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秦文化形成的路径

2014-11-10 22:32张志国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

张志国

[摘 要]先秦时期是秦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秦文化先后历经两次文化整合,第一次为立国前后与羌戎文化及西周文化的融合,第二次为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方六国文化的融合。笔者也认同秦文化是由多元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观点。本文拟对秦文化完成两次文化整合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探究秦文化形成的路径。

[关键词]秦文化;形成;文化整合

有关秦文化的研究至今在学术界仍是一个比较炽热的问题。在研究资料上不仅有流传已久的文献史籍供参照,而且还有陆续出土的考古实物史料相佐证。当前学者已从秦文化的形成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具有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指出秦文化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但尚未从整体上对秦文化的形成进程进行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秦文化的发展历经三大时期,即秦族时期、秦国时期、秦朝时期。笔者以为正是在前两个历史时期秦文化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文化整合,从而奠定了秦在完成统一后的主体文化形态。关于第一阶段的文化整合,笔者将借助已公布的相关考古资料与史籍中的相关记述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关于第二阶段的文化整合,主要依托相关史籍的记载对其进行分析。

一、第一次文化整合

关于秦族的族源,《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1]p173

据《史记》记载最早的嬴姓族属原系分布于淮、济流域的东夷族一支。在历经数次迁徙后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稳定下来,通过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而崛起于诸侯之间。

在夏代末年,嬴秦先祖费昌参加了商夷联军反抗夏朝统治的斗争,因立有大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史记·秦本纪》记载:

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1]p175

从夏商之际开始一直到商代晚期,嬴秦族的活动区域一直在霍太山地区(今山西霍县境内)。嬴秦族因参与对夏战争,从原来的族源之地逐渐迁徙到西部地区,因立有战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其活动区域距离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并不远。这一时期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如商文化有关的贵族传统礼仪制度在秦文化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传承,秦人与殷人有共同的狩猎与畜牧方式,相同的墓葬制度,秦人的宗庙制度直接承袭了殷人的天子五庙制度,与殷人一样,秦人也以牺牲来祭祀宗庙。

西周政权建立后,嬴秦族因忠于商,遭到周武王的打击。周孝王时又因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而受到重用,在非子时期,周孝王将嬴秦族封之于秦地。《史记·秦本纪》记载: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孝王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1]p177

秦之地的方位《史记集解》解释为“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周太史儋云‘始周与秦合而别,故天子邑之秦。”从非子被“邑之秦”以后,秦文化在保留原有殷商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开启了较大幅度地吸收羌戎文化和西周文化的历程,这一文化整合过程一直持续到春秋初期。

(一)对羌戎文化的吸收

由于嬴秦族所封之地与羌戎部族相邻,为拓展本部族的生存空间,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戎狄争战。周厉王晚年,西戎反叛,秦仲力战西戎而殒命沙场。而后“周宣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陲大夫。”[1]p178此次讨伐胜利之后,秦人的地盘大为扩展。在双方不断地战争冲突中,秦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羌戎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以墓葬风格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在考古发掘的诸多陇东秦墓中,其葬式风格大多为屈肢葬式。其可能是受到甘青地区其它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一认识得到了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这也可以说是秦文化吸收羌戎文化的一个鲜明例证。大约从春秋开始,在秦墓中流行一种蜷曲特甚的屈肢葬。赵化成对关中地区已发掘的452座秦墓的葬式进行了详细统计,得出的结论为不明葬式者80座,直肢葬34座,屈肢葬338座,屈肢葬占全部葬式清楚墓的90%。甘青地区的屈肢葬传统,从半山、马厂、齐家、毛家坪到辛店文化,大体延续下来。这种屈肢葬仪应是当地土著习俗的承继与发展。

第二,春秋晚期以后秦墓的墓圹流行土洞室墓,而同时代的关东地区则是竖穴土圹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秦墓中,洞室墓的比例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如在西安半坡的战国时期的秦墓地,共发掘了122座墓葬,其中洞室墓就有101座。洞室墓最早见于马厂文化,最迟在卡约文化中已非常盛行。春秋战国时期,洞室墓能够成为秦墓中一种主要的墓室结构,正反映出了秦和羌戎之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之深。

第三,在所发掘的秦墓中的葬者多为西首葬。墓形结构往往呈东西方向。当前史学界对秦墓的西首葬的葬俗有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是受甘青地区古代文化中也比较流行西首葬这一葬俗的影响,即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也有西首葬的葬俗。秦的西首葬可能也与甘青地区古代文化有一定联系。另一种说法认为葬式与族群渊源和信仰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头向表明族群的来向,足向表明族群的去向。尤其头向与族群渊源的关系尤为密切。根据秦公和秦王的陵墓所开掘的情况来看,西陲陵区、雍城陵区与芷阳陵区、秦始皇陵园。其葬式表明秦宗室流行东向直肢葬,东首葬是秦国公族的葬式传统。矛盾的葬式说明秦人是双源的,公族源于东夷,庶族源于羌戎,前者流行东首葬,后者流行西首葬。

以上关于秦国早期墓葬风格的说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文化的发展融入了部分羌戎文化的特点。

(二)对西周文化的继承

自秦襄公起,嬴秦族因打击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赐之岐山以西的领地。从此秦才成为一个诸侯国,开始“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早在西周初期,秦人便开始积极吸收、继承周文化。但全面吸收继承,则是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取得对戎战争胜利之后广收周余民,自此以后开启了秦人周化运动。其结果则是在穆公时期秦国步入了春秋霸主的行列。秦国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它建国于西周王畿故地并接受先进的西周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在出土的春秋前期秦国青铜器上反映的非常明显。如宝鸡西高泉村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其中三角戈、甬钟等均是西周风格。另有壶、豆两器,直接就是西周遗物,正如李学勤所指出的:它们都是“从西周的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秦在建国之初便接受了当地周遗民所具有的较高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突出地反映在文字上。秦的文字就是直接继承西周而来的,同属籀文系统。

二、第二次文化整合

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秦国的发展一度呈现衰颓之势。进入战国以后,东方各主要诸侯国相继变法革新,国力日渐强盛。在变革的历史环境下,为摆脱贫弱落后的面貌,从秦孝公时开始积极主张引进东方六国人才变法,由此秦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秦孝公支持商鞅以法家思想在秦国全面推行改革。第二,自秦孝公以后大规模引进东方六国的人才,对各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吸收。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东方六国人才的引进都为秦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能最终并吞六国而一统天下,就是此阶段文化大变革的直接产物。

春秋中期秦穆公一度使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但崤山之战后,秦国向东拓展的势头被晋国所阻挡。致使秦国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也日趋减少,使得秦国在战国初期兴起的改革浪潮中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史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p202公变法而其势遂变。而东方文化之西渐,亦自孝公后而其迹益著。[3]p6通过力耕战、行县制、奖军功等一系列变法举措使得秦国实力大幅提升。所定各类律令均需严格执行,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只要违反律法都会受到惩治。史载“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后五月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1]p2231-2236由此可见,对律法的奉行已经深入到秦人的骨子里去了。商鞅变法通过法令强化的方式,使得秦国的主体制度完全建构在了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促使秦文化完成了新的革新,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秦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后,以后历代国君均大量重用前来投效的东方六国人才,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这不仅使得秦国更加强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原有秦文化对六国文化的吸收与整合。秦国能够重用这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缺乏严格的宗法制,因此在使用人才方面也就显示出了宗法观念淡薄的特点。由于长期与戎狄杂处且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为能使国家稳固存续,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不分嫡庶,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而在选用官吏方面也多不拘泥于宗法制,由此在秦国能形成有效的客卿出仕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魏人张仪出任丞相以后,秦国形成了以客出仕的高潮。按照黄留珠先生对秦国客卿的统计,得到重用的主要有张仪、司马错、甘茂、魏冉、白起、蒙武、范雎、吕不韦、王翦、李斯等。[12]p19这些“客卿”不仅使秦国实力日渐强盛,而且他们的思想言论与具体活动也影响到了秦文化的形成。成书于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可谓是一部兼采诸家学派思想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到:“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为醇正。大抵以儒家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典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2]p1009《吕氏春秋》著成于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夜,这也意味着秦文化也由原来的地域文化上升为统一之后的主流文化。秦文化以《吕氏春秋》的著成为标志完成了其与以齐鲁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的整合。

三、结语

在族群的迁徙过程中,本族原有的文化必定会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并在不断地与外族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秦人长期与羌、戎等游牧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使其文化特色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游牧特色。[13]p16以致东方诸国多将秦人与戎狄相等同。自秦穆公成就霸业而为秦国实力奠定基础后,秦国积极吸收宗周礼乐文化,同时能不受旧制的束缚而积极引进东方六国人才。六国文士西渐不仅为秦国的强盛以及完成统一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东方主体文化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秦国并最终完成双方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经两次文化整合之后,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秦文化的形成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传播与有效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钱穆.秦汉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
论芒福德的整体技术史观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演化博弈及动态仿真研究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论文化整合功能视角下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档案事业的影响
人本主义视角下探析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
组织文化预览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跨文化商务沟通简析
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