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瓷器起源

2014-11-11 15:44翟超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翟超

[摘 要]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出土的青瓷罍的发现,预示着中国瓷器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

本文从制瓷技术的发展的角度,找到三种技术的交汇点在夏代出土的“釉陶”上。而瓷器起源于南方地区的重要原因在于各技术成熟的交点在浙南、闽北地区,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

[关键词]陶瓷同源;制瓷技术;马桥遗址

瓷器的发明是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就瓷器起源问题,中国古陶瓷研究者中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可以简单称为“陶瓷同源论”和“陶瓷异源论”。

冯先铭先生认为:“当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经验不断积累,到了条件具备时,就出现了瓷器。因此,可以说瓷器是陶器发展的必然结果。”(1)与此同时,持陶瓷异源论的学者也认为:陶器与瓷器因为制造原料不同,因而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由于两者质地上的不同,前者决不可能发展成为瓷器,尤其是灰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应用到现在,在这数千年中,从未有向瓷器发展的迹象,其变化只是在器形,花纹和泥质粗细上”(2)。但是,鉴于陶与瓷在制作技术上的承接性,本文将从原始瓷形成的选料,制釉,温度及气氛控制技术的发展角度,锁定中国瓷器起源的时间与地点。

一、由陶至瓷飞跃发展的客观条件

我们在承认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的前提下,首先探讨由陶器如何发展为瓷器。众所周知,瓷器的烧成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3):

一是胎质必须是用瓷土(有成高岭土或坩子土)作为主要原料;

二是器表必须有高温下烧制的玻璃质釉,釉与陶的结合牢固紧密,不易脱落;

三是必须是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烧成温度最低在1000度到1200度以上,是胎质烧结致密而坚硬,不吸水分或吸水性很低,击之可以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原始瓷形成的三大要素是胎、釉及温度。

(1)选料技术的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采用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作原料来制造陶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它出土的陶器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其胎泥所用的原料是取自沉积的地表易熔粘土并渗入了较多的谷壳和稻杆或植物种子。而至仰韶文化时期的一部分彩陶采用的也是田泥等表面易熔粘土,所以它们的含铁量均高达8~9%。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红土、黑土和河谷中的沉积土等粘土为原料,这比采用田泥、地表等表面粘土作原料更适合于制作陶器。粘土中铁的含量也由仰韶文化时期的8~9%下降到6%左右,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淘洗掉泥土中的砂粒、石灰、草根等杂质或掺和适量的砂子,以增加制品的热稳定性,提高炊具的耐火性能。

(2)制釉技术的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陶器无釉,表面粗糙,易吸水,又易污染。到山东的龙山文化和浙江的良渚文化时期,古人使用各种工具对陶器进行修刮、磨光,仍不能解决防水去污的问题。后来,制陶工匠由早期的落灰釉或暴汗釉得到启发,在商代晚期刻意施釉制成吸水率较低,表面有玻璃质感的原始釉陶。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釉”都是一种石灰釉,这种釉是石灰石和瓷石相配合,在还原焰中烧成的,由于瓷石中一般都含有氧化铁,所以釉呈青色,一般称之为青釉。因而釉的发明是与瓷土的发明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这种高温玻璃质釉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釉层较薄,也不够均匀稳定,色泽也不够纯净,但它毕竟是一次质的飞跃。瓷器出现的关键一点,烧结的瓷胎与高温玻璃质釉两者的结合,“青釉器”已经具备了。青釉器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原始瓷器的出现。

(3)窑炉温度于烧成气氛技术的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烧陶仅用柴草把陶器围盖起来,点火焙烧,烧成温度为700℃左右。后采用在草上抹泥的方法,每次烧陶器时于平地上建一个临时性窑,烧成温度为800℃左右。到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竖穴式窑和横穴式窑,烧成温度为950~1050℃。战国中期以后,窑炉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烧成温度可超过1200℃。横穴式窑的结构经过不断改进,除发展成马蹄形外,还向龙窑方向发展。经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调查,浙江在商周时期已有龙窑和马蹄形窑。浙江上虞县和余姚县、永嘉县在东汉时已较为普遍地使用龙窑烧成。

二、制瓷技术成熟的时代及地域的探讨

从原料角度观察,2005年出土自湖南沅水中游的高庙文化最早一期遗存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白陶,距今已有7800余年(4)。这说明早在千年以前人们对制陶制瓷的原料选择、淘洗等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看到“我国南方白陶远远早于北方,且南方白陶在湖南洞庭湖区出土频率最高,出土遗迹较为密集”。

从器表施釉器的考察,1959年,马桥遗址是一处相当典型的夏商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3500~3900年。在夏商地层的出土文物中,出土有制作精致的原始瓷器,不仅有原始青瓷,还有原始黑瓷。由样品可知道,釉为当时工匠为装饰陶瓷而人工施加,虽然有明显开裂或剥落,但已经能说明我国夏商时期制釉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5。1975年春,东下冯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晚期遗物原始青瓷残片约二十余片。器形有罐、钵等,多为素面,有的饰篮纹,方格纹。器表施青绿色薄釉,胎多青灰色,质地坚硬。胎釉结合比较密,它比一般陶器的烧成温度要高,烧结程度较好,吸水率小,击之有铿锵声。它已具有商周原始青瓷的特征。1979年,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属于大河村二期的“釉陶”。“器表内外施釉杏黄色的玻璃质釉,釉底用黑色或棕色绘以网纹或互字纹,陶胎没有鉴定,但与其他出土陶器有较大区别”(6)。

从窑炉结构的演化来看,我国古陶瓷窑炉在火焰运动方式上的发展是由升焰式发展到半倒焰式(馒头窑)或平焰式(龙窑)。升焰式窑炉是烧陶器的,半倒焰式和平焰式窑炉不但能烧陶器,且可烧瓷器。窑炉由升焰式发展到半倒焰式或平焰式,由不能控制空气量到能靠竖立烟囱或坡度来控制空气量,这是一大飞跃。这样就可以从低温氧化气氛下烧陶器,进化到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瓷器。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上虞县城南的樟塘乡严村,发现了两座约6米长的商代龙窑,这是我国古窑址中最早的龙窑。龙窑的使用为我国由陶向瓷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从就烧成气氛的控制技术发展上,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析殷代晚期安阳釉陶胎内氧化铁含量为0.35%,三氧化二铁含量为1.28%,它的还原比值为0.27,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东汉上虞越窑瓷胎内氧化铁含量为1.26%,三氧化二铁含量为0.30%,它的还原比值为4.2,是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还原比值大于殷代釉陶15倍,证明在烧制技术上,已能较为成功地控制烧成气氛。

将以上各项技术的成熟时间与出现产地绘制成表1,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技术中最早成熟的是制胎技术,而后是制釉技术,最后随着窑炉的发展窑温和气氛控制的技术也逐渐成形。而一系列技术的发展进步在南北方都能找到其发展的轨迹,但无可否认的是南方地区起步更早,技术发展一脉相承。那么从单纯的技术发展上来说,瓷器南方起源的说法是可信的,但不能否认北方个别地区也尝试烧造,只是水平稍逊,发展缓慢甚至中断

三、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支持了陶瓷同源的说法,认为陶器的发展为瓷器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其次,从制瓷技术的发展的角度,找到三种技术的交汇点在夏代出土的“釉陶”上。最后,笔者倾向于南方起源的观点的原因在于各技术成熟的交点在南方地区,同时该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下引发巨大的需求,具有技术革新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知,所以中国瓷器起源地点应在南方的浙南、闽北地区,以马桥文化遗址为代表,而瓷器起源的年代可以上溯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朝一代。

注释:

(1)冯先铭:《我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问题-从中国出土文物展览陶瓷展品谈起》,《文物》1973年7期第20~729页。

(2)郭仁:《关于青瓷与白瓷的起源》,《文物1959年6期第13~14页。

(3)安金槐:《对于我国瓷器起源问起的初步探索》,《考古》1978年3期。

(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7期第9~16页。

(5)宋建:《马桥文化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研究》,《文物》2000年3期。

(6)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3期。