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2014-11-10 22:28刘立云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立云

[摘 要]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非遗语境;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医药在非遗领域的概念

1、什么是传统医药

WHO对传统医药的定义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著理论,信仰与经验形成的,不论是否解释清楚,旨在维系健康,并用于防治、诊断、改善或治疗机体与心理疾病的一整套知识与做法。(1)

在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医药主要是指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式、用药技术等(2),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组成部分(3)。传统的中医学形成了完成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师承和读书即可掌握,但流传在民间的验方和治疗手段却在不断的流逝。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2、哪些方面是值得保护的?传统医药的保护简况

(1)医学思想

医学思想即治疗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思想。由于传统医药的传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接触古代的医学典籍,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通常能够很好的完成记录、整理、出版的工作,利于后来者学习。例如,《内经》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天人相应观”,形成了独特的脏腑、经络学说(4)。

医学思想的保护状况良好,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中国名医名师讲稿丛书等,由名家解读医药经典著作,各中医院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2)医治手段

传统医治手段强调人体的内外统一,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各家各派的医治手段和医治思路也各有千秋。例如,金陵医派在内科方面对“下虚受风”证、“温病”等有明确的治疗依据和治疗方案;对小儿疳积,有解表和里法和深清托化法;在处方用药时,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以“二陈汤”做衬方使用。金陵医派在外科方面,对“肛瘘”采用挂线疗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器官功能;对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杂症,可以通过推拿手法治愈。

医治手段的传承状况参差不齐,以XX疗法为名称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大多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但行医平台是决定项目存亡的关键。以丁氏痔科医术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市中医院为项目保护单位,传承状况良好,家族成员世代在市中医院行医,丁义江及其女儿、女婿均掌握了丁氏枯痔疗法、痔分段齿形结扎疗法、肛瘘切开挂线疗法等专项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创新成果。而张简斋国医术,由于缺少官方认可的医疗平台,传承状况并不理想。

(3)医药配方与临床经验

各类方剂自古就有详尽的记载,但对配方的掌握,除了掌握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还应当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古语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难”,现代科技使得建立方剂的数据库成为可能,然而要想借用现代科技实现“临证易”还需借用“大数据”的思维,为同一病症选择的药物组合积累足够的临床数据。

(4)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艺决定了中药的疗效,经过炮制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发挥药性,反之不但达不到疗效还会在体内积累毒性。

市面上所存的中药炮制教材,对于药材的基本处理,已经有了较为详实的叙述,但是对于膏、丸、丹、散等的制作,却乏善可陈。实际操作中,药材公司在中药的处理上,盲目追求机器化大生产,在药品的质量和包装数量上违背了中药的自然规律。

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增加了中草药的产量,然而采摘时间和药物的产地却被严重忽视,《千金方·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记载:“论曰夫药採取不知时节不以阴乾暴乾,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採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药物采摘的时间,对药效影响非常大,如果不能按合适的时间采摘,采得的中药有名无实,和朽木没有本质的区别。药物的放置时间对药效也有极大的影响,要遵循当陈则陈,当鲜则鲜的原则,陈皮等药材时间越久药效越好,荷叶等药材则越新鲜越好。此外,药物的产地不同,药性也不同。川贝母味甘偏润,又能润肺止咳,又可治虚劳咳嗽、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降泄,功专清热散结,善治风热、肺热咳嗽及瘰疬、瘿瘤、乳痈等证。

机器化中药炮制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标准化散包,以5克为一个单位,医生开方时只能以5克为计量单位。这种标准化违背了中药君臣佐使的规律。需知中医开方如调兵遣将,来不得儿戏,数量的差异严重影响中药的药效和药性,长期的不精确计量将加大病患体内药物毒性的积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肝肾不可逆转的损失。5克一个单位的计量方法,加速了中药房的配药时间,牺牲的是病人的身体健康。如此的标准化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

二、当前传统医药保护模式的几大弊端

1、西化的中医教学模式

(1)师生代替师徒,课堂代替诊所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老师无法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一方面受到课堂的局限,没有实例辅佐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过多,无法因材施教,即便老师将看家本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以实践为主,教材为辅。学生白天在诊所抄方,熟悉病例,学习诊断方法,练习辩证,晚上学习医家经典。而现在的课堂本末倒置,以教材为主,实践为辅。同时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方法,询问技巧,切脉技巧包括医生本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都被课堂这一僵硬的方式阻隔在教学过程之外,试问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2)医药分家之弊端

中医和西医不同,它的指导思路较为宏观,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不同的医生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思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药往往不分家,医生以身试药,分辨药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药品和药具,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名医张简斋民国时期已经可以研制一些符合西医标准的中药,例如,中药“马黄”,其作用类似于能够收缩血管的麻黄素。在中医外科手术中,医生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药剂和药具,例如“丁氏痔科医术”就可以通过丁氏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2、西化的治疗模式

首先是分科过细的弊端,现代中医院采用了西医化的分科方式,不但增加了患者的就诊难度,也容易发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如,腰疼这一常见病,在治疗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针灸推拿科,忽视了内科的调理,如果能够内科外科双管齐下,那么就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既能够使小关节复位,排出体内“寒气”,同时又能够通过治疗“下虚受风”,标本兼顾,防止腰疼复发或减缓复发的进程。

特别是内科与外科分离,很容易治标不治本,例如皮肤病的治疗,虽然外用的敷剂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常常发生反复,原因就是病根没有肃清,例如病人体内的“湿热”如无法顺利排出体内,加之不适当的饮食起居,就会导致病情的不稳定。

再次是常规检查代替了望闻问切,现在很多医院的医生,甚至是一些在高校常年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对于切脉这门基本掌握的不扎实,给病人看病只管望、闻、问,连脉都不诊,就开具处方,实在让人望而生畏。检查的参考数据是基于统计得来的,检查结果反映的是共性的问题,而望闻问切则是对病人体质病情的个性分析。如果一味指望检查数据,就丧失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优势,也治丧失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优势。最后,则是中成药的滥用。目前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药,多数为清热解毒的药,普遍伤胃,且不具备祛风的功能。因此病人在服用感冒冲剂后,难于痊愈,虽然退烧,其他症状缓解,但是下一次受风着凉时,仍然容易复发感冒,西医常常将这类病因归为免疫力低下,其实是病根没有肃清。

3、西化的医药管理模式

(1)西化的医师管理模式

目前的医疗行业的管理模式,以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存在过严过细的弊端,一大批具有临证经验的家传医生,由于不具备中医专业学历无法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因而不能合法执业。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治疗指针。在涉及医疗事故的时候,缺少独立的中医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按照西医的思路,倒置举证,赔偿金额巨大,遏制了中医医疗行业的发展。

中医医疗的特殊性导致医生的诊断价值高于药物价值,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择医难,患者往往以医院和医生的名气作为衡量医术好坏的标准,那些无法进入名牌中医院的医生即便医术了得,也很难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看病难”和“行医难”成了行业发展的两个异相。

(2)西化的中药管理模式

名家验方进入医药市场成本过高,导致验方拥有者无法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在毒性试验方面,动物实验代替人体实验,提纯注射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水药和丸药,难以控制人体摄入计量,大大增加了中药的毒性。在药品专利管理方面,药品专利五十年有效的规则,忽视了验方的遗产属性,对于拥有者及其传承者没有相应的保护。在中药提纯开发新药的过程中,唯君独尊,抛弃“君臣左使”的配伍理论,通过提纯,急功近利的推出新药,忽视以毒攻毒,相互配伍能够降低中药的毒性,保护肝肾功能。

三、非遗保护对传统医药的积极作用

中医药可以克服西医西药的局限性,是能够替代西洋医学某些不足方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治疗菌群感染时,采用植物性的草药,防止了自然界菌群平衡的破坏,不易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四、中医药在申遗道路中需要完善的方面

1、解决非遗保护与医药卫生系统之间的矛盾

对于"非法存在"的民间非遗医药项目,是否有资格申报非遗项目名录。笔者认为在申报过程中,核定一个项目是否为传统医药的非遗项目,不应当遵循医药卫生系统的标准,而应当遵循非遗的判定标准,毕竟目前的卫生系统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该项目有杰出的传人,具有悠久历史,以活态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价值,属于非遗传统医药的范围,就可以认定为非遗。(5)

2、完善中医药医学史的研究

还应当完善下列课题:各时代中医药与其他地区传统医药的学术交流及其影响;医药经典古籍善本的研究;各时代中医流派的整理研究,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生平及学术经验;医药遗物、遗迹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科对同类型的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佐以同时代的“甲骨文字”、“金文”、“竹简文字”等加以考证,复原古代中医的医疗场景,通过考古资料了解相关的习俗。

注释:

(1)邱科星.论我国传统医药国际保护的途径[D][D].中国政法大学,2008.

(2)文化,乔成栋.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55-56.

(3)诸国本.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8-53.

(4)张知寒,古代医药史精华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5)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学科建设相关理论问题探索,[M]非遗报2014年6月1日,第七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