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的釉陶器

2014-11-10 16:18王丹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北方墓葬

王丹

[摘 要]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中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的魏晋墓葬中都曾出土了釉陶。本文拟以魏晋时期北方墓葬所出数量较少的釉陶为主要研究对象,望能管中窥豹。

[关键词]北方;魏晋十六国;墓葬;釉陶器

魏晋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前后200余年各种战争贯穿其间,王朝屡有更替。从东汉末献帝时期到北魏攻陷凉州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时代之后至隋朝建立,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正确掌握北方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釉陶的具体面貌,不仅有助于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其与南方陶瓷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正确评价隋唐陶瓷的成就。但过去由于北方墓葬出土陶瓷资料的数量较少,学者在研究此间陶瓷发展趋势时较偏重于南方,对北方出土的陶瓷则较少涉及,因此,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的陶瓷研究就成为了薄弱环节。本文拟以魏晋时期北方墓葬所出数量较少的釉陶为主要研究对象,望能管中窥豹。

目前,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中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的魏晋墓葬中都曾出土了釉陶,尤以西晋墓居多。本文共收集出土釉陶器的22座墓葬的相关材料。就墓葬的时代而言,除嘉峪关新城公社观蒲大队11号墓[1],青海互助县高寨村2号墓[2],沈阳伯官屯5号墓[3]在报告中被推测为魏晋时期以及陕西华阴县1号墓[4]被定为曹魏时期,另被笼统定为十六国时期的辽宁北票喇嘛洞[5]的一批墓葬外,其余出土釉陶器的墓葬均属于西晋时期,这些墓葬中的釉陶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这些墓葬中整理出近30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其中河南堰师杏园村34号墓[6]中的小罐,安阳孝民屯154号墓[7]中的褐釉四系罐以及河南巩义北窑湾20号墓中的罐,小壶,河南新安县27号墓中的壶在原发掘报告中被定义为瓷器,但是根据其釉色判断,本人认为将其归为釉陶更为合理。

这批釉陶器有罐,壶,勺,仓,井,碗,钵等,其中以釉陶罐和壶居多。除少数几座魏晋墓以及十六国时期墓葬外,大多数西晋墓所出釉陶罐和壶器形较小,通高不超过10cm。釉色有黄褐、青酱、棕红、酱色、绛色等,而以绛色釉陶罐和壶最为常见。这类形体较小的釉陶器集中出土于中原地区即今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市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收集的22座墓葬出土釉陶罐共计10件,就造型而言这些釉陶罐一般呈直口或直口微侈,鼓腹平底,有的在肩部安置系,大多为双系或四系罐。其中有两件平口罐,由于报告中未详细注明是否因口沿断裂或是器盖丢失而造成,故无法判断。出土的釉陶壶共计14件,就造型而言,大多呈敞口束颈圆唇,鼓腹平底。辽阳三道壕8号墓出土的两件釉陶壶于罐肩平折两段形成折肩,肩以下斜直内收,十分有特点。

釉陶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釉陶器流行地域十分广阔。但这类器物大多胎骨较为疏松,容易破损,并大多在墓葬中出现,显然是用于随葬的用品。陕西华阴县1号墓出土的釉陶罐与仓,井等明器相伴出现,说明曹魏时期釉陶器仍有可能是做为明器使用的。综观晋墓所出釉陶罐和壶,多数器物造型、胎色相似,极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地区。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材料,其具体用途尚不能确定。夏鼐曾认为南方墓葬中出土的由洛阳传入的酱釉小罐有可能是内盛贵重液体的如香料之类的实用器。

北方西晋以后墓葬,经确认的十六国时期墓葬:辽宁北票喇嘛洞IIM30,M148,朝阳袁台子壁画墓中出土的釉陶器与前述西晋墓中的釉陶器相比,器型明显加大,釉色均匀,制作工艺精良。结合北方地区若干出土釉陶器且大致可以推测墓主身份的墓葬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釉陶器多出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且出土数量较少,不难想象此类器物在当时颇为贵重,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就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魏晋十六国的两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广大居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手工业遭到极大破坏。从这些釉陶器的器形以及烧造工艺可以看出,它们大多承袭了北方这一时期无釉陶器的传统造型。如河南堰师杏园村34号墓,安阳孝民屯154号墓等均出土了与釉陶罐相类似的泥质陶罐。这些釉陶器种类单调,数量有限,与该时期发掘的墓葬数量相差较大,说明了这一时期釉陶生产处于一种极度低迷的状态。

总结以上叙述,不难看出东汉以后釉陶器生产受历史环境影响逐渐衰落,魏晋时期的釉陶集中出土于中原地区,器型以及种类基本承袭汉代模式,釉色以酱色釉占绝大多数,绛色釉陶小壶是全国各个地区西晋墓中特有的器物。就其作用,究竟是明器还是实用器,由于研究资料限制,暂时无法断定。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釉陶器集中出土于东北地区,由于其出土墓葬的等级较高,大致可推测其性质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釉陶器性质不同,或许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十六国时期釉陶器的存在,修正了过去部分研究者所主张汉代以后北方釉陶已经消失的看法。探讨此时期釉陶所透漏出的文化信息必须结合墓葬的变化以及出土器物的整体变迁,本文仅做抛砖引玉。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第6期。

[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互助县高寨魏晋墓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12期。

[3]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伯官屯汉魏墓葬》,《考古》1964年第11期。

[4]夏振英:《陕西华阴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

[5][1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燕文物精粹〉〉,辽宁人民出版社。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魏晋墓》,《考古》1985年第8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幕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北方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概况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无故不窥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