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时期的天主教

2014-11-10 22:12裴宇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天主教雍正康熙

裴宇辰

[摘 要]主教再次传入中国,经过利玛窦等人的努力,天主教争取一席之地。到清朝入关,顺治帝时期天主教发展比较顺利,由于对汤若望的重用和礼遇,顺治帝对天主教也采取保护政策。顺治帝去世,统治集团更迭,对传教士态度发生转变,汤若望案发生,使天主教进入困难期。康熙亲政后,对汤若望案进行平反,康熙帝本人对西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随着圣祖容教令的颁发,天主教在中国迅速发展,但礼仪之争的发生,是天主教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随着中西文化不断冲突和西方武装力量的不断强大,雍正朝全面禁教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康熙;雍正;天主教

一、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发展情况

(一)清初天主教在华形式

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天主教,利玛窦很快确立了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正确政策,使天主教在中国得到发展。明末清初一系列的战争使社会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但天主教徒利用其本身优势仍然艰难的进行传教事业。1644年,清军入关,耶稣会士汤若望得到顺治帝的重用。原在崇祯年间无法实施的新历法,遂被清朝所采用,命名为“时宪历”,汤氏复掌钦天监职。(1)顺治三年,以新造历书成。加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太常寺少卿仍理监。(2)并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的嘉号,顺治帝对汤若望的重用,朝廷对天主教的容教政策,使天主教在中国艰难发展。

(二)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原因

1.朝廷对宫廷传教士的需要。清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文明被统治者需要,传教士所带来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地理学及机器工程学等受到关注。清朝廷需要有才华的西洋传教士为其服务。而传教士所受到的种种礼遇,也缘于他们对朝廷的贡献。在杨森富的《中国基督教史》中对汤若望有这样的评价“世祖对汤若望的诸般礼遇,纯系基于其对新历法的贡献。”(3)

2.明末清初社会一片混乱,清朝建立后,政局不稳,统治者忙于统治政权,放松对天主教的限制,天主教抓住空隙,发展自己。清朝定鼎北京后,形势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既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有张献忠领导的大西政权,南方还有南明小朝廷的威胁。清朝忙于肃清政敌,放松了对天主教的控制并且利用天主教徒为清朝服务,是天主教虽然在战乱中教徒明显减少,但仍然缓慢发展。

二、康熙时期的天主教

(一)历狱之难的发生及天主教在华情况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告崩,前被罢黜的钦天监员杨光先乃发动历狱,诬教士图谋不轨,作“辟邪论”以诽谤基督教门。(4)顺治帝一去世,便掀起了一股反基督教的浪潮。当时康熙帝年幼,四大辅臣辅政,鳌拜支持杨光先等人,杨光先上书指出汤若望新法有误,又指出和硕荣亲王安葬日期,误用洪范五行。在清圣祖实录中有如下记载:“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叩阍、进所著摘谬论一篇、摘汤若望新法十谬。又选择议一篇、摘汤若望选择和硕荣亲王安葬日期、误用洪范五行。下议政王等会同确议。至是、议政王等逐款鞫问、所摘十谬。杨光先、汤若望、各言己是。历法深微、难以分别。但历代旧法、每日十二时、分一百刻、新法改为九十六刻。又康熙三年立春日候气、先期起管。汤若望谎奏、候至其时、春气已应。又二十八宿次序。分定已久。汤若望私将参觜二宿、改调前后。又私将四余中删去紫炁。又汤若望进二百年历。夫天祐皇上。历祚无疆。而汤若望只进二百年历。俱大不合。其选择荣亲王葬期。汤若望等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犯重大。”(5)康熙三年八月,鳌拜依据杨光先所上奏章,缉拿汤若望,南怀仁,安文思等人。康熙八年圣祖为汤若望平反昭雪,其他西方传教士也获准回各省教堂传教,自此进入一个新阶段。(6)尽管如此,与传教士所谋求的地位仍然相差甚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颁布容教令“得西洋人仰慕圣化,由万里航海而来,现今治理历法,用兵之际……并无为恶乱行之处,又并非左道惑众,异端生事,喇嘛僧等寺庙尚容人烧香行走,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反行禁止,似属不宜,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不必禁止,侯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可也。”(7)容教令颁发后天主教快速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二)礼仪之争及天主教发展事业受挫

自康熙三十一年颁布容教令,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相对比较顺利。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差异是巨大的,而天主教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冲突。利玛窦来到中国以后,发现这些问题,便很快采取了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政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进行传教,并且自称自己为“西儒”,也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利玛窦死后,龙华民接任利玛窦的职位,他不满利玛窦的一些做法,在李天刚的《关于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龙华民认为利玛窦的做法是在迎合儒家。单单是迎合儒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他认为儒家经典里的词语有它的特定涵义。……他一直反对会士们容忍中国教徒祀孔祭祖,更反对用尚书中的“上帝”和“天”对译“Deus”。(8)龙华民挑起的译名之争为后来的礼仪之争埋下伏笔。

“礼仪之争”最早发生在福建地区。当时在福建地区的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不满耶稣会士沿袭利玛窦规矩,反对中国礼仪,并且就此问题与耶稣会士展开争论。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于1704年派多罗为特使赴中国颁布禁止中国礼仪的谕令。1707年正月二十五日,多罗特使在南京,向在华传教士发表公函,宣布罗马教廷已经禁止敬孔祀祖,该公函并于同年二月七日公布。多罗并云,教士胆敢有抗命不遵守者,当处以破门罪(处以极刑)。(9)该通告发布后引起中国教徒的抵制,康熙帝也大为恼怒,康熙通令全国传教士只有遵守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才可以在中国传教,并且永不回西洋。要求传教士领取居留证,由内务府发给印票。没有印票的传教士一律驱逐回国。

礼仪之争是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引起的,同时也说明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的对立。尽管康熙帝对西方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各种宗教也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但一旦涉及到国家利益,皇帝权威,康熙帝是绝不会退让的。康熙帝允许遵循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领取印票后可以留在中国主要原因是缘于对西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但礼仪之争也为雍正朝的全面禁教埋下伏笔。

三、雍正朝全面禁教的实行

(一)雍正朝禁教政策的实行

雍正继位不久,闽浙总督满保便上奏折提出禁教。满保认为京城的传教士可以利用西方文明为朝廷服务,所以可以准许他们继续留在京城。但地方传教士蛊惑人心,毫无益处,应行禁止。雍正要求礼部议奏,礼部复议肯定禁教政策,“奉旨,西洋人除留京办事人员外,其散处直隶各省者,应通过各该督抚转饬各地方官。查明果系精通天文及有技能者,起送至京效用,余俱遣至澳门安插。其从前曾经内务府给有印票者,尽行查送内务府销毁。其所造天主教堂,令皆改为公所。凡误入其教者,严为禁谕,令其改行。如有仍前,聚众诵经者,从重治罪。地方官若不实心禁饬,或容忍不报,如之”(10)传教士得知朝廷有禁教打算后便不遗余力为自己争取留在中国的机会。京城传教士在礼部决议前后多次拜见雍正宠弟怡亲王王允祥,并且不断上交陈情书,最终,雍正帝允许传教士可以居住在京城和广州。雍正帝禁止传教士居住在除京城和广州之外的地方,没收天主教堂,改为仓库等,不允许传教士传教,被朝廷留任有学问的教士也不过十余人。禁教政策使天主教发展遇到巨大挫折,直接导致清中叶后天主教在中国的衰落。但尽管朝廷实行禁教政策,秘密传教仍时有发生,形成了雍正十年传教士遣送澳门的高潮。

(二)天主教在清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天主教在清朝发展坎坷,在清朝中叶后逐渐走向衰落。天主教逐渐走向衰落最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两个文明体系在当时是不可能很好的交融。传教士传教男女混杂一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也很难被接受。第二,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徒接受了天主教文化,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是统治者不能容忍的。统治者认为最重要的统治就是对百姓思想束缚,当面临思想波动时统治者则会用手中特权强加控制。第三,一些传教士参与到中国政权内部斗争当中,传教士穆敬远便参与到宫廷斗争中,康熙晚年,众皇子夺嫡激烈,穆敬远就支持九皇子,被康熙斥责。可见当时宫廷传教士权利不断上升,打击传教士力量是必然的。第四,统治者只是利用西方传教士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为自己服务,对天主教本身并不认可。中国接受的是儒学文化,个别统治者对佛教,道教有很深的领悟和见识,但是对于天主教则没有太多兴趣。康熙皇帝接受西方知识,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对天主教却没有兴趣,一旦触及中国传统文化,则实行打击天主教的政策,而雍正帝本人与其父不同,对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没有太大兴趣,又是严格臣民思想的一个皇帝,所以禁教是必然的。第四,天主教内部的分歧。天主教内部各教会一直分歧很大,耶稣会士,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之间的摩擦不断,内部不团结也是天主教逐渐衰落的一个原因。

自雍正帝实施禁教政策以来,清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禁教的政策和措施,禁教政策直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才被迫允许自由传教。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圣祖实》

[2]《清世宗实录》

[3]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法]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

注释:

(1)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151页。

(2)《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己丑条。

(3)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151页。

(4)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152页。

(5)《清圣祖实录》卷14,康熙四年壬寅条。

(6)李治亭《清史》,1188页。

(7)黄伯禄((正教奉褒》)康熙三十一(1691)年二月初三日条,1170页。

(8)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25页。

(9)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138页。

(10)李天纲《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91—92页。转引自梁章钜《浪迹丛谈.天主教》81页。

猜你喜欢
天主教雍正康熙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如此原因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年度第21期,P.84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创造与创生
康熙下象棋
略谈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