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承认理论述评

2014-11-10 00:50阳海音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正义

[摘 要]承认理论是霍耐特思想发展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霍耐特承认理论是在反思第一代和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和福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霍耐特承认理论认为,相互承认关系可以表述为:以爱与关怀为主导观念的私密关系;以平等的权利义务为规范的法权关系;以个人成就为社会等级规范标准的社会尊重关系。霍耐特承认理论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大转向,创造了批判理论发展的新形态,提出了当代紧迫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启示。但它也存在夸大道德规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度有限等局限性。

[关键词]承认;蔑视;正义

霍耐特是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的关键人物。承认理论是霍耐特思想发展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霍耐特承认理论认为,相互承认关系可以表述为:以爱与关怀为主导观念的私密关系;以平等的权利义务为规范的法权关系;以个人成就为社会等级规范标准的社会尊重关系。霍耐特承认理论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大转向,创造了批判理论发展的新形态,提出了当代紧迫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启示。但它也存在夸大道德规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度有限等局限性。

作为第三代批判理论家,霍耐特是在反思第一代和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和福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承认理论的。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将人类文明过程看作是由支配自然行为为基础的工具合理性主导的,考察社会行为有多个维度,如社会劳动、社会支配、个体社会化等,但他们只注重生产劳动维度,社会行为其他维度,如社会冲突、日常文化行为,在他们那里是间接的、粗略的。尽管《启蒙辩证法》涉及到权力、暴力、特权等概念,但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总体上还是陷入了功能主义还原论,没有把社会实践行为理解为社会斗争与社会冲突的组成部分,最终出现了“社会学的匮乏”。

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福柯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福柯从病理学、医学、监狱等各个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做了深入研究。福柯认为,主体和人的概念是现代推论机制的构造物,人是在诸如监狱、学校、医院、车间和军队等制度中被权力机制规范和塑造成主体的。规训塑造了个体,它是权力的特殊手段。规训的终极目标和结果就是规范化,即消除一切不规范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通过改造精神和身体,塑造出符合各种规范的主体,将生物人整合在知识和权力的结构中。霍耐特试图运用福柯权力理论改造早期批判理论,为批判理论增加社会斗争维度,他还试图从福柯现代主体性批判中引申出道德哲学结论。尽管如此,霍耐特指出,不应该从规训这个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社会斗争构想出发对福柯的权力批判进行重构。

哈贝马斯是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力图克服早期批判理论的困境,用交往合理性理论超越早期批判理论的意识哲学范式。但是,霍耐特认为,哈贝马斯的作为时代诊断的合理化理论是狭隘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范式片面地从语言规范分析角度研究主体间性基本结构,只看到了社会行为的语言交往维度,没有看到社会行为的其他维度。批判性时代诊断不能被放进合理化理论之中,只有社会蔑视的个体体验才能成为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交往理论存在着难于克服的缺陷,社会承认应该被视为所有交往行为的规范前提,必须走出哈贝马斯对交往范式的狭义理解,从语言理论走向承认理论。社会发展只能用社会冲突动力学解释,只有蔑视的社会动力学才代表批判理论的发展方向。

霍耐特汲取了青年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与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相结合,构建了爱、法权以及团结为基础的承认理论体系。霍耐特认为,承认关系分为三个层面:承认领域、承认形式和承认原则。相互承认关系可以表述为:以爱与关怀为主导观念的私密关系;以平等的权利义务为规范的法权关系;以个人成就为社会等级规范标准的社会尊重关系。在一个好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从爱或亲密关系获得情感承认,从公民之间的平等权利和同等尊严关系获得法律承认,从群体成员间的价值共同体关系获得团结承认。爱使人拥有自信,法权使人拥有自尊,团结使人感到自豪。承认的全面实现,就是好生活的实现,也即一个理想的公正社会的实现。因此,承认就是拒绝一切形式的蔑视。相反,蔑视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承认:在爱和关怀的领域,蔑视以强暴和身体与心理侵犯的形式摧毁人的自信;在权利平等的领域,蔑视以剥夺完整的成员资格及其权利的形式伤害人的自尊;在价值共同体的团结的层面,蔑视以否定人的能力、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形式剥夺人的自豪。基于对承认和蔑视的结构分析,霍耐特指出,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是三种社会蔑视形式,主体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尽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承认要求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

查尔斯·泰勒指出:“对承认的需要,有时候是对承认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今政治的一个热门话题。”[1]1992年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问世,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论的正式形成,承认理论成为第三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标签。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霍耐特承认理论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大转向,创造了批判理论发展的新形态

霍耐特承认理论继承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强调的规范方法,汲取了第二代理论家重视社会批判的经验传统,与福柯以来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转型。霍耐特分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困境,即仅仅从合理性的角度解读社会病理,无视主体内心的道德感受,他汲取青年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从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寻找理论资源,构建了爱、法权以及团结为基础的承认理论体系。在社会哲学中,他把承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对当今社会的诸种病理现象进行诊断。在政治哲学中,他把承认理论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建构了多元正义观,为构建公正的社会秩序提供规范的基础。在道德哲学中,他建构了承认道德观,试图为当今道德危机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从经济角度阐释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不同,霍耐特从承认的伦理视角解析了劳动的规范内涵,指出生产活动是主体间的承认过程,社会冲突的内在逻辑在于主体遭遇的羞辱和蔑视,社会不正义是由于合理的承认没有得到认可,这种思想不但有助于对个体面临的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整体分析,而且有助于深化社会批判理论。

(二)霍耐特承认理论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当代社会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

霍耐特承认理论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从当前政治实践看,全球化的负效应给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分裂和社会痛苦。一方面,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等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排斥”的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在当今西方和整个世界,人们提出了广泛的平等要求,出现了多样的社会抗议运动:有色人种、女性、少数族群、生态主义者、同性恋者、农民等,所有人都在要求平等的承认。

以霍耐特为代表的第三代批判理论家批判错误承认等非正义现象,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遭受的蔑视侮辱,建立了关于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今天,承认概念之所以具有核心意义,并不是因为它表达了新社会运动目标,而是因为它被视为从整体上揭示社会不公正体验的最合适的手段。”[2]霍耐特强调了当代政治中有关承认的问题的突出地位,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空间。

(三)霍耐特承认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主题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将现代性批判与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前景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现代性和工具理性,认为它们不仅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而且导致文化的堕落。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性导致了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和单向度的社会,他主张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理性观念。这种新理性是一种包含批判和否定精神的历史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艺术理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与幸福的统一。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领军人物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根本病症在于生活世界殖民化,即目的合理性的泛滥导致的货币和权力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要以交往合理性整合生活世界,克服由现代性导致的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

作为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霍耐特分析了现代性的后果。一方面是物质财富和文化产品的空前积累,一方面是贫富不均、弱势群体社会边缘化和文化排斥。霍耐特批判了现代化导致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正,指出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是三种社会蔑视形式,要求通过实现多个层面的相互承认,在规范与经验结合的基础上重塑社会正义。

我国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贫富差距加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道德失范等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霍耐特承认理论对公平分配、文化平等、社会团结等概念的诠释,有助于我们直面现代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重视主体内在的心理情感感受,促进社会关系的平等和谐。

霍耐特承认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夸大了道德规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度有限等。

(一)承认理论夸大了道德规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核心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弟子,其承认理论是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霍耐特把再分配、劳动等范畴都归属于承认理论中,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承认理论来解释,一切社会的不和谐都可以从主体没有得到承认,遭受蔑视中获得动因。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行为者对规范和价值的理解和承认为前提,文化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的基础。霍耐特把蔑视与反抗作为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把社会反抗的动因归于道德伤害体验,把文化、心理等作为开展社会斗争的合法性基础。霍耐特认为社会进步是基于个体的规范期望,这种期望是道德的诉求,而不是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整个社会的变迁应该建立在理想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夸大了文化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度有限

霍耐特提出了承认的形式伦理学,认为分配冲突是承认的特殊形式,正义理论不能脱离善的维度,蔑视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承认期望的满足与否是伤害的标准,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没有考虑到社会制度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对主体的影响。霍耐特一方面揭示并诊断当今社会的病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又维护哈贝马斯对道德进步的信任,避开谈论殖民主义,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度有限。正如弗雷泽所指出的,霍耐特把社会批判理论还原为道德心理学是错误的,把社会经济关系还原为文化关系,窄化了批判理论的批判范围,将导致批判力的钝化。虽然霍耐特回应了弗雷泽的批判,强调道德心理学是可以作为批判理论的支撑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弗雷泽对霍耐特的批判的确是触及了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软肋。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

[2]南茜·弗雷泽,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M].周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武汉轻工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1D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阳海音(1974-),女,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正义
面向人的正义观
十字坡上的程序正义
[猎屠]代表正义消灭你
论正义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修丹心报国 养正义为民——福州第二中学简介
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