了。

案例7:就拿我们东阳来说,光2008年一年的专利申请就达497件,专利授权达533件。所以在记述时只能用列表的形式一一列出,不可能详尽的记述,重点对影响比较大的达到国内以上先进的专利发明作单独介绍。由于国家对创造发明有了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科研机构也象雨后春笋似的发展起来,且以大型企业为主。

案例8:象东阳磁性有限公司就有东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两家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性质有:国营的、民营的、企业的、私营的,东阳“至2008年,认定各级技术研发中心1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金华市级15家、东阳市95家。这些研发中心已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直接从事研发人员3000多名,已成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000余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这些应为记述的重点。

此外,民间科技,科技知识的普及也应有它的地位。

(三)卫生篇中应加强中医、中药、私人诊所、民办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全民卫生运动等内容的记述

卫生的历史比科技要长,中医中药是我国的特有,且历史悠久。卫生篇在二轮修志中应着重于中医中药方面的记述,主要应记述地方特色。私人诊所的发展历史比较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取消,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开始发展起来。民办医院也是这样,还有企业办的医院,因为有经济实力,管理及人才引进上比较灵活,所以发展比较快。我市上规模的就有横店集团医院和花园田氏医院。

医疗保障制度,应列为重点,因为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问题。这里应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应予以记述。其实这对以后的农村医疗改革打下了基础,主要是为以后农村医疗网点的建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全民的卫生运动对改善社区和农村的卫生状况及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了促进作用。“创卫”运动的功劳不可轻视,关键是促进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了卫生工作。群众饮食习惯的改变,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影响的认识。这些“小事”不要轻易放弃,懂得“小中见大”的道理。

(四)体育篇应重点记述农村及社区体育活动及设施建设

体育篇在二轮修志中,应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为重点。所以主要应记述农村及社区的群众体育活动,记述农村及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休闲场所的建设,改变农村锻炼环境,如何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另外,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应有所加强。还得注意民营体育训练(锻炼)场馆的发展情况。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目前各地的志书编纂,各级编辑在努力工作,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及时提高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是当务之急。完全靠当地编辑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需借助中央、省级专业部门加强对基层编辑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编辑水平,才能使地方志的水平有提高。

(一)志书的篇目是否“统”得过多

志书的篇目设置是关键,目前来看各地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这个问题还会长期争论下去,这有好处,通过争论,不仅是辩明是非,而且是理清各种设置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提高大家对篇目设置认识水平。因此,认为志书的篇目不要统得过多,有个大致的筐架就行了。其实各种设置都各有千秋,不能谁好谁不好的简单地下结论。

(二)专家指导问题,不能只是“蜻蜓点水”

目前市县级志书编纂,大都已经开始工作,但普遍存在编辑人员数量不足,而且抽调来的人员也大都没有志书编纂经验,很需要专家给予正确的指导,这种指导,最好不能是纯理论的,要多一些实践工作的指导。对于具体工作的指导,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个理论报告,即使是专题报告也需要许多实际操作中的范例,给这些基层的编辑们得到实实在在编纂理论和操作知识。

(三)加强基层的指导工作,多举办一些编辑的培训班

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笔者以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班(以短期为佳,3~5天的时间),请专家作几个专题报告,留出相当一部分时间为学员与专家互动,或者请基层的编辑作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介绍。这样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较短时间内能提高编辑们的工作水平。

(四)上下限的设置问题,是否一定得统一(全国)

根据当前的状况,志书的上下限问题是否一定要全国统一。当然有统一的好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为以后的每二十年一轮的志书修订工作,打下统一的步伐预设基础。但是现实是各地的差距相当大,全国两三千个县市无论各个方面发展都不平衡,要允许客观实际存在的这种差距,不要强调千篇一律了。

以上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行家、同行们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参考资料:

㈠【首轮志书文化部类篇目设计的思考】陈泽泓中国地方志2011年4月期

㈡【第二轮志书记述科教文卫内容的观念转变及构想】范洪涛中国地方志2010年9月期

㈢【浅析第二轮志书文化部类的编纂】张世民中国地方志2011年4月期

㈣【论文化志编纂质量的系统控制】任国瑞中国地方志2011年8月期

㈤【浅议志书突出文化部类的地域特色】王蕾中国地方志2011年8月期

猜你喜欢
卫生科技体育
智取红领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我们的“体育梦”
科技在线
卫生歌
科技在线
讲卫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