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隋唐至明清时代海南岛的族群流动

2014-11-10 18:05莫少银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族群流动海南

莫少银

[摘 要]在海南这个岛屿上聚居着很多的民族,他们一起生活在这里,从海南的历史演变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族群势力的此消彼长等多种因素,各个族群在海南岛上不断地在进行着迁徙和流动,他们在进行迁徙或流动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族群印迹。从海南岛的族群流动特点来看,隋唐至明清时期是海南岛族群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本文就隋唐至明清时期海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族群流动成因及其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海南;族群;流动

从整个海南岛的历史变迁来看,海南岛上聚居着很多的民族。根据相关学者的权威研究,远古时期在海南岛上生活着瓯越人、儋耳人、矮黑人、正马来人、骆越人等多支族群,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分不同的时间来到了海南岛。当汉武帝在海南设郡县,从这之后又有苗民、番民、汉人、俚人和疍户等族群不断涌入。这些族群在海南岛上生活下来,在之后的历史变革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断迁徙流动,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族群流动。随之而来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族群流动的速度加快,如汉人与黎人之间的流动,熟黎的大批迁入让海南岛的族群流动更为频繁。

一、海南岛族群流动的历史阶段

从古至今,海南岛一直以来都是族群流动较为频繁之地,由于是独立的岛屿,海南岛的族群流动也有着其特殊之处。结合历史的原因,如果按照海南岛上族群流动的流向及原因进行分段,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史前时期,接着是秦汉时期到隋代建立的这段时期,开始有汉人进入海南,还在这里设郡县,随着人口不断地迁徙流动,汉黎(俚)之间势力此消彼长。本文对第三阶段进行重点研究探讨,隋唐时期之后,在海南这片海岛上,重新建立了封建郡县,封建统治不断被巩固,海南沿海地带有了汉人的身影,且慢慢地进入了内陆地区,而黎人却慢慢退至中南部山区。处在生黎与汉人中间的是熟黎,他们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布区。隋唐时代往后,又有苗人和番民断断续续地迁徙进来,他们也有着明显的族群特征。所以,本文依次对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的成因及其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隋唐至清时期的海南族群流动

隋唐时代,郡县在海南地区重新设置,随着海南郡县的恢复和巩固,又有大批的汉人来到了海南,《海南岛志》有云:“海南孤悬海外,距中土辽远,在昔水土气恶,视为虫蛇所居,汉晋之间一再罢弃。洎至唐代,乃复置版籍,移军屯戍,而谪臣罪囚窜逐流配之迹,遂由是日繁。自唐迄宋,其间500年,中土之人流寓岛中,子姓蕃衍,已万有余户。”汉人又一次聚居在了沿海区域,相应地,黎人再次向内陆地区迁徙。在此过程中,族群流动所表现出的特征又有不同:

(一)汉人与黎人之间的流动

黎人与汉人之间的流动大体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唐宋时代,原则上封建王朝恢复了海南的州县,可是现实情况是,黎人与封建郡县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宋仁宗时期,与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相当的丁谓贬黜崖州,海道是琼山去往崖州的必经之路,“至宋末,武略不竞,犬羊梗道,复借途桴海,丁谓所称再涉鲸波是也。”在此期间,只有海南岛的沿海地带是万安、崖州、儋州、琼州这四州有权管辖的区域范围。第二时期到了元明清时代,在海南,封建郡县已完全推开并逐渐稳固,对黎人采取了招安及军事二者兼施的措施,使得封建郡县统治被黎人慢慢所接受,其中一些黎人原地就被逐渐封建化和汉化,另外也有很多的黎人不能适应这种改变,又退回到了中部山区,形成了黎退汉进的局势。到了明清时期,只有会同县没有黎人,其余州县都有黎人的身影,与此同时,汉人以各个州县为单位,不断向内陆拓展,而黎人节节后退,直至退到了距离州县很远的边缘区域。在黎民的居住区混居着大量的汉民,只剩下五指山至崖州的这趟线没有被汉民侵入,即便如此,喃春、合唠、草提、磨菜这些黎人“新招纳粮向化”,只有磨啖、磨羊、番铳、喃恺、降文、崖州凡阳诸歧峒,是纯粹的生黎人在居住。一半以上甚至更大比例的黎族人在琼州府的西南部和中部山区居住,少量的黎人与汉人一起生活在平原、沿海等地区。

(二)熟黎的大批迁入,使得生黎进一步向内迁徙

相对于远古和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大量的熟黎迁徙进来,并在生黎与汉人之间居住、生活。这部分熟黎不属于海南黎人的分支,而是在隋唐时代从海南岛以外的地方迁入的。他们之所以被称作“熟黎”,是因为他们接受过封建郡县制的统治,“生黎”指的是原来的居民。如果要追问迁来的有哪些族群?分别来自于哪里?有下面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熟黎从化、高、梧、藤、恩、南等地区迁入,也就是位于岭南的桂南桂东、粤西及雷州半岛一带。一种认为熟黎是汉人,来自于福建及湖广地区。“初皆闽商荡赀亡命,及本省土人,贪其水田,占其居食,本夏也,而夷之。”虽说关于熟黎的来源说法不一,从根本来讲一点也不矛盾,上面所说的情况都有,不管是福建、湖广地区的汉人,还是岭南地区的俚人,在南朝隋唐时期曾经出现过人口向海南岛大量迁徙的现象,在此期间,福建、湖广的俚人和汉人共同混居。

据《光绪澄迈县志》记载:“今按在东路者,皆福建漳、泉等处乡音,在西路者,皆广西藤、梧等府乡音及本土良民。”即,海南西部主要聚集着广西这带的移民,海南东部主要聚集着福建等地的移民。因为这部分人在内地已有封建郡县统治的经历,在迁到海南岛之后,更容易接受封建郡县的管理,能够按照规定缴纳官粮,所以被叫作“熟黎”,因此,宋代时期,形成“熟黎”和“生黎”这一独特结构的主要在于南朝隋唐时代,福建、湖广以及岭南等地的汉人和黎人进行了迁移的缘故。熟黎在汉人中间居住,而生黎逐渐向岛内的山区躲避。所以,从海南岛的族群居住空间这一角度来看,从内到外依次是生黎、熟黎和汉人这样一个环状格局。此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结束。

(三)疍民在海南岛的族群流入

海南疍民的祖先是百越,他们迁徙到海南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刚开始时大部分人在海南沿海一带生活。到了明代的时候,除了内陆县定安之外,疍民遍布海南各地,其中南部的崖州、陵水,北部的儋州、文昌、琼山、澄迈等州县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

清代以后,疍民的生活区域大部分在万州、临高、儋州等少数州县居住,这些地方是疍民的主要居住区,但到了民国时期后,疍民的居住地又有了变化,到1947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六年时,陈植《海南岛新志》书中提到,疍民的居住区主要是崖县三亚港附近和儋县海头湾、昌江县的水上。

(四)海南岛番民的流动以及对海南的影响

番民(现今称作回民)的迁徙在不同时期都在进行着,在唐、宋、元等朝代从海上或占城(今越南)等地逐渐地进入海南岛生活,但多数都来自占城,这是因为宋元时期的占城内乱频繁,一些穆斯林就举家迁移到海南生活,根据《万历琼州府志·地理志》中说道:在琼山居住的番民都是从占城迁移而来,元朝的时候,驸马唆都右丞攻打占城,一些番人投降后就被安置到海口浦生活,称之为南番。还有一些番民也是在宋元时期因为占城战乱,经海上迁徙到海南沿海地区,称之为番村、番浦。番民初到海南岛时,大多在沿海地区居住,如海口、三亚、儋州、万宁、陵水和乐东等州县。在古代,人们习惯于将穆斯林称之为“番”,与他们相关的地区都冠以“番”的名号,如海口有“番营”、“番民所”;三亚有“番邦”、“番浦”、“番坊港”;儋州、万宁有“番浦”、“番神庙”等等。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大部分番民逐渐汉化或黎化。在民国前后,海南岛内的穆斯林后代逐渐向所三亚里“番村”(今羊栏镇的回新村)集中迁徙,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回新、回辉两个回族集中聚居村落。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隋唐至明清时期海南的人口迁徙史反应了少数民族族群流动史,这些民族受社会变动、族群势力强弱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海南各地辗转,一些流动是处于生存需要,也有一些是受其他民族压迫而不得不迁走,但正是这些流动行为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构建了海南的开发、发展史。相对于其它两个时期而言,隋唐至明清时期海南的族群流动更为频繁,加速了海南岛的人口流动,也为海南岛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全鹏.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及成因[J].贵州民族研究,2008,01:168-173.

[2]叶显恩,陈江.临高语族群主宰海南文化一千年[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4,01:66-69.

[3]唐启翠.族群利益与边界政治——海南“熟黎”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6-12.

[4]唐启翠.族类认同与历史叙事——以海南岛黎汉关系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1,04:73-82.

[5]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族群流动海南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流动的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