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芬思想与“中体西用”论关系初探

2014-11-10 22:33王茜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

[摘 要]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林魏下启康梁,是不世之人所立不世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

[关键词]冯桂芬;政治思想;校邠庐抗议;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张之洞作《劝学篇》一文,集“中体西用”思想之大成以抵制已经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的维新思潮。因此,“中体西用”思想被贴上保守主义标签,成为阻碍变革的代表。世人皆以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中体西用”思想的雏形,进而有部分学者亦将冯桂芬思想列入保守主义名单,称其为阻碍社会变革力量。那么后世的“中体西用”之说相较于冯氏“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底是正统的继承?还是类似于《新学伪经考》这样的,后人为了自身某些特殊的目的而做了些修改呢?或者说,是否二者都应被贴上保守主义标签呢?笔者在此文就此问进行了分析。

一、“中体西用”论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虽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概念,但其改革措施均践行着这一思想。1896年孙家鼐的《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一文指出:“创立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此文中,中体西用思想首次被明确提出。1895年中国方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弥漫朝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进而引发了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的论争。

1898年初,康有为正式刊刻《孔子改制考》,此早以被张之洞批评劝阻的文章,一经刊印,便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张之洞担心维新党人“此等文字,远近煽波,必致匪人邪世,倡为乱阶”,于是作了《劝学篇》一文。

《劝学篇》共二十四篇,它全面系统的将洋务派思想进行了阐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它从教育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冯桂芬思想简述

冯桂芬,字林一,号邓蔚山人,晚晴思想家,政论集《校邠庐抗议》是他的代表作。其精髓在于《采西学议》。

《采西学议》一文写于1860年,1860年的中国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中国方面一败涂地连皇家园林圆明园都被糟蹋的残破不堪;二是丧权辱国的两个条约——《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危机;三是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使得清王朝政权岌岌可危。而当时的冯桂芬逃难至上海,也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家的这种极度无能,他说“有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之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他奋笔疾书痛陈弱清之现状,表达以改革求自强的观点,于是写成《采西学议》一文。

此文明确提出了冯桂芬采西学以自强的主张。他在对于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地看到了自己的弱处。他建议立即培养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更要学习基础学科。比如他非常推崇算学、基础科学。最后他提出“法后王”、“鉴诸国”的自强之法,进而发问“如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而这句话正是采西学议这篇文章,更是教分庐抗议这本集子中所论述的思想的精华部分,更是而后中体西用说滥觞的始作俑者。

三、冯桂芬思想与中体西用论的辨析

吕实强在《冯桂芬的政治思想》中这样说:“前人研究冯氏者,多推赞其为中体西用论最早之创始者,且此说已几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然深究冯氏思想之后,却发现此说不仅似是而非,更掩蔽不少冯氏思想的真实价值。认为冯氏为中体西用论者之根据,不外为冯氏所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但如就冯氏思想作整体的观察,则甚易发现,其决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

探究二者联系之根源后,吕实强进而阐明:“首先,冯氏对中西间的考虑,便是全盘的,所谓‘人尽其才不如夷,地尽其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岂有体用之分冯氏所议对西方之学习,也并非仅限于制器,无论语言文字、数理史地,并更吸收其民主观念、言论自由、以至于社会制度,何能谓冯氏之着眼仅限于西方之‘器、‘用冯氏于其文字之中,亦有说明,譬如他主张采西学,即解释云‘学问者,经济所从出也,所谓‘经济,就传统与当时人的用法,均为指国家大事,包括典章制度。尤其明确者,为其所特加强调‘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箱吾师之,其所谓法,包括政法、礼法在内,自甚肯定。以此,就其全部有关言论加以观察,应该可以确定,他确能破除中西之见、古今之见,而将各种学理,放置于平等地位,加以客观研究,进而综合创造,超越前人。”

由上文可知,中体西用最早出现于1896年孙家鼐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也就是说,从《采西学议》出现的1860年,乃至后面的30年是没有人说“中体西用”的。再者,张之洞乃至后人所提的“中体西用”是针对康梁等维新思潮提出的,反对的是维新派要求政治变革的主张。也就是说这里的“中学为体”相对于体制内的张之洞来说,不仅仅是他文中提到的“治身心之中学”、“无悖于经义的圣人之心、行、德”,更是他在清政府封建政权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权之间的较量中对封建政权的维护,是对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的批判,而这批判便是“中体西用”论保守的证据,那么冯桂芬是否有这方面的意思呢?

首先从《采西学议》一文中提到的“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则是而历算之术,而格致之理,而制器尚象之法,兼综条贯,轮船火器之外,正非一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中国关于西方的介绍的藏书或者说是已经翻译出来的书仅仅只发展到历算之数格致之理这一方面,并未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问题,也就是说,从没去过西方,仅仅只是从书本或者极少的与来华洋人的接触中了解西方的冯桂芬本人,对于西方制度并不了解,既然他连西方制度方面的知识都不了解,又谈何不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之说?

从另一方面来说,上文提到当时中国鲜有介绍西方制度的书籍的推断是能成立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的认识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而一步步深入的,而中国真正开始重视西方制度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左右,1860年到1895年相差了将近30年,按照当时思想变化巨快,一份思想仅能影响十年,时代主题十年一变的中国来说,思想基础都变了好几次了。也就是说,中体西用中的“中学”与“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的“伦常名教”的含义不尽相同。这是不能得出冯桂芬为“中体西用”论创始者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

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林魏下启康梁,是不世之人所立不世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

作者简介:王茜(1990-),女,汉族,湖南省张家界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近史专业,研究方向:报刊史。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
读《论语》看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仁”概念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基于人才培养的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浅析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的思考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浅谈医务人员如何提高思想认识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严复政治思想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