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昆明城市居民商业生活管窥

2014-11-10 04:18刘少航丁人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清代昆明

刘少航+丁人杰

[摘 要]昆明是祖国西南边陲要地,作为云南省的区域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商贸功能,在清中期同样如此。有清一代,清廷政策得当,休养生息,昆明城市的商业颇有起色,商业布局和集市多样化、商品种类繁多、人口大幅增加,到清中世逐渐的发展至传统社会最繁荣的时期。然而,昆明居民自身的特点反过来又限制了其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昆明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

[关键词]清代;昆明;商业生活

清代城市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江南市镇方面,对于边疆城市研究都为数尚少,成果也多集中在清中期以后到晚晴的边疆开埠通商,对于清中期的重视稍弱,研究昆明对于清朝初年边疆城市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而对清代中期昆明城市居民商业生活进行研究,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问题,城市建设积弊问题都颇有裨益,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理解一个城市基因。

一、城区内外商业分布及人口概况

要讨论城区的商业布局,不得不看一下当时昆明城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城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设门六,上皆有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扼衢市之隘。”这是从明代就开始建筑的昆明砖石机构主城的概况,清代基本沿袭有所修缮,但是主体的部分没有改变,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整个昆明城市商业活动的地理坐标。

昆明城发展到比较完善的时候,城区内外约有大小街道150余条,大小巷道400多条,城郊共有三坊、二十四铺,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给昆明城区内外的商业活动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从记载当中我们也可以勾勒出当时昆明城的商业具体分布,基本形成了店铺集聚的规模效应,也有了专门的专卖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是玲琅满目、种类繁多。

当时昆明城的商业活动早已打破了城墙的限制;商业活动集中在南城,以南门内外为盛;当时的棉、布、纱、陶瓷、铜器、玉器等上档次的商品中心是在最繁华的南正街两侧;文庙和督抚衙门是文教用品的中心;城门附近多卖杂货、菜、米、盐等生活必需品;裁缝、成衣店多在城中心的位置;三牌坊、四牌坊附近则是主要副食品的售卖之地。

清代是中国古代人口达到巅峰的朝代,在昆明地区也是如此,但是整体的增长时期是在吴三桂之乱以后,稍晚于全国。在清中期放眼全国,北京城的人口超过百万,苏州、广州人口接近百万,超过十万人口的有数十个城市,而昆明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人口规模给商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购买力,为商业繁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商品种类

《道光云南志钞》中有这样的描述:“云南府为全滇首郡,山川壮丽,原野膏腴,带海襟山,兼擅陂池之利,甲于三迤诸郡,足与楚、蜀比肩,宅是南邦,洵一大都会也。”物产之丰富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从对服装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在昆明的服装市场上,流通的除了汉族的服装之外,还有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需求决定供给,款式也应该与当时流行的服装相符。

至于食品,以滇中富饶的物产为原料产生了各色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特别要指出的是,滇池及其一大片的水域也使昆明这个内陆城市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供贩卖,“滇池多巨螺,池人贩之,遗壳,名螺蛳湾”,这说明也由于水产的贸易形成了商业中转中心,这一地区也保留到现在,成为大型的商贸市场。

太和街是当时综合性的商贸街市,聚集了各地来贩的各色商品。

三、收入和物价情况

当时的居民收入状况也见诸记载:“无不有着谋生的路途和坐享福利的方法,在有恒产的,可以收租吃饭;在有恒业的,可以将本求利;若无恒产而又无恒业,可以去帮工,月得工资三几两银,亦足以畜妻子。”这样的生活水平可说是足以幸福康宁了。

据罗养儒先生的记述,道光年间,昆明市场上的上等白米,七钱银可买一百三十斤;一只宣威火腿,重不够十斤者,值不上五钱银;二十文铜钱可买十枚鸡蛋;一大挑青菜只卖一百五六十文铜钱;洋芋多时,卖三文两斤,尚无人要。

当时一两银子约等于一千文铜钱。结合上面的收入情况来看,这样的物价水平是比较低廉的了。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昆明周围物产极为丰富,供过于求。

四、经商情况

昆明城的居民经商也凭着手艺,这也是除行商坐贾之外最有特色的经营方式。然而昆明人的外出经商意识则极为薄弱,有着极强的乡土意识,这与靠互通有无、商品流通的商业活动显然是相悖的。

经商意识淡薄也导致了本地的一些商业活动都被外地人把持,来昆明城“县城凡大商贾多江西湖广客。其领当帖设质库者,山右人居其大半,迩年来,始有三四土著人为之故。县之产非贫也,人性皆驽缓而惮习劳,又不能居奇赢权。……凡山泽所产,皆为外面人以心计攫之,赢滕而来,捆载以去。”

所以说,这一时期昆明居民虽然在本地可以过着不算寒酸的生活,但是经商意识的狭隘限制了昆明城商业的进一步对外交流,也就是这种对外的商贸交流是被动的占多主动的占少。

五、消费意识

昆明居民有着独特的消费习惯,其中一些延续至今。清代中期,昆明居民不太讲究穿着。“昆明风俗向来敦厚淳朴,”讲求穿着的只是一些“为官做宰”的人而已。

食物的消费在昆明居民的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明人殊重口腹,讲吃早午点心,讲吃宵夜,却是一般居民抱守着传统习惯,似非此不足以言生活。”

昆明城中也存在如喝茶、听戏,旅游、节庆等休闲消费,也有赌博等消极的消费,但是消费比例相当有限。总体来说,清代中期昆明居民的消费状况体现出一种实用俭朴、丰俭有度、惠而不费的特点。这也印证了“士多秀颍,素重名义,民性淳良,不好争讼”淳朴民风。

六、清代中期昆明的商业生活特性

第一,清时代,昆明乃滇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较繁荣,城市较发达,然而昆明毕竟没有出现同期江南那样繁荣鼎盛的局面。究其原因,无非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封闭落后的交通(比较而言)及西南边疆城市的地位这几种因素的制约。当时而言,昆明依然是个消费较为发达、生产规模不大的传统消费型城市。

昆明是云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本身物产亦丰富,因而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又因云南是边睡省份,虽经民族融合,但是边境各少数民族依然伺机而动,妄图形成割据政权。一些政治势力和边境上的敌对国家也会乘机而起,割据云南。因而,昆明始终是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争夺和控制包括云南在内的大西南地区的工具和基地,本质是个边疆城市,对昆明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为激烈的战争。昆明城市的发展经常受到战争的影响而中断、延缓甚至受到严重破坏。在清代的若干历史事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清统治者特别强化昆明的政治控制功能,加之受“重农抑商”传统的影响,昆明城市聚集的主要是各级官吏、地主和商人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口本质上是消费型人口。故在有清一代,昆明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型城市,其城市消费业异常发达,各级官僚、富人的园林众多,城市服务业异常发达。这实际上反应了昆明政治型城市的定位。

第二,清代昆明城市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古滇文化、早期汉文化、西爨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元明民族文化与清代昆明文化一脉相承,尤其是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广泛传入使昆明文化呈现出一种多源架构的文化态势。而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撞击、渗透、吸纳,创造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区域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下,各民族间在吸取其他文化因素之后,往往又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向前发展,呈现出一种汇聚而又并非完全融合的特点,正如民族间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其中所包含的多源性、混融性、集体性的特征,无不生动地体现着昆明城市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当然,也不例外的体现于商业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清)张毓碧、谢俨纂.云南府志,康熙三十五年刊本。

[2](清)雍正《云南通志》。

[3](清)道光《昆明县志》。

[4](民国)龙云等修、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5]檀萃著,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7]陆复初.昆明市志长编[M].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3月。

[8]罗养儒.云南掌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3月。

[9]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欢
清代昆明
Task 11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