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日本为何有恃无恐

2014-11-10 18:11唐勇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海战战争

唐勇

[摘 要]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枪声打响,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短短数月,中国铸造的亚洲第一舰队全军覆没,旅顺数万军民惨遭屠戮。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中国海军北洋舰队不可谓“兵不强,马不壮”,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作战不可谓不英勇。但不幸的是,北洋舰队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

[关键词]办

1868年明治天皇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大力发展教育等。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古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日本,以四岛之力,对抗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为何有恃无恐?又为何能够全身而退?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这一思想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主流思想。

在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认为天朝上国“不以倭人为意”,依然夜郎自大。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究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弱国无外交”,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外交和军事是一样的,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忘记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历史证明,“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装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海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根据当时的清兵回忆:“当时我们训练打靶,靶是固定的,连射击方向,射击准心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就是为了蒙蔽巡查员。”如此可见,这样的单兵素质,如何和日军对决,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呢。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教训十分沉痛。但我们对此不要苛求于古人,因为中国长期形成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树立起海权意识需要漫长的过程,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的同时,慈禧太后召见枢臣,降珍、瑾二妃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前方战场形势吃紧,宫廷还在内争,朝臣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与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

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后短短17年,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甲午战争至今120年了。祖国走上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当今世界很不平静,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利用台湾、人权、西藏、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发难,日本仍叫嚣“武力协防钓鱼岛”。在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也决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众志成城,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海战战争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五行真经(16)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象牙战争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战争催生的武器
基于网络和虚拟多媒体技术的海战平台视景实现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